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三季度,長三角新能源汽車產量超260萬輛。在長三角的“造車版圖”中,上海進行新能源汽車的設計,并為汽車提供芯片、軟件等“車輛大腦”;在安徽桐城,堪稱“汽車心臟”的動力電池產量逐步提升;在江蘇南京,新能源汽車完成組裝、走下產線;在浙江永康,對車內的智能軟件進行測試……長三角新能源汽車的“4小時產業圈”正逐步形成。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達631.3萬輛。其中,長三角地區新能源汽車產量超過260萬輛,在全國同期產量中的占比超四成。這意味著,平均不到十秒,就有一輛新能源汽車在長三角地區走下生產線。
當前,新能源產業正成為新一輪國際競爭的焦點。新能源汽車“4小時產業圈”是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有力彰顯,是長三角區域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的生動縮影,也是我國依靠科技創新增強發展動能的具體體現。
需要指出的是,長三角新能源汽車“4小時產業圈”不只是空間上的集聚,而是通過形成良好的產業生態,打造完善的產業鏈條,在企業間構建起彼此聯結的“無形”橋梁和紐帶;產業集群也不是簡單的重復和疊加,而是通過資源集約利用和產業功能整合,企業之間實現優勢互補、錯位競爭、協同發展,進而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
單打獨斗沒有未來,協同發展是大勢所趨。新能源汽車從創新鏈到產業鏈,上海發揮龍頭帶動作用,蘇浙皖各展所長,優勢互補,攜手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共同形成產業協作一體化新格局,說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進入深化升級的新階段。如何優勢互補、協同發力,畫出更多像新能源汽車“4小時產業圈”這樣的發展“同心圓”,是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必答題。上海著力發揮龍頭帶動作用,江蘇放大制造業優勢,浙江擦亮民營經濟名片,安徽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三省一市各揚所長,深化多領域合作,激發市場動力,驅動區域一體化發展。
長三角地區汽車產業基礎雄厚,目前在代表我國參與全球競爭合作的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名單中,長三角地區達到18個,在所有區域中高居第一位。在取得一系列成績的同時,長三角地區也面臨著諸如產業鏈、供應鏈分工協作水平有待提升等問題,亟須進一步破局。未來,長三角地區要直面當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和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發展趨勢,推動發展方式由要素驅動真正向創新驅動轉變,發揮長三角地區高度密集科教資源優勢和作用,進行“再創新”“再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