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泉州市電子商務產業園區為例,深入園區開展調研,從其發展的主要成效、存在問題進行了詳細探討,并為下一期針對電子商務產業園區優化提升的政策建議做鋪墊。
一、電子商務產業園概述
科技與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促進了我國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深刻影響了社會、經濟、民生等各個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同時,電子商務聚集化并主要以電子商務產業園形式存在成了企業今后發展的主要趨勢[1]。電子商務園區作為支持地方政府電子商務集聚發展的平臺,在所構建的服務網絡中整合和凝聚了諸多利益主體,集合了園區運營方、入駐企業、地方政府、第三方公司( 如培訓、營銷、物流、技術等服務機構)、中介機構、金融機構等眾多利益相關者。電子商務聚集為各項資源的合理分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還提升了規模效益和經濟效益,增強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實力。

二、泉州市電子商務產業園建設現狀
泉州市于2014年成為第四批“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以來,大力完善電子商務基礎設施,電子商務環境持續優化,電商經濟體量不斷提升,電子商務已經成為引領泉州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產業。泉州現已成為福建省最大的網絡零售聚集地和網上商品供應地,躋身中國四大電子商務城市之一。然而,泉州電子商務產業園在發展過程中同樣也遭遇了諸多問題,如管理與運行機制不暢、資源整合與服務功能較弱、盈利模式模糊、電商人才流失等,因此亟待對電子商務產業園進行優化提升,使其實現高質量發展。基于此,本文深入調研現有泉州市獲評的9個國家級、省級和市級電子商務類現代服務業集聚示范區,全面總結評估泉州市電子商務產業園區聚集發展情況,客觀準確把握園區聚集發展所處的階段及特征,進一步明確下一階段電子商務產業園區聚集發展的戰略目標,聚焦高質量發展、創新發展的時代要求,突出重點,系統謀劃,推動電子商務產業園區提質增效,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三、泉州市電子商務產業園發展主要成效
泉州電子商務產業園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擁有三個“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基地”,即弘橋智谷(泉州)電商產業基地、德化電子商務產業園、石獅市青創城國際網批中心;一個“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示范區”,即弘橋智谷(泉州)電商產業基地;七個“市級現代服務業集聚發展示范區”,即豐澤華大電子商務產業園、永春縣電子商務產業基地、石獅青創城國際網批中心、華僑大學(豐澤)創新創業園、泉州市東海跨境電商生態圈運營有限公司、福建省晉江市電商發展有限公司、福建南安北部電商創業園有限責任公司。全市電子商務園區已經初具規模,極大地助推了全市電商產業的發展,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傳統產業鏈與電商園區形成互促局面。基于傳統優勢產業的電商產業集群已經形成,泉州各縣市區均有各自相對完備的傳統優勢產業,如安溪茶葉、德化陶瓷、晉江和石獅的鞋服等,具有明顯的集群發展優勢,為電子商務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產業支撐。同時,泉州市各電商園區致力于帶動本地區傳統產業發展,促進了傳統企業轉型升級,共享電商紅利,形成傳產業鏈與電商園區互促局面。如永春縣電子商務產業基地已形成了包括茶葉、茶具、醋、蘆柑、陶瓷工藝品、箱包、篾香、數碼配件、鞋服9大產業鏈共同發展、比較完善的基地生態鏈模式;石獅青創城面向全國鞋服市場,致力于構建全國鞋服產業帶O2O采銷一體化服務平臺;晉江的中國鞋都電商創業園則聚集了400多家鞋服行業上下游企業。
第二,特色產業園廣泛分布助力形成龍頭產業。泉州現有的電商園區基本上是基于本地區特色產業發展起來的,形成了園區與特色產業互促共生的局面。如陶瓷茶具、羽絨服和運動服、安溪鐵觀音、永春蘆柑等產業產品,在德化、石獅、安溪、永春等電商園的網絡銷售額在全國份額中均占據最大比重,有力地促進了當地特色產業中龍頭產業的發展,促進了產業升級。
第三,跨境電商產業生態集聚效應凸顯。泉州跨境電商產業發展呈現產業、服務和物流三大集聚趨勢,生態聚集效應凸顯。最具代表性的泉州東海跨境電商生態圈就集聚了跨境電商整個產業鏈條中的各種企業,為廣大跨境電商企業提供全產業鏈中諸如物流、支付、培訓、人才招聘、營銷、會議甚至是股權投資等各類服務。同時,生態圈借助泉州跨境通公共服務網絡平臺,直接對接與外貿相關的檢驗檢疫、海關、國稅、商務、外管等政府職能部門,為外貿企業辦理相關業務提供極大的便利,使通關效率大大提高。
