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 產業園逐漸演化為電子信息、高新技術、生物制藥等新興產業的重要集聚地。在進行新興產業園的建筑設計與規劃工作時, 不僅要滿足城市規劃發展的要求, 同時還要考慮到產業聚集發展的眾多需求。中機院小編先對新興產業園的建筑設計特點以及規劃策略進行歸納總結, 并進一步研究其建筑設計策略。
1 引言
縱觀世界產業園的發展歷程, 由70年代的“廠房工業園”到90年代的“信息科技園”再到2000年的“生態城”, 如今已發展到“創新型”、“集聚型”、“智慧型”的產業園4.0時代。
在進行新興產業園的園區規劃與建筑設計工作時, 要打破以往產業園以生產廠房為主的單一布局形式。在滿足建筑功能的合理布局、有效地提高生產研發效率的同時, 注重對于園區內部空間、場所的布置設計, 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 使得園區更加開放化、人性化和生態化。
2 新興產業園特點分析
近幾年來, 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 加工制造行業的發展速度與生產規模急劇增加。由于受到歷史因素以及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 以往在進行工業園的布局與建筑設計工作時, 設計人員過于追求實用、經濟, 長此以往就導致了傳統產業園的建筑物簡陋、灰暗, 并且周圍的綠地面積小, 環境質量得不到保證。
傳統的產業園主要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1) 傳統工業園主要考慮建筑工程能否滿足企業生產和使用的基本要求, 對于園區內部構造以及外部環境設計沒有引起重視, 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城市污染問題;
(2) 建筑的排列方式大多采用枯燥乏味的簡單羅列模式, 缺乏人性化設計;
(3) 建筑的內部空間采用單一的布局方式, 難免會給人以冰冷的感受。
相比于傳統的工業園, 新興產業園在規劃與設計方面, 更加注重“因地制宜”這一基本理念, 并且在空間的利用方面更加高效。就建筑的內部空間而言, 其配套設施更加完備, 園區內部的建筑造型也更加多樣, 具有人情味。這樣一來, 可以提高建筑空間的人性化設計效果, 給工作人員以更好的體驗。除此之外, 新興產業園更加注重草地、植被以及水體等要素的設計, 使園區內的景觀環境得到了顯著的改善。目前, 新興產業園綜合了居住、工作以及教育、生活等功能, 其功能更加多樣和人性化。
3 新興產業園規劃策略研究
本文主要以某醫療器械產業園方案設計為例進行分析。該產業園位于中山, 在當地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占地約149471.5m2, 其中總建筑面積約為670000m2, 旨在建設集研發、檢測以及生產于一體的醫療儀器設備及器械制造產品產業化基地。該項目的效果圖如圖1所示。
圖1 項目效果圖
3.1 區域位置
本項目位于廣東省中山市翠亨新區起步區。中山市翠亨新區起步區, 總體規劃結合翠亨新區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區位條件, 提出其發展定位為:海內外華人共有精神家園探索區、珠三角轉型升級重要引領區、嶺南理想城市先行區、科學用海試驗區。
項目的建筑群坐落在翠亨新區起步區南北綜合發展軸中心位置, 屬臨海工業第三組團, 受到科技金融服務中心以及多元服務中心雙核心價值帶動, 區域屬性優越。
3.2 園區規劃
項目用地相對規整, 建筑布局順應城市空間的延續性與序列感, 園區外部界面整齊有序。植入的生態景觀開放軸蜿蜒曲折、貫穿整個園區, 連接來自城市兩個主要方向的人群。
主入口通過一個與會展中心結合的主廣場強調其標志性及入口軸向感。項目南側規劃為濱海創業大廈, 西側為二類居住用地, 緊鄰規劃中的地鐵線路, 設計將西南角設置為科研服務次入口, 兩個入口之間形成一條貫穿整個產業園區的生態綠軸, 通過西南角兩棟100m高的高層大廈延續的綠軸的軸線感官, 豐富城市天際線。
