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農業是指地處都市及其延伸地帶,緊密依托并服務于都市的農業。它是大都市中、都市郊區和大都市經濟圈以內,以適應現代化都市生存與發展需要而形成的現代農業。都市農業是以生態綠色農業、觀光休閑農業、市場創匯農業、高科技現代農業為標志,以農業高科技武裝的園藝化、設施化、工廠化生產為主要手段,以大都市市場需求為導向,融生產性、生活性和生態性于一體,高質高效和可持續發展相結合的現代農業。
“都市農業”在發達國家日臻成熟。歐美國家重視農業的生態功能和社會功能,在都市群之間的“都市農業”蔚為壯觀;荷蘭、以色列、新加坡及日本等資源短缺的國家,以設施農業裝備的“都市農業”高度發達;我國臺灣步其后塵,市民農園、觀光農園、休閑農場、民宿農莊等“都市農業”多彩多姿。而“都市農業”在我國內地的實踐也有十多年的時間,勢頭強勁,方興未艾。
本文重點研究了國內外一些經典都市農業園的發展模式,以期望對我國內地其它地方的都市農業園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一、 國外都市農業園發展模式
1.荷蘭:創匯經濟功能為主的都市農業。荷蘭都市農業是以創匯經濟功能為主的都市農業,主要是以園藝業和畜牧業為主的出口型農業。荷蘭借助于發達的設施農業,集約生產經營花卉、蔬菜及奶制品,使其人均農產品出口創匯居世界榜首,成為世界都市農業的典范。荷蘭都市農業重點發展具有設施園藝技術輻射 、 園藝產品集散、農業生態觀光功能和地區專業分工的都市農業生產體系 。
2.日本:綜合功能的都市農業。日本都市農業發展重點是設施農業、加工農業、觀光休閑農業、多樣化農業,屬于綜合功能的都市農業,重點開發農業的綠色、環保、體驗、休閑和示范功能,建設以高新技術產業和鑲嵌式多功能的“綠島農業”為兩大特征。日本的都市農業主要集中在三大都市圈內,即東京圈、大阪圈和中京圈,以蔬菜、水果、多作物、多品種生產為主,主要為市民提供優質農產品,滿足綠化環境的需要。
3.德國:生活社會功能型都市農業。德國都市農業屬于生活社會功能型的都市農業,主要形式是休閑農莊和市民農園。市民農園是利用城市地區或近鄰區之農地, 規劃成小塊出租給市民收取租金,承租市民可在農地上種花、草 、蔬菜、果樹等,讓市民享受耕種與體驗田園生活以及接近大自然的樂趣。
4.法國:環保生態型都市農業。法國都市農業屬于環保生態功能為主的都市農業,是以大田作物為主,采取較大規模的專業化農場生產,逐步減少小型農場。巴黎的都市農業對城市食品供應的功能并不明顯,巴黎的各種食品供應主要經過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網,由全國各地乃至歐洲其他國家完成。所以,巴黎的都市農業突破了自給自足的生產,而突出農業的生態功能,利用農業把高速公路 、 工廠等有污染的地區和居民分隔開來,營造寧靜、清潔的生活環境”。
二、國內都市農業園發展模式
1.重慶渝北農業科技園區:高技術經濟功能型都市農業 。
(1)概況。園區核心區的規劃布局圍繞重慶“ 十個百萬產業化工程” 和渝北區“三色”農業,重點引進一批科技含量高、示范帶動作用大的國家級高新技術農業龍頭企業(項目),突出對重慶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示范、 輻射和帶動功能。核心區分為A區和B區,總面積為1467hm 。
(2)產品體系。A區面積800 hm2,規劃有無公害時鮮蔬菜種植區、高新技術農業區、生態農業區、出口(農副產品)加工區、鄉鎮企業高新技術區5個功能分 區。B 區面積667hm2,規劃為花卉種植示范區。輻射區總面積12000 hm,規劃無公害優質蔬菜生產區、花卉生產區、 優質果品生產區和優質奶源生產區l4 個功能分區,重點突出無公害生產、標準化生產,接受核心區的輻射引導,有效解決農業“面源”污染,帶動面上農業生產。
(3)經濟效益。園區已經引進 83 個農業項目進入核心區A 、B區,項目投資達1.9億元,陸續建成投產后,年產值可達3.1億元,年利稅達2000萬元以上。
(4)經驗借鑒。引進技術企業,帶動農業產業調整;低投資,高回報的生態型發展模式。
2.北京蟹島農業園:綜合型都市農業。
(1)概況。北京蟹島農業園位于北京西北城郊,距市中心 18 km ,總占地 220 hm2,是北京市朝陽區推動農業產業化結構調整的重點示范單位。
(2)發展特點。采用“ 前店后園”式經營格局,有效地將農業、農業旅游和農產品加工業銜接起來,以循環經濟為理念,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從而實現企業和社會, 特別是地方生態農業的和諧發展。農業園分為農業種植養殖區、可再生能源利用區、湖濱生態展示區、環保生態產業園區、休閑度假區五大區域, 規劃合理,功能齊備。