第四,電子商務產業園的社會效益明顯。一是電商產業園成為各縣(市、區)展示的窗口。如東海跨境電商生態圈自開園以來,已經接待政府部門、媒體、商協會、平臺企業、各種服務商和銷售商等達幾千批次,成為泉州交流與推介跨境電商業態的重要窗口;二是電商產業園孵化功能明顯;三是電商產業園培養和培訓了大量的電商人才。各個電商園區均培養培訓了大批電商人才,如豐澤華大電商園自獲評市級現代化服務業集聚示范區以來,持續舉行電商技能實訓課程共計30余期,累計培訓1863人,為泉州市、園區企業輸送實操電商人才,同時也幫助社會青年、女同胞、大學生、中專生提升了其就業、創業的本領。
第五,各類企業抱團發展態勢逐漸形成。目前,泉州市的各個電商產業園區及其周邊均聚集了大量電商產業鏈條,如平臺電商、物流、支付、電商培訓、創新創業等類型企業,各類企業抱團發展態勢逐漸形成,產業吸引力和發展潛力凸顯。東海跨境電商生態圈現已入駐1000多家跨境電商企業,而以年均超過30%的速度增長,已經產生十幾個銷售額過億的賣家。據不完全統計,區域年產值已超30億元以上。在現有的150多家泉州市跨境電商協會會員中,東海片區有46家,占比達1/3.這些會員涉及諸如速賣通、亞馬遜、ebay、蝦皮等各大運營平臺及自建網站等,跨境電商協會為生態圈企業抱團發展創造了極大便利。企業抱團發展使得生態圈內企業專業化分工更加細化,社會化的協作關系更加緊密,初步構成了一個電商產業鏈條中不同企業共生的生態化群體,規模效應和品牌效應凸顯。
第六,促進電子商務專業人才有效聚集。電子商務產業園通過引進和培訓極大地促進了電商人才集聚。華僑大學(豐澤)創新創業園致力于人才引進,大力引入國內行業領軍人才,目前園區內的1400多名從業人員中,包括引進的省、市高層次人才分別為5人和37人,博、碩士有100多人,畢業于原985和211工程大學的有200多人,已經成為豐澤區電商人才集聚高地。同時,很多電商園區積極與著名電商培訓企業合作,基于電商產業全鏈條創新培訓模式,培訓了大量合格的電商人才。
四、泉州市電子商務產業園發展存在的問題
第一,資源整合和服務功能不夠理想。建設電子商務產業園的首要目的是整合產業資源,促進形成完整的電子商務產業生態體系。雖然目前全市有了一些自主性電商品牌,但其電商企業在全國范圍內還沒有很高的知名度,難以發揮其帶動作用。網商之間沒有形成真正的合力,大多屬于“孤軍奮戰”,并未實現應有的資源整合,難以形成規模化效益。服務不夠精準,人才對接、技術服務支持等軟性服務缺乏著力點,營銷推廣、業務對接、產業鏈條還不夠完善,難以實現電子商務產業鏈的融通聚集。現行政策雖能吸引企業入駐,但無法滿足其后期發展需要,多數企業進得來、待不久、留不住,幾乎所有的園區還未形成龍頭電商平臺,而且大多數產業園缺乏電子商務技術核心支持服務,電商企業難以獲取較好的技術支持,導致經營不善、運轉不靈。
第二,尚未形成良好的運行機制和盈利模式。電子商務產業園的建設發展與相關企業、政府和社會等方面息息相關,必須要有一套相對科學的管理體制和高效的運營機制。然而,現有很多園區管理公司仍無自有資產,有些園區僅限于以建園收租的模式進行盈利,淪為“一手房東”甚至“二手房東”,增值服務很少,經濟效益仍然較差。
第三,電商產業政策難以落地。迄今為止,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雖已出臺許多支持地方電商發展的文件,但是政策的落實比較困難,有的政策缺少配套措施,使得政策性綱領成為一張廢紙;政策的實施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否則會使得很多企業或網商失去最佳的電商轉型機會,進而導致電商產業園的發展受限。以華大電商園為例,截至2020年,僅有兩家企業享受到了2015年豐澤區政府出臺的《豐澤區關于加快電子商務發展的若干意見》優惠政策。
第四,運營管理機制不夠順暢。電商園區不同的投資開發模式對園區的運營管理模式和盈利模式影響巨大。洪山跨境電商產業園屬晉江市商務局主管,同時晉江市還設立專門領導小組統籌規劃建設問題,但日常運營管理同樣依托園區管理公司,這樣的管理機制不利于園區獨立核算、單獨運作;永春縣電子商務產業基地出現了運營合作協議到期、運營主體不確定等問題。
第五,跨境電商專業人才緊缺。目前,跨境電商園區的最大發展瓶頸是跨境電商人才緊缺,特別是銷售運營崗位人才、推廣崗位人才、小語種人才稀缺。然而,泉州乃至福建高校的現有培養體系中,對上述的電商人才培養嚴重不足,很多電商企業被迫到一些電商人才集中的城市如北京、武漢、南京招工,使企業的財務負擔明顯加重。同時,由于泉州在外知名度不高,企業在招人時還要承擔泉州城市宣傳員的角色,工資水平又比許多城市低,城市對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存在招工難問題。
第六,園區企業產品同質化嚴重。泉州各電商園區企業大多基于泉州甚至是自身所在縣(市、區)的優勢產業集群進行經營,這也是各個電商園區賴以生存甚至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然而這些集群企業中同類產品的產業鏈幾乎相同,同時由于電商行業進入門檻較低,電商企業商業創新精神較為缺乏,提升產品品質意識不夠,創立品牌意識不足;許多電商園區存在具體的功能定位模糊,未來發展定位不夠清晰,在與所在區域特色產業深度融合上缺乏細致的規劃和設計等問題,極大地影響園區電商賣家國內和海外市場的開拓。以上因素使得電商園區企業賣家產品同質化嚴重,惡性競爭,使園區企業特別是外貿企業反而處于弱勢。(作者:李淑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