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風景宜人,空氣清新,民風淳樸,形神有序,節奏舒緩,適合人居。鄉村是安詳穩定、恬淡自足的象征,有著更多詩意與溫情,有久違的鄉音、鄉土、鄉情以及古樸的生活、恒久的價值和傳統。鄉村生活的這種閑適性,正是當下休閑旅游市場所追求的,具有無窮的吸引力,已成為中國未來最稀缺的旅游資源。
現如今,各個地方都非常重視鄉村休閑旅游發展。農莊、農家樂、花海、觀光等等,越來越多。這樣既是促進美麗鄉村的建設,又是提高農村經濟的發展、增加農民的收入、提升農民的素質,還能拉動整個消費經濟的增長。但是在打造鄉村旅游項目的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誤區,需要引起重視。
一、鄉村旅游發展的十大誤區
誤區一:“高大上”還是“接地氣”?
誰來規劃?誰來設計?是外來的專業團隊,還是本地的鄉土人士?現在抓旅游,必然先要抓規劃。但大部分的旅游規劃設計都是表面的規劃,并沒有融入鄉村,或者過于城市化而不夠“接地氣”。打造鄉游就要融入這個地方的生活,了解研究這里究竟有什么精髓、有什么文化,僅靠介紹和走馬觀花不能解決問題。
誤區二:“整齊劃一”還是“道法自然”?
現在到一些鄉村,我們發現,有的建設得整齊劃一,路是直的,地是平的,建筑的造型風格和色彩都是一樣的。這樣看起來似乎氣勢恢宏,可實際上卻極不協調,與大自然不協調,與農村本味不協調。對于看慣了城市整齊劃一的市民來說,再來農村看同樣的復制品,又有什么意義呢?與其這樣,不如依著鄉村的小路、山水,依路依山依水而建,各家有各家的味道,豈不是一幅極好的鄉村圖畫。
誤區三:主題、內容同質化
前我國大部分的鄉村旅游或休閑農業都基本呈現同質化的問題。比如關于花海,除了規模不一樣外,其它可能大抵相同。再比如農家樂的問題,幾乎就是簡單的餐飲,再加上棋牌、釣魚,就沒有其它的內容了。觀光、體驗方面也幾乎是雷同的,不能體現一個地方的特色農業和文化。
誤區四:傳統文化挖掘缺乏深度
現在玩鄉村旅游的,都開始注重文化的打造。特別注意挖掘本地古老的歷史傳說、名人、文物等等,試圖以文化的魅力來吸引游客。然而在文化挖掘方面,卻又存在淺顯、雷同的現象,使得一些文化缺乏生命力,激不起人們興趣。實際上,在鄉村文化上,除了歷史傳說與名人文物之外,還要多挖掘一些關于餐飲、農耕、田園等方面的文化文明。
誤區五:鄉村文化沒有真正重視“人”
鄉村文化的提升,一定有賴于文化環境、氛圍的打造,既要提升本土人才,還要吸引外地人才。鄉村旅游要想從文化入手,就得營造吸引文化人才的環境,吸引那些對鄉村充滿激情的人才來玩、來生活、來休閑、來創作,讓他們有找到家的感覺。
誤區六:缺乏對現代文化的培育與發展
一提到旅游文化打造,一般就注重傳統文化挖掘,試圖尋找歷史的內涵。然而對于一個地方來說,不可能都有獨特魅力的歷史傳統。實際上,如果能夠在現代文化娛樂體系方面下功夫,也能產生巨大的吸引力。在這個方面,就要充分挖掘利用本地的各種文化人才,比如詩書畫唱舞文等各個方面,比如鄉村學校的老師、學生,還有廣大的村民,讓他們都來成為現代文化發展的主體。作為景區的鄉村,就要搭建各種各樣的平臺,更重要的是要制定相關制度、政策,讓這些人才可以充分施展。如果培育的好,豈不是一道別樣的風景?
誤區七:村民參與的深度不夠
群眾才是最有思想的,因為他們最愛自己的家鄉,要激發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現在許多鄉村旅游是外來投資打造,就是建了幾個農莊,或者打造一些娛樂設施,與老百姓似乎沒有多大關系。村民與鄉游融合不到一起去,也就無法形成統一的鄉村內涵。只有真正讓農民融入到景區、參與到景區,他們才會珍惜,野菜有主人翁的意識,這樣才能形成最美的風景。
誤區八:鄉村原味氣息不夠
鄉村的原味不只是自然風光,更要融入鄉村的生產、生活,鄉村的淳樸風俗,以及鄉村的社會治理方式。尤其是傳統的治理方式,宗族、家族,包括今天的村民自治、村規民約等等。這些原味是要結合鄉村的現實,不要刻意去打造,從而形成一個原汁原味的鄉村圖畫。
誤區九:鄉愁的傳播在哪里?
