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不平衡、競爭激烈的情況下,鋼鐵產業如何求新謀變?在近日舉行的第十三屆中國國際鋼鐵大會上,產業界人士齊聚一堂,分析發展現狀,展望未來方向。他們認為:產業鏈方面,今年上游原材料鐵礦石供求基本面轉為寬松,價格中樞有望下移;創新轉型方面,綠色低碳成為產業發展主線,高端化智能化順利推進,但應考慮轉型的經濟成本;行業競爭層面,應擺脫“內卷”狀態,向高端領域尋找需求新高地。
需求擺脫“內卷” 尋找高端鋼材應用新高地
在近日舉行的第十三屆中國國際鋼鐵大會上,專家表示,全球鋼鐵行業正在面臨資源環境約束、地緣政治風險等挑戰,必須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向高端領域尋找需求新高地。
鋼鐵行業面臨重重挑戰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有關專家表示,當前鋼鐵行業運行呈現高產量、高成本、高出口以及低需求、低價格、低效益的“三高三低”趨勢,行業發展面臨重重挑戰。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粗鋼產量為5.31億噸,同比下降1.1%;生鐵產量為4.36億噸,同比下降3.6%;鋼材產量為7.01億噸,同比增長2.8%。
然而,在粗鋼、生鐵產量下降的情況下,鐵礦石進口量、進口均價卻同比增加。上半年,全國進口鐵礦石6.11億噸,同比增加6.2%;進口均價為118.5美元/噸,同比上升3.8%。上半年,重點企業國產鐵精礦、進口粉礦采購成本同比分別上升8.36%、4.06%。
“經濟全球化面臨挑戰,鋼鐵消費有效需求增長潛力不足,資源、能源和生態環境的約束越來越緊。”工業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業司副司長張海登表示,與此同時,綠色轉型新工藝、新技術研發有待提速。
在世界鋼鐵協會總干事埃德溫·巴松看來,應關注四方面趨勢,包括氣候變化、技術進步、社會經濟變化、地緣政治風險等。這些都要求行業快速適應并進行相應調整。
“鋼鐵行業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可達14%,仍是一大支柱行業,不僅能夠創造經濟增加值,同時也能夠創造更多就業機會。鋼鐵行業要向綠色化、低碳化等方向轉型。”埃德溫·巴松表示。
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
挑戰和風險與日俱增,而部分鋼鐵企業仍靠“價格戰”搶市場。對此,行業呼吁自律控產降庫存,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黨委副書記、副會長兼秘書長姜維稱, “內卷式”惡性競爭是當前鋼鐵行業困境之因。部分企業無視行業發展階段的調整、鋼材市場需求的下降,簡單、粗放、低水平地追求規模效益,靠打“價格戰”搶市場,違背“三定三不要”基本原則,嚴重擾亂市場秩序,導致鋼材價格持續下跌,行業效益大幅下降。
“‘內卷式’惡性競爭沒有贏家,‘內卷式’惡性競爭當休矣!”姜維表示。
姜維建議,企業應認清行業供需矛盾的長期性,堅持自律控產降庫存;加大研發投入,提高生產效率、服務質量、產品競爭力,實現增量階段量的競爭向減量階段質的競爭轉變;加強實質性兼并重組,實現資源整合、優勢互補,提高市場駕馭能力,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
麥肯錫全球金屬和礦業事業部資深董事合伙人艾家瑞建議,企業應加碼投入高增長市場、減輕貿易流變化對企業的影響,將風險轉化為機遇;在產品組合方面,聚焦高增長的新興賽道,例如能源轉型相關產品等。
部分高端鋼材成為需求新高地
聚焦高增長的新興賽道,業內人士表示,高性能電工鋼,高強度、高韌性、高耐腐蝕、高耐環境的鋼材產品仍有較大需求缺口。