(3)經驗借鑒。將農業與休閑旅游相結合,以園(農業)養店(旅游), 以店促園, 建立完善的循環經濟產業模式;從吃、住、玩、游、購,娛方面建立全方位的綠色鄉村生活體驗;融人高端現代化的娛樂度假設施, 吸引更多旅游度假客源。開發生產綠色、 有機食品,打造綠色品牌;采用生態的閉環式流程, 實現污染物零排放。
3.深圳碧嶺現代農業科技園區:科研型都市農業。
(1)概況。深圳碧嶺現代農業科技園(前身碧嶺生態村)位于深圳市東北部 40 km 的龍崗區坪山街道,總面積55hm2,是深圳市龍崗區農業科學技術推廣示范基地。目前園區同時是掛牌的廣東省高等院校教學實習基地、 深圳市科普教育基地、深圳市環境教育基地、深圳市青年科技示范點。多年的建設和努力,為進一步深度開發奠定了良好的社會基礎。
(2)發展特點。園區根據土地利用特點及未來發展需要, 結合園區的主題 , 發展為融農業科研試驗示范、農業科技培訓、科普教育、生態農業休閑觀光旅游等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科技園。整個結構布局以道路為裙帶,功能為線條,核心為樞紐 , 進行點、線、面相結合,藍網綠帶相聯系,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園區建設完成后,以創新研發為核心,利用園區優美的生態環境、現代化的農業生產, 使整個園區都具有農業生態旅游的功能,成為展示深圳都市農業的窗口。
(3)經驗借鑒。以科技為主,帶動產業發展,主題性明確;多重業態結合發展。園區在總體布局上打造“ 五區” :現代農業高新技術孵化區、科普項 目 教育拓展區、休閑度假區、生態風景林區、綜合生活服務區。
4.四川成都“ 五朵金花”:休閑型都市農業。
(1)概況。位于成都錦江區三圣街道辦事處轄區,行政區域包括5個村 ,面積1200hm2。從清代以來,就有種植花卉的傳統,是國家 AAAA 級旅游景區, 是全國首批農業文化產業示范基地,也是全國公認的“ 農家樂”發源地。
(2)發展特點。明確發展定位,引導經營產業化,創新經營模式(如江家菜地“ 合作社 + 公司 + 農戶” 模式), 引導土地規模經營; 實施“ 三大改造” : 改造環境 、 改造產業 、 改造農民, 提升鄉村旅游的吸引力; 政府扶持先行, 促進投資多元化。采取了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市場運作、農民參與的方式 , 首先以政府首期投入營造和培植市場, 然后吸引企業參與合作和社會資金進入, 政府投資再溢價退出,保證國有資產在項目運作中保值增值;注重品牌塑造 , 擴大產品知名度,爭創國家級品牌,精編旅游線路,并以節慶提升人氣。
(3)經驗借鑒。“ 花間飲茶”優美鄉村休閑環境打造:實現了改造環境、改造產業、改造農民,大大提升了鄉村游的吸引力;“ 五朵金花”多樣化 :主體品牌打造 5 個主題與品牌,形成多元的產品組合,多樣化的產品使得吸引力得以持續;“ 鄉村韻味” 文化體驗:依托不同主題的鄉村旅游,植入相應的文化體驗,如荷塘夜色的藝術文化、東籬采菊的人文氛圍。
5.甘肅定西農業科技園區:企業經濟型都市農業 。
(1)概況。園區位于甘肅中南部祖歷河支流關川河流域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 屬典型的北溫帶半干旱大陸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 6.3度 , 年平均無霜期 141 天,干旱缺水,氣候冷涼,光照充足,溫差較大,水土流失嚴重。園區外圍交通條件好。
(2 )產品分布。園區總規劃面積2.4萬hm 2,其中核心區0.07萬hm,示范區0.3萬hm2,輻射區2萬hm 。核心區分為高檔食用菌、專用馬鈴薯種薯繁育、草木花卉、名優特新日光溫室蔬菜、珍稀動物養殖、名貴中藥材、經濟林苑等區。
(3)企業優勢。園內培育的龍頭企業有: 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中心 、明珠生物工程公司、金泉菌業公司、金城菌業公司。截至目前,已經繁育馬鈴薯原原種l500萬粒。食用菌開發已經生產菌袋 316 萬個 ,實現產值1476 萬元,同時帶動224 戶農戶,建造半地下溫室240 座 ,發揮了較好的輻射作用。
(4)經驗借鑒。合理利用區位優勢;花草、蔬菜、藥材等多種產品共同發展 ; 引進龍頭企業,提高經濟效益,帶動農業附加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