鄉村旅游,怎么進行傳播?傳播什么東西?當今時代,傳統媒體、新型媒體都有著不同的優勢,尤其新型媒體更為快捷、直接,鮮明的構圖、視頻,很能撞擊游客的沖動。但是這里主要傳播的是宏達的美景,以及好玩好吃的東西,往往一閃而過,難以激蕩人們內心深處的心境。那么,真正讓人安放心靈、追求恬靜的鄉愁及鄉村意境,又該如何傳播?該如何展現?少有人去研究去思考。
誤區十:忽視對軟環境的治理
地方抓旅游,往往注重硬環境的建設,卻忽視軟環境的治理。比如宰客、服務差,這些在大景區的通病,也在本應淳樸的鄉村旅游中出現,這就大煞風景了,使人感覺不到這是在鄉村了,從而失去了鄉村旅游的獨特價值。
現在人們的旅游更注重體驗,不只是有看的、吃的、玩的,更要能融入這個地方。怎么融入,就是要最美的風景、最淳樸的人們、最動人心的文化、最好的服務、最優質的產品。作為自助游最多的鄉村旅游,更應該用心打造。
二、旅游化鄉村生活的五點思考
鄉村旅游首先是一種生活方式,然后才是一種旅游方式。旅游化的鄉村生活,不是簡單地回到以前,而是有選擇地融入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情感喜好、審美情趣,形成旅游休閑形態的鄉村品質生活,這樣的鄉村才有可持續發展的前景,最終實現居住空間舒適化,生活空間繽紛化,工作空間人性化,情感空間溫馨化,換句話說就是家園、樂園、夢園和暖園。
旅游化的鄉村生活是全域旅游的鄉村版,是有別于城市的一種生活空間和生活方式,更是一種精神的追求。鄉村生活旅游化的實踐其實一直都在進行,我國鄉村旅游的發展大致分為四代:第一代是“農家樂”鄉村旅游,第二代是以民俗村、古鎮為代表的鄉村旅游,第三代是鄉村度假,第四代將是鄉村生活,以提高人的生命質量為終極追求的形態和階段,這將是居住和旅游一體,生活和工作無間的生命狀態。
(一)民宿應以鄉村生活為根本
東方式民宿緣起日本和中國臺灣,被大陸發掘后,民宿熱在內地漸起。民宿在外在形式上,是一個包括吃住行工作情感的行為系統,在本質上是精神相對穩定、心靈有所安放和寄托的狀態。民宿的重點在“民”,這里的“民”特指鄉民,從鄉村生活的角度塑造民宿是根本原則。比如舟山嵊泗的偏遠漁村很富有漁味,現有的建筑空間看似無序凌亂,實則就是漁民們生活過程中點點滴滴情感的累積,是當地漁村生活與勞作方式的外化體現。
(二)鄉村類特色小鎮的鄉音不改
鄉村類特色小鎮本質上應該是一種“完整要素的生活化空間”,產業功能為鄉村生活服務,如此,既有的大農業、傳統手工業、創意的鄉村文化產業,都是增強鄉村生活舒適性和吸引力、復興鄉村的有力支撐。
(三)鄉村小資源的聚沙成塔
發展鄉村旅游,除了得天獨厚的自然和人文資源外,眾多的山水花木、老屋街巷、民俗非遺、縱橫阡陌和最重要的樸素鄉民,都是鄉村旅游的星星之火,可稱之為“小 資源”。這些小資源在營造、強化、保持鄉村環境方面意義重大,它們所構成的鄉村基本面是“高大上”的點線狀資源無法取代的。
(四)融合鄉愁的設計理念
城市中的人們追求速度和效率,快節奏的生活充滿了壓力感,而屋子只是能夠帶來安全感的巣;鄉村則比較注重人與自然、生態及文化的共融,創造詩一般的生活空間。鄉村旅游的設計要本著不同于城市的設計理念,融入游人的思鄉情意,注重人本身落葉歸根的情感,拉近他們與鄉村的距離,帶來歸家的感覺,給他們不同于城市的生活體驗和情感交流,最寶貴的始終是人們對鄉村發自內心的、幾十年沉淀的真情實感。
(五)關懷人性的溫暖體驗
鄉村旅游滿足人性的本真需要,讓人產生溫潤軟糯的情感體驗。鄉村人文對個體的無縫浸潤和多維包容,包括人居、人性、人際、人神、人天,暫統稱為“五人”要素,具體就是鄉民與民居、村落、山水、田園等實體產生的居住、交往、互助、勞作、守序、崇文、依賴等關系與情感,這正是鄉村生活最大的吸引之所在。
三、鄉村旅游七大模式探索
現在,有了以旅游產業帶動整個鄉村經濟發展的理念,可通過鄉村旅游解決農民生產、生活等各方面的問題。全域旅游的視角下,要了解鄉村的特色資源、區位環境、交通,讓鄉村經濟有發展模式可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