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意+”如何推動文化產業發展?
2014年2月國務院出臺的《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中強調各行各業與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的關系時,明確指出,和設計服務具有高知識性、高增值性和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等新型、高端服務業的發展,促進其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這也是培育國民經濟新增長點、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產業競爭力的重大舉措。這就是“文化創意+”,是發展創新型經濟、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加快實現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內在要求,是促進產品和服務創新、催生新興業態、帶動就業、滿足多樣化消費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途徑。具體來說,“文化創意+”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推動大文化產業的發展:
首先,“文化創意+”加快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跨界融合發展的進程。例如:文化創意+、文化創意+工業制造、文化創意+旅游融合發展,日益成為傳統產業衍生出的新型產業形態。同時,文化創意服務也逐漸進入關系國計民生的關鍵領域,并與之融合。
其次,娛樂思維將重塑人們的生活方式,趣味互動體驗將廣泛應用。人們開始追求趣味的生活方式,日常生活審美化、娛樂化推動大眾消費文化的發展,這種新的趣味生活方式提升了人民生活體驗,提升幸福感。
最后,鼓勵創意會推動文化創新生態體系的形成,同時這種新的創新生態又會反過來加大文化創新的活力,推動優質知識產權的誕生。創新能力的持續提升,將推動形成多要素聯動、多領域協同,對內可循環、可持續,對外形成強大的資源集聚效應的文化創新生態體系。
“互聯網+”推動文化產業發展?
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
在當下中國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李克強總理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其目的不單純是要推動互聯網企業的發展,推動新興產業成為支柱產業;更多的是對十八大提出的“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具象化闡述。具體而言,即利用互聯網平臺,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提升傳統產業,推動各行業融合發展,創造新產業生態,進而加快推進中國產業結構轉型,形成中國經濟新模式。
“互聯網+”行動不是局限于技術革命的計劃,而是理念上的革命,產業上的變革。在這一背景下,中國文化產業也面臨著改革發展的最大機遇。具體來說,“互聯網+”將從五個方面推動文化產業發展。
首先,推動新的文化產業生態鏈的形成。“互聯網通過整合創意、硬件、軟件、資本等要素,正在形成具有極大包容性的文化商業生態系統,把文化企業和文化消費者的隔閡逐步消融。”以電影生產為例,片方通過開設微信、微博公眾賬號的方式定期發布影片動態,與觀眾互動,打通口碑營銷,催生粉絲經濟。而逐漸興起的在線售票則憑借著便利、低價的優勢,吸引著用戶和影迷,同時提高影院資源使用效率。再比如,觀眾通過眾籌方式轉化為投資者,進而增加影片的持續關注度、觀眾的參與度。借助互聯網金融平臺,真正實現了制作者與消費者間界限的突破,實現了影視產業與草根資本的對接。
其次,促進泛文化產業平臺的搭建。互聯網提升和重塑了文化產業的平臺經濟,形成了平臺型企業和平臺經濟集群,以‘免費’和‘開放’作為廣泛吸附合作伙伴的終極武器。比如,騰訊公司提出的“泛娛樂”戰略融合發展模式就以網絡平臺為基礎,展開電影、音樂、動漫、游戲、文學等多領域、跨平臺的商業拓展,從產業鏈上下游縱向看,它們貫通資金、內容制作、演藝明星、宣傳推廣、發行銷售、衍生產品等各個環節。這種泛文化產業平臺的搭建,使得各產業門類不再孤立存在,而是全面跨界連接、融通共生。
第三,加深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市場的精準分析。隨著大數據技術的發展,文化公司可通過數據的采集和分析,運用可量化的精確市場定位技術,實現對文化市場的精準分析,以及對客戶的更妥帖服務。以《紙牌屋》為例,《紙牌屋》的投資方Netflix公司的網站有近3000萬訂閱用戶,這些用戶每天在 Netflix上產生3000多萬個行為,包括暫停、回放、添加書簽以及每天300萬次搜索、400萬個評分。Netflix基于這些數據和第三方數據進行分析,并最終做出了拍攝《紙牌屋》的決策。
第四,加快文化貿易走出去的步伐。在互聯網技術支持和嵌入的背景下,全球文化服務貿易與文化產品貿易越來越呈現融合趨勢。互聯網對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特別是發展文化服務貿易提供了強大動力。在“互聯網+”模式下,文化活動是多方向的,無論電影、電視、音樂、動漫還是電子游戲,在輸入外來產品的同時,將以靈活的內容和新穎的平臺,同中國文化一起邁出國門。
第五,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活力。“互聯網+”帶來的科技、藝術、人才自由交流,將催生一個大創意時代。“互聯網+”的發展模式要求企業和個人從資源驅動型轉化為創新驅動型,以適應網絡與文化產業的深入融合。專業眾籌網站的誕生以及淘寶網等網站成立的眾籌平臺,為文化藝術類的項目提供了新的思路,創意展示平臺與融資平臺結合在一起,藝術家、小企業家可以通過在網絡上展示創意,預先向大眾募集資金,極大激發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活力。
總之,“互聯網+”對文化產業各門類服務模式、生產模式、傳播模式、營銷模式、人才培養結構、文化消費模式等固有模式正在或即將產生顛覆式影響。未來文化產業必然在“互聯網+”驅動下向前發展。
“文化創意+”與“互聯網+”發展時代下的思考
在“文化創意+”與“互聯網+”催生的泛文化產業時代,推進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要重點考慮以下問題:
第一,頂層設計:重視文化創新規劃。“互聯網+”在很多層面上給文化產業帶來的是顛覆式的影響,需要進行全方位的改革。而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這就要求政府在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中必須從戰略管理的高度重視文化創新,對“文化創意+”與“互聯網+”推動下的文化創新體系建設的各方面、各層次、各種要素進行統籌考慮,設計相應政策切實推進文化創意生態圈的形成。
第二,跨界連接:打造泛文化產業生態鏈。要充分應用互聯網平臺,實現文化、藝術、科技、人才、資金的“自由連接”,要充分鼓勵文化創意與其他產業融合,實現產業間的“自由跨界”,在良好的文化創新生態體系里,打造泛文化產業生態鏈,并做好數據挖掘等技術儲備,讓基于互聯網的內容更加豐富和多元化。
第三,融通共生:重塑內容生產關系。互聯網時代,科技固然可以顛覆文化產業發展模式,但是文化產業核心還是內容生產。要充分發揮“互聯網+”和“文化創意+”對內容生產的促進作用。讓所有創作者可以通過網絡觸達用戶,通過基于互聯網的生態找到與其匹配的消費者,獲取認同感和商業價值。使內容領域“生產關系”的變化驅動“生產力”發展。
第四,人才驅動:培養“互聯網+”時代的文化產業人才。人才是文化創新的第一驅動,無論是“文化創意+”還是“互聯網+”其實質都是人才驅動。因此要注重培養擁有終身學習能力、基本學習技能、信息素養、創新思維能力的,符合“互聯網+”時代需求的文化產業人才。同時,互聯網與文化產業的聯姻,將帶來產業的裂變,產業內的快速變化與轉瞬即逝的商機,需要高端復合人才的操盤,因此需要發揮社會力量構建立體化的培養體系,并出臺政策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