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層浪。年初,sora大模型橫空出世,被視為人工智能領域“顛覆性”的突破。
在人工智能已然成為全球科技競爭主戰場的背景下,中國不斷釋放創新動能新信號——“人工智能+”首次寫入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并提出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那么,作為全國人工智能重鎮的杭州,又將面臨怎樣的機遇和挑戰?
以“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培育”為主題,近日,杭州市委改革辦開展2024年第一期營商環境顧問團“改革問需”活動,人工智能企業、創投機構、社會智庫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人工智能時代,杭州如何優化產業生態、發力搶占發展制高點。
發揮合力,做大蛋糕
“去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期間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一詞,原話為‘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杭州市科委原主任、市營商環境顧問團專家樓健人洞察到:“整合”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精華”之一。
“作為我國前瞻性布局,打造新質生產力‘新爆點’重要一環的人工智能,同樣需要‘整合’的助力。”
樓健人話音剛落,便引得浙江賽智伯樂科創股權投資公司董事長、市營商環境顧問團專家陳斌的強烈贊同:“算力、模型、數據、人才、資本等人工智能核心要素,我們并不缺,但要素資源的整合和市場化配置尤為重要。”
兩人一呼一應間,引得在場專家學者強烈共鳴。大家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核心觀點都圍繞著一句話——不同要素間,串珠成鏈、通力合作、優勢互補才能“做大蛋糕”。
這其中,頂層設計的加持,尤為關鍵。
早在今年三月,杭州正式成立人工智能產業聯盟,160家聯盟成員單位發出倡議,要以共商、共建、共享、共發展的機制,合力構建開放透明、緊密協同、競爭合作、發展共贏的人工智能創新生態,為杭州打造全國算力成本洼地和模型輸出地提供服務和支撐。
諸多要素之中,人才被稱為創新的第一資源。“杭州科創企業、高校群體集聚,在人工智能領域不乏優秀的創新人才。政府可以建立人才資本對接機制,讓創新資本對人工智能初創企業進行孵化和培育,為資本挖掘有夢想、有能力、有激情、有格局、有情懷的創業團隊,也為夢想植入資本、為人才緩解創業風險。”陳斌在會上建議。
對此,環亞數字經濟研究院院長、市營商環境顧問團專家徐明也提出:“政府還可以常態化開展集中培訓、專題交流研討等,為創新創業人才‘把脈問診’、提供創新思路。”
優化產業布局,深耕細分賽道
“為什么不選擇研發國內相對成熟、產業鏈更為完善的GPU芯片?這是很多專業人士對中昊芯英專攻TPU芯片發出的疑惑,我們的答案是,在GPU的賽道上,英偉達一家獨大,已有三十多年發展歷史,想要實現趕超,概率較小。我們堅信在不久的將來TPU將會表現出更高的性價比、更好的效率,成為未來計算方式下的‘X86’。”會上,中昊芯英相關負責人講述了其發展理念。
不到五年時間,這家主要業務為支撐超大規模人工智能模型訓練的人工智能企業,從名不見經傳,到研發出了中國第一顆TPU訓練芯片并進行量產。
“這是浙江唯一研發TPU芯片的企業。”作為該企業投資人之一的陳斌介紹道。“目前,中昊芯英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帶給我一些啟發,一是資本應更為專注的挖掘、扶持中小企業,二是我們的研發更應在細分賽道進行深耕。”
活動現場氛圍熱烈,專家們一致認為:人工智能是從數字經濟“大樹”上生長的“新枝”,被譽為“數字經濟第一城”的杭州,集聚了阿里巴巴、網易等互聯網巨頭,這些企業在電子商務、云計算、大數據處理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資源,這些技術也是人工智能發展的基石,使得杭州在數據積累、算法優化、算力部署上具有天然的領先優勢。
與之呼應的是,杭州想要實現在數字經濟領域“高基數”上的“高增長”,發展人工智能也是必然舉措之一。市委、市政府對人工智能給予了高度重視,活躍的創業環境和風險投資環境都將為人工智能的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今年,市委、市政府“新春第一會”作出“深化改革、強基固本”主題年部署,我們杭州更要將改革落到實處,著力推動營商環境再優化、創新生態再提升,撬動人工智能產業持續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