設計中, 根據醫藥產業自身特點, 分區合理、協作思維、立體景觀、開放共享、智慧創新, 打造一個以科技創新為核心, 以醫療器械產業為引領, 集總部經濟、創新研發、科技孵化、中試檢測等為一體的國際醫療器械產業智谷園區。
3.3 設計理念
智慧醫藥———綠谷園區
整體建筑形態圍合形成峽谷空間, 東西走向的景觀視線通廊將建筑劃分成若干個獨立的、個體的功能組團, 集合景觀軸線形成通縫式峽谷空間, 使得整體園區內的景觀得到有機的滲透融合, 讓清新之氣自由貫通。中心綠谷效果如圖2所示。
圖2 項目中心綠谷效果圖
綠色活力———立體交匯
建筑形態向園區內形成層層的退臺, 通過連廊的穿插, 景觀平臺的退讓, 生態軸線結合局部的下沉廣場, 將服務配套功能引入半地下室, 首層空間開放為中心景觀大園林, 形成一個極具綠色生態活力的立體中心交流空間。
醫療產業———地標展示
研發組團沿街展開, 形成連續的城市界面, 所有組團均有統一的城市展示面, 有利于打造企業形象。主干道的交匯處布置兩棟100m高地表性建筑, 塔樓旋轉45°切角, 退讓城市開放空間。
科技創新———模塊單元
科研組團沿街布置, 組團采用垂直分區, 底層為荷載較大, 景觀要求較低的生產類產房功能, 往上布置科研實驗、研發辦公等功能。每個組團功能完備, 各組團之間互有聯系, 可分可合。整體布局適應性強, 能滿足不同規模的企業對空間的需求, 便于招商。研發辦公呈條狀形式, 面對中心花園帶來景觀利用的最大化。
3.4 功能分布
規劃上, 整體分區呈向心性布局。外圈設計5棟模塊化的研發廠房, 北側及中部內圈設置為產業生產鏈, 將生產及研發有機的串聯于一體。中部結合生態綠軸, 開放為交流空間, 集合會展中心、孵化平臺等服務配套功能打造花園式產業園。服務配套功能沿軸線延伸于西南角設置一棟公寓及一棟SOHO總部辦公。規劃充分考慮醫療器械產業鏈合理性布局的同時, 通過退臺式立體化景觀系統打造一個集約高效、景觀優美、尺度宜人的綠谷園區。
4 新興產業園建筑設計策略研究
總體而言, 在設計中重點考慮以下幾點問題:
(1) 平面布局設計時, 更注重經濟合理性。建筑的柱距更加合理、經濟, 柱距大多控制在8.4~9.0m之間。此外, 根據生產需求合理進行了建筑內部的客梯、貨梯設計, 數量適當, 建筑結構的尺寸、載重設計也更加的合理。建筑內潔、污進行分區, 對于管道井的設計更為重視。在人流的分隔上, 生產過程中人流與貨流互不干擾。
(2) 交通流線組織方面, 通過改善垂直交通狀況可以有效提高運輸效率。在進行電梯的設計時, 將交通核設置在人、貨流線的節點位置處, 二者流線不交叉, 不對車間的生產工作造成干擾。
(3) 在空間塑造方面, 內部空間更加靈活、變通, 并且給人以舒適的感覺。根據不同產業的生產需求, 建筑內部設置了大空間、躍層以及夾層, 并設置了連廊和空中花園等, 有效地改善了建筑的內部環境。
(4) 建筑立面造型靈活多變, 通過利用開窗以及設置百葉、格柵等方式, 在滿足建筑使用功能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建筑立面的造型美觀效果。隨著居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 在新興產業園的設計工作中, 引入了更多的現代化、時尚化以及生態化的理念, 將建筑與當地人文與歷史完美的結合在一起。這清晰的反映在在一些新興產業園設計案例中。
(5) 施工材料不僅安全和實用, 并且美觀與舒適。尤其是應用可降解、新型環保建筑材料, 極大的提高了建筑的環保效果。此外, 傳統的鋼材、混凝土材料已經逐漸被多孔混凝土以及新型的節能建筑材料所取代。最后, 在節地以及室外環境設計方面, 園區建筑更加節能, 能源的利用率更高。同時, 建筑有著更好的節水、節電效果。通過做好室內環境質量管理以及運營管理工作, 使得園區建筑的環保效果大大提高。再加之雨水回收系統以及光伏發電技術的應用, 極大的提高了園區環保效果。
5 結束語
隨著國內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 新興產業園的規模與數量將越來越大。因而, 現階段要加強新興產業園的建筑設計工作, 提高新興產業園的人性化、生態化、功能化設計水平, 將產業園設計與城市發展規劃結合在一起, 打造一種全新的城市生活方式。(作者:楊夢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