近日,《西安市2023年北跨發展重點建設項目計劃》(下稱《項目計劃》)印發。
《項目計劃》主要圍繞盤活用好存量基礎和增量空間、實施跨渭河發展、向北拓展產業功能、補齊城市功能和公共服務短板、帶動中心城區功能疏解、加大渭河流域和生態區建設保護力度等方面,安排2023年市級北跨重點建設項目287個,總投資8205.28億元,年計劃投資1348.91億元。
作為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落實西安都市圈建設規劃、建設產業強市的重要一步,北跨成為西安今年重點工作之一。
自開年以來,西安市制定《西安市推進“北跨”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年)》《西安市推進“北跨”發展空間規劃綱要》等一系列實施方案進行征求意見,同時錨定2025年實現區域經濟總量較2020年增長50%的目標,以重大項目為抓手進一步推進北跨建設。
上述《項目計劃》發布不僅讓北跨項目建設路線逐步清晰,更代表著西安城市骨架外拓再邁出實質性的一步。
汽車制造產業鏈逐步完善
事實上,西安實施“北跨”戰略實施多年,建設了渭北工業集中區的高陵、臨潼、閻良等三個工業組團,托管區西咸新區的空港新城、涇河新城、秦漢新城也在渭河以北。
上述區域共同在渭河以北形成了一條包括汽車、現代裝備、通用航空、新材料等在內的先進制造業發展走廊。汽車制造是其中重要的產業板塊。
在此基礎上,北跨項目布局依然延續了上述邏輯。據悉,《項目計劃》中續建項目110個,總投資3662.3億元,年計劃投資1022.84億元。新開工項目73個,總投資1095.75億元,年計劃投資326.07億元。前期項目104個,總投資3447.23億元。
其中,汽車制造及上下游產業項目占比較高。比如西安重點產業鏈之一陜西省商用車(重卡)產業鏈相關項目頻繁出現在本次《項目計劃》中。
據悉,陜汽重卡擴能項目為續建項目,陜汽商用汽車產業園項目、陜汽特種車輛研發生產項目為2個儲備項目。
陜汽集團戰略發展部項目經理劉貴軍表示,“陜汽重卡擴能項目全部建成后,將具備年產20萬輛重型車架總成、10萬輛駕駛室總成及10萬輛重卡底盤裝配生產能力。”
“鏈主”企業的落地進一步促進產業集聚區形成,放大產業集聚效應,構建協同聯動產業發展格局的關鍵作用。
本次《項目計劃》中還包含了西咸新區秦漢自動駕駛產業園起步區、拓普汽車內外飾研發生產項目、高陵區汽車零部件項目、恒輝瑞泰汽車內外飾件研發生產項目、物流集團汽車鋼材裝備生產項目、德仕汽車底盤生產項目、誠通凌航汽車零部件生產項目、華中汽車再制造項目等多個汽車產業鏈相關項目
項目是產業發展的重要抓手和核心支撐。以陜汽、吉利、拓普等大型車企為核心,西安城市北跨相關區域現已建立涵蓋整車、專用車制造以及動力系統、整車熱管理、底盤系統、車身系統、汽車電子等汽車產業全鏈條的產業集群。
陜西省社科院經濟所副研究員冉淑青表示:“現代產業體系發展是區域發展堅實基礎。堅持優化區域產業鏈布局是區域發展的重要一步,把實體經濟特別是先進制造業做實做強做優,開展產業鏈聯動協作行動,要構建大中小企業配套、產學研用協作、上下游企業共生的產業生態格局。”
光伏、新材料項目引發關注
本次《項目計劃》涉及汽車、航天航空、軌道交通、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多個產業領域。
陜西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裴成榮表示:“西安此前對北跨也提出了系統推進構建‘北跨’高質量現代產業體系與系統推進打造‘北跨’科技創新中心。這就要求相關產業布局要站在高起點上,升級謀劃更高端產業,推動各類產業要素聚集,吸引更多全國頭部企業落地。”
本次《項目計劃》中出現多個行業頭部企業的身影,比如隆基綠能,公開資料西安市,今年新開工3個項目分別為隆基中央研究院總部項目、隆基新型光伏電池生產擴能項目、隆基綠能光伏產業園倉儲項目。同時還有2個續建項目隆基綠能光伏產業園項目(一期)、隆基綠能光伏產業園機電工程擴能項目。2個前期儲備項目:隆基綠能年產50GW電池項目,隆基綠能年產100GW切片項目。
事實上,兩個月前隆基綠能年產29GW高效單晶電池項目便全面投產。隆基綠能董事長鐘寶申表示,“投產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接下來隆基將持續提升,貢獻產出,盡早實現全面達產。”
公開資料顯示,隆基年產29GW單晶電池項目占地面積約870畝,總投資165億元。2023年項目計劃產能預計達15GW,產值預計超150億元,帶動就業超萬人,同時進一步促進西安北跨相關區域光伏產業鏈逐步成型。
此外,北跨重點項目中,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省級鈦合金產業鏈“鏈主”西部超導將落地7個新材料項目,3個續建項目,3個新建項目包括西部超導涇河新城研發生產基地項目、西部超導醫工科技項目、超導高溫合金絲棒材項目等。
裴成榮表示,“北跨”區域產業基礎扎實,有利于各產業重點做好“補鏈、強鏈、延鏈”,壯大產業發展,依托產業優勢,打造一條渭河以北的“萬億級工業大走廊”。這與西安市其他區域現代產業體系應形成相互協同、相互補充的作用,產業更加聚集和協同后,本地化配套水平隨之提升,進一步促進西安城市能級提升、助力產業強市目標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