船舶是近兩年景氣度較高的行業,將帶動有關鋼材的需求增長。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副秘書長譚乃芬表示,預計未來5年我國船舶行業年用鋼需求規模將保持在1500萬噸及以上水平。從細分品種來看,汽車運輸船訂單的大幅增長將顯著帶動船用薄板的需求增長。
此外,客滾船的增長將帶動薄板需求提升。與普通船型相比,客滾船的特點是甲板層數多、船舶自重大、重心高度較高。為減輕空船重量、降低重心高度、提高船舶經濟性,客滾船一般都會大面積采用薄板,特別是上層建筑區域和煙囪區域。今年以來,我國承接滾裝船和渡船訂單分別占到全球的77.1%和56.8%,繼續保持領先,未來該領域對薄板的需求會保持穩定增長。
譚乃芬預計,2024至2025年油船和散貨船的鋼材需求將明顯上升。2023年起,隨著國際原油價格的回升以及大宗商品運輸的活躍,油船和散貨船訂單逐步復蘇,改變了前兩年市場上以集裝箱船和LNG船為主的局面。
在其他細分領域,用鋼需求往往貼合行業自身發展方向。中國第一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供應采購部試制采購部總監王向偉表示,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高性能電工鋼與結構鋼材料的需求將隨之提升。受益于新能源汽車提升整車安全性的需求,具備高性能、先進成型工藝技術的鋼材產品也有增長機會。
中國中車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馬云雙表示,在現代化物流體系的建設中,公司希望鋼鐵產品能夠具有輕量化、高強度、高韌性、高耐腐蝕以及高耐環境等特性。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高翔說,預計公司2024年用鋼量接近1000萬噸,用鋼種類多、規格多,對高壓系列、低溫系列、耐腐蝕鋼、耐磨鋼等產品均有用鋼需求。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羅俊杰表示,鋼鐵工業與機械工業互為上下游,有機構預測機械工業對鋼鐵的需求約2.5億噸。機械工業正朝著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等方向發展,這也對鋼材質量提出了新的要求。
“工業化、數字化、綠色化是建筑業的轉型方向,強度高、質量輕、可回收利用的鋼結構正是建筑業轉型的載體之一。”中國建筑業協會副會長景萬說。
作為鋼鐵行業的上游原材料,2023年鐵礦石價格高企,相關部門幾度出手“打鐵”。在近日舉行的第十三屆中國國際鋼鐵大會上,礦商代表、行業專家認為,2024年鐵礦石供求基本面轉為寬松。價格中樞有望下移。
鐵礦石供應充足
“過去一段時間,鐵礦石的供求形勢維持緊平衡狀態,目前已逐步走向更為寬松的局面。”中國礦產資源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曉宇表示。
兩方面因素導致鐵礦石基本面由偏緊轉為寬松:一方面,鐵礦石龍頭仍在推動產量、發運量再創新高;另一方面,下游鋼鐵行業需求有所下滑。
四大礦山鐵礦石產銷、發運量也顯示出礦業龍頭正在努力推動擴產。2024財年(截至2024年6月30日),必和必拓西澳鐵礦產量為2.87億噸(100%權益基礎),鐵礦石產量創紀錄;福德士河全年鐵礦石發貨量達1.916億噸。
2024年上半年,淡水河谷鐵礦石產量為1.514億公噸,同比增長4.1%,二季度產量創下2018年以來二季度產量最高紀錄;鐵礦石銷量為1.436億公噸,同比增長10.4%。2024年上半年,力拓皮爾巴拉鐵礦石產量保持穩定,發運量為1.583億噸(100%權益基礎)。
“從1973年首次發貨至中國以來,公司累計向中國出口了超30億噸的鐵礦石。”必和必拓集團銷售與營銷副總裁(鐵礦)陸瑞明表示。公司2024財年業績公報顯示,該礦企正在加大對西澳鐵礦石擴能的研究力度,旨在將其年產量提升至3.3億噸,相關研究將于2025年完成。
