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土空間規劃與智慧城市建設已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對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如何合理利用大數據進行國土空間規劃與智慧城市建設,提升國土空間規劃的合理性,提升智慧城市建設的效率,是當前我國城市發展的關鍵問題之一。
一、大數據背景下國土資源空間規劃智慧城市建設與原來建設規劃的區別
原城鄉規劃體系中的發展戰略規劃是為適應快速變化和政府需求的非法定規劃,突破上位規劃對于政府發展所需的指標、規模限制所產生的。
盡管城鄉規劃體系也強調下位規劃遵循上位規劃,下位規劃不違背上位規劃,但都是原則性的要求,缺乏實際可操作、可控的手段,因而各個城市在進行規劃時只能根據各個城市的具體情況進行。各個城市法定規劃所設定的管控指標不能滿足城市政府“拉開框架” “做大城市” “超常發展”的需要,因此,大部分城市規劃的合法性差,存在較大風險。
大數據背景下的城市空間發展戰略,主要是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而制定的,不僅可有效提升城市規劃的合理性,還可為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二、大數據時代智慧城市的構建策略
1 實現智慧型服務
在現代城市建設中,對城市功能進行預先的分區設計,能夠將優勢建設資源集中使用,將改造、新建以及統合建設項目分別進行管理,理順城市建設的步驟,節約建設成本并提高建設質量,同時也有利于城市未來的經濟發展以及城市規模擴大。
①關注基于主題網站或社交網絡數據的控件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以及對城市現狀各類空間發展質量的綜合分析,找出現狀空間發展的關鍵問題及成因,對城市居民生活宜居度進行評價。例如,通過對大眾點評網的挖掘研究城市商業空間的發展狀況,找出影響居民就餐、購物的主要問題。從問題入手,進行城市空間的重新安排,使城市的購物空間、生活空間和娛樂空間的功能劃分更加清晰,方便市民的日常生活。
?、诔浞掷弥苓叧鞘挟a業發展數據和城市現有企業經營數據,深入分析區域產業發展趨勢、轉移方向及產業政策影響,結合城市資源優勢,綜合確定產業發展類型、定位和目標,促進一批新興產業和智慧服務業。將傳統商業和新興企業的經營空間重疊,以新帶老,促進整個城市商業空間的再次繁榮。
長沙市望城濱水新城將新城規劃為四個區域,即健康樂活片區、創新商務片區、生態智慧片區和文旅樂游片區,以片區為劃分服務的標準,實施智慧服務。
健康樂活片區:旺旺路以北區域,為集高端居住、健康療養、時尚休閑、樂活康體等為于一體的健康樂活功能片區。
創新商務片區:旺旺路以南、香爐洲路以北區域,為集商務辦公、創智創業、特色商業、文化休閑等于一體的濱水商務休閑功能片區。
生態智慧片區:香爐洲路以南、三環線以北區域,為集花園總部、養生度假、智慧辦公、生態科普等于一體的生態養心功能片區。
文旅樂游片區:三環線以南、二環路以北區域,為集生活服務、文化旅游、主題游樂、濱水休閑等為一體的文旅樂游功能片區。
具體情況如圖1所示。

圖1 望城濱水新城片區分布情況
2 實現管理智能化
實現城市管理智能化是大數據時代下智慧城市建設與國土資源規劃的重點關注對象,實現城市智能化管理,并確保智能化城市管理能在實際建設與規劃過程中得以落實,有效保證我國國土空間規劃與智能城市建設的效率,為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首先,有效利用大數據對城市的具體情況、數據等進行統籌和分析,為智慧城市的建設和國土空間的規劃提供具有真實性和有效性的數據支持,進而達到提升效率的作用。
其次,智慧管理在智慧城市的規劃與構建中承擔優化和促進的職能,幫助智慧城市實現城市管理的高效化和智能化,是智慧城市處于良性、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保障。只有充分重視智慧城市的智慧管理建設,才能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
3 實現交通智能化
道路和交通規劃是城市規劃中的重要內容,大數據背景下的城市規劃給交通出行智能化提供便利。在原本的城市道路交通布置基礎上,先增加信號燈和城市攝像頭的安裝,以此收集居民出行數據,并根據攝像頭和信號燈變化引起的城市交通流向數據分析交通特征和未來發展的可能性,結合現有交通網絡的空間安排,以“居民出行方便,城市運行效率提高”為出發點,通過對交通檢測數據、社交網絡及智能手機記錄的居民出行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合理規劃或改造城市交通干線走向,并重點設計城市居民智慧出行系統。城市居民智慧出行系統包括城市公交服務系統、智慧物流引導系統、停車誘導系統。公交服務系統包括公交車運營路線的安排、公交車首末車時間的安排以及公交站點基礎設施建設,如在站點設計LED顯示屏提醒居民乘車時間、對駛來的公交車進行路線引導;智慧物流引導系統則針對城際間的運輸服務開展,這對東莞附近城鎮建設尤為重要,智慧物流引導系統對城市周邊物流站點、物流運輸線路的順暢度進行遠程預測和調控;停車誘導系統可以與城市居民常用的地圖導航相結合,從而解決城市交通擁堵、環境污染、交通安全等問題。
望城濱水新城核心區為實現“以人為本,等級有序,高效便捷,兩型低碳”的目標,將城市對外交通規劃為“四橫、一縱”的模式,對內交通則設計為“三縱十一橫”的骨干路網結構及均衡分布、網絡狀的支路系統,具體情況如圖2所示。

圖2 望城濱水新城的交通規劃圖
4 實現社區建設智能化
城市小區道路的攝像頭、居民出入小區的打卡次數、小區車庫的停車記錄以及居民生活區內書店、咖啡館、圖書館、體育館的營業額度等,都可以作為分析城市居民生活習慣和生活需要的數據來源。通過對居民出行和社交活動的大數據分析,總結居民的日常生活作息時間規律以及出行范圍,尋找居民出行以及休息的時間節點,在途中設定休息區。
例如,望城濱水新城共設置了2處體育設施用地,總用地規模為24.84hm 2 ,占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的1.03%,人均0.70㎡,滿足《城市公共設施規劃規范》(GB50442-2008)中要求Ⅲ級大城市人均0.6㎡~0.8㎡,占中心城區規劃用地0.7%~0.9%的標準,以此滿足新城居民的運動需求。
總結
綜上所述,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城市空間規劃進入智能模式,通過對居民生活數據的收集和分析,城市規劃能夠有效提高市民生活空間的有效利用程度,使市民出行更便利、社會生活及娛樂需求得到滿足,同時也能協調各個城市功能區之間的發展狀況。智慧城市空間規劃必將引領城鎮建設和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作者:陽國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