上海鋼聯鐵礦石高級分析師陳冠因表示,預計2024年全球鐵礦石約過剩超6000萬噸,國內基本面將從2023年的供應短缺轉為過剩4100萬噸:一方面,礦山發運量中,運往中國的份額提高;另一方面,夏季安全檢查結束后國內礦山也開始重新提產,因此2024年國內鐵礦石供應充足。
2024年鐵礦石價格中樞有望下行
陳冠因預計,2024年下半年國內鐵礦石價格將在80至110美元/噸的區間內運行,相較于2023年水平有所降低。上海鋼聯數據通顯示,2023年國內青島港鐵礦石價格在97.3至141.5美元/干噸區間內波動(參照62%澳洲粉礦遠期現貨價格指數),處于歷史較高水平。
供強需弱是市場判斷鐵礦石價格有望下降的一大原因。陳冠因介紹,鋼材端整體庫存增加,下游鋼廠虧損擴大。需求情況整體偏弱,國內粗鋼、生鐵產量同比下降。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1至7月國內粗鋼產量為61372萬噸,同比減少1279.4萬噸,降幅為2.2%。2024年1至7月國內生鐵產量為50968萬噸,同比減少3.7%。
需求偏弱運行導致國內港口的鐵礦石繼續累庫。陳冠因說,2024年1至7月,上海鋼聯統計的國內45座港口鐵礦石到港量為72504.6萬噸,同比增加5012萬噸,增幅為7.4%。2024年國內港口鐵礦石將繼續累庫,45座港口的進口礦庫存最高值或高于1.6億噸。
在高曉宇看來,當前國際原料定價機制和供求基本面脫節的問題加劇。最近,一家南方的鋼廠去青島港采購港口現貨,再租船南下運回鋼廠。因為鐵礦石的美元定價體系和人民幣定價體系出現分歧,人民幣價格體系對供求的反應更為敏感。
高曉宇表示,與鋼鐵行業效益較好的階段相比,目前態勢下價值鏈分配失衡加劇,鋼鐵企業在價值分配方面處于更為不利的地位。
技術追新逐綠 鋼鐵產業高端化智能化初見成效
“中國是最清潔的鋼鐵生產國之一。”世界鋼鐵協會總干事埃德溫·巴松在第十三屆中國國際鋼鐵大會上高度評價中國鋼鐵行業低碳進程。
專家認為,綠色低碳是鋼鐵行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方向,鋼鐵企業“追新逐綠”進展不斷,高端化、智能化發展初見成效。不過,鋼鐵企業對綠色鐵礦石產品溢價的承受度、下游消費者對綠鋼產品成本的接受度還不高,企業在轉型時仍需考慮經濟成本。
綠色低碳成行業發展主線
“綠色低碳是鋼鐵行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方向,科技創新是鋼鐵綠色低碳轉型的必由之路。近年來資源和環境兩大約束倒逼鋼鐵工業快速轉型,而鋼鐵工業轉型本質上就是綠色轉型。”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會長、中國礦產資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姚林在大會上表示。
緊扣綠色低碳這一行業發展主題,鋼鐵企業持續推進超低排放改造工程,積極實施極致能效工程,取得較大進展。截至2024年6月底,共有140家鋼鐵企業、超6億噸粗鋼產能完成或部分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和評估監測公示;改造涉及企業噸鋼平均投資約466.36元,噸鋼平均環保運行成本約226.45元。2024年上半年,重點企業節能投資占比7.0%,同比提升0.9個百分點。
河鋼集團董事長于勇表示,鋼鐵行業要實現綠色低碳發展,須加強工藝結構、能源結構、材料技術的創新。其中,能源結構創新是指高效利用氫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等可再生能源,逐步擺脫鋼鐵生產對化石能源的深度依賴,從源頭上解決鋼鐵冶金的排碳問題。工藝結構的創新則指通過氫冶金等低碳冶金工業技術,提高電弧爐短流程鋼的比例,降低碳排放強度。氫冶金是鋼鐵行業減少碳足跡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日本制鐵株式會社副社長福田和久透露,日本制鐵計劃到2030年二氧化碳的總排放量減少30%(相較于2013年水平),2050年力爭實現碳中和。在鋼鐵工藝脫碳方面,日本制鐵正在進行高爐氫還原、用氫制造直接還原鐵、利用大型電爐生產高級鋼、用電熔爐制造鐵水等項目的開發和商業化舉措。在鋼鐵行業要實現碳中和必須實施的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方面,公司還參與了先進的CCS(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項目。
高端化、智能化發展初見成效
在“追新逐綠”的鋼鐵行業,高端化、智能化趨勢愈加明顯。
安陽鋼鐵在加快推進“普轉優”的同時,加大新特產品研發推廣及高端特鋼技術儲備力度,堅持“差異化、特色化、個性化”發展方向,帶動整體特鋼轉型發展,實現“優轉特、特轉精”目標。2024年上半年,企業研發特鋼新產品45個,生產特殊質量鋼產量占比32.28%,比2023年高7.11個百分點。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伴隨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鋼材消費結構發生變化。為了滿足不斷增長的汽車、船舶、家電等制造業以及風電、光伏等新興產業的用鋼需求,鋼鐵行業產品結構調整速度明顯加快,制造業用鋼占比從2020年的42%提高到2023年的48%,今年以來呈進一步上升的態勢。2024年1至7月,與制造業相關性更強的板材產量保持增長,其中熱軋薄寬鋼帶同比增長10.6%、冷軋薄寬鋼帶增長14.4%。
老礦山煥發新活力,包鋼集團白云鐵礦智能控制中心是全球首個實現5G網絡條件下智慧礦區無人駕駛應用的老礦山,融合了5G網絡、無人駕駛、工業互聯網、數字孿生等技術。此外,包鋼集團還在多個生產場景進行智能化升級改造和應用。
從全行業情況來看,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透露,鋼鐵行業數字化轉型走在我國工業領域前列,推廣工業機器人應用已成行業共識,智能工廠和智能集控中心建設成為新趨勢,三維可視化仿真技術、大數據模型、局部AI運用在鋼企逐步擴大應用,利用工業互聯網技術實現智能化生產過程管控和智慧化企業運營管理的企業占比分別達到79.6%、57.1%。
今年4月,鋼鐵行業數字化轉型工程三年行動正式啟動,將用三年時間推動全國鋼鐵企業實現最低成本、最高效率、最大收益的數字化轉型。目標是到2026年底,實現40個可低成本推廣復制、最有價值的數字化轉型典型場景,30個可借鑒可復制的數字化車間,20個可復制的數字化工廠,5至10家支撐行業實現數字化生態引領的企業。
轉型經濟成本不容忽視
生產綠色低碳、品位更高的鐵礦石產品,是四大礦山屢次提及的話題。不過,利潤微薄的鋼鐵企業能否承擔鐵礦石的綠色溢價?下游消費者能否接受綠色產品的額外成本?專家提示,應考慮轉型過程中的經濟成本。
專家表示,綠色、高品位鐵礦石比普通產品溢價更高,目前絕大部分鋼鐵企業難以負擔,鐵礦石企業的綠色產品仍未大面積推廣。
中國礦產資源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曉宇表示:“當前對綠色低碳的探討,從技術領域切入較多,從經濟邏輯切入較少。如果無法解決‘誰買單’的問題,無法建立正確的市場機制,那么綠色低碳的各項技術路線也難以真正得到推廣。”
麥肯錫全球金屬和礦業事業部資深董事合伙人艾家瑞表示,公司對綠鋼的支付意愿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2024年只有約20%的受訪者愿意承擔綠鋼的額外成本。企業須考慮時機和技術路線,確保轉型的經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