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本研究通過問卷及走訪形式獲取的調研數據進行總結分析可知,當前陜西省乘用車(新能源)產業鏈發展勢頭雖猛,但是從鏈上企業、“鏈主”、產業鏈總體發展三個角度來看,仍存在以下主要問題亟需解決。
一、“鏈長制”下陜西省乘用車(新能源)產業鏈發展存在的問題
1.1鏈上企業對產業鏈運營認知存在一定問題
鏈上企業,尤其是產業鏈位置上距離“鏈主”企業較遠的企業,對產業鏈上不同企業之間應當存在的協同工作模式認知不清晰,對產業鏈總體價值提升缺乏概念,對產業鏈發展的總體目標認知不清晰,產業鏈內缺乏有效的信息及知識交流傳播平臺,信息溝通不順暢,且產業鏈內仍存在部分低水平重復及無序競爭現象,缺乏完備、針對的專業性人才教育培訓體系。距離“鏈主”企業較遠的企業對于自己在產業鏈上的位置定位不清晰,缺乏一體化發展的意識,較少關注鏈上其他企業的發展模式及動向,這一問題將對產業鏈發展產生極大的影響。

1.2“鏈主”企業價值發揮不充分
“鏈主”企業在整個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更多的是關注自身業務水平的提升,對供應鏈上其他企業的發展并沒有提供應有的助力,僅僅是單純地利用其技術及產能,服務于自身業務的快速成長。在產業鏈治理體系建設、產業鏈資源組織、推動鏈上企業融通發展方面的作用體現相對較少,“鏈主”企業對其他鏈上企業的影響力僅僅體現在交付方面,沒有從更深的文化角度對鏈上企業產生促進作用。當前該產業鏈上企業之間的無序發展及競爭現象仍然存在,部分企業由于在產業鏈中定位不清晰,仍持續關注于價值鏈上的低價值環節,更多需要“鏈長”“鏈主”在其發展過程中發揮調節和支持作用。
1.3產業鏈上仍存在“短鏈”“細鏈”
陜西省乘用車(新能源)產業鏈在電力基礎設施建設、售后服務、產業研究、零部件制造等方面發展還需進一步優化提升。從調研總體結果來看,陜西省乘用車(新能源)產業鏈上游企業特點表現為供給結構相對完整,但是內部部分資源供給不足;中游企業特點則為在行業內有一定優勢但是還需進一步強化;下游整車制造優勢相對明顯,但是配套服務方面還需強化??傮w來說,整個產業鏈還需進一步優化分析,針對“短鏈”“細鏈”進行進一步的優化和補充。
當前,陜西省乘用車(新能源)產業鏈發展仍存在“短鏈”“細鏈”,需以產業鏈整體競爭力培育、產業總體價值提升為目標,以強鏈補鏈為重點,快速找準產業鏈現存短板,切實發揮“鏈長”“鏈主”在產業鏈發展中的價值,精準施策,解決當前短板,從而推動陜西省乘用車(新能源)產業鏈高質量發展。
二、“鏈長制”下的陜西省乘用車(新能源)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路徑
2.1基于價值提升的陜西省乘用車(新能源)產業鏈總體高質量發展路徑
基于陜西省乘用車(新能源)產業鏈發展存在問題及調研鏈上企業訴求,陜西省乘用車(新能源)產業鏈要適當適應陜西省經濟發展需求,重新認知產業價值鏈,大力提倡技術創新,聚焦產業鏈高價值環節產出提升的同時,兼顧生產制造等低價值環節的產出,打造完整的產業鏈,提高乘用車(新能源)產業鏈的總體抗風險能力。
組織矩陣式的“鏈長-鏈主”委員會,在委員會中引入政府專班、專家團隊以及鏈上配套企業代表,建立委員會的工作機制,定期組織會議及活動,在“鏈長-鏈主”委員會的引領下,共同對產業鏈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從而形成鏈上企業內部、鏈上企業之間溝通的渠道,加深產業鏈上企業之間的融合及理解。
2.2建立共享學習交流平臺
由“鏈長”“鏈主”引導,鏈上企業共同參與,建立產業鏈內部可以共享共建的線上學習交流平臺,并及時進行更新維護。在線上平臺中引入行業政策、行業前沿知識、行業熱點新聞、職業培訓等學習交流內容,并建立信息傳輸、線上溝通的渠道,從而在平臺上實現政策快速獲取、資源及時共享、信息快速傳播,使得產業鏈內形成統一、高效、共享且以“鏈主”企業文化為核心的組織文化,幫助企業更好地理解產業鏈的總體目標,建立產業鏈協同工作模式,使得產業鏈上企業能夠認可產業價值總體提升的理念,同時距離“鏈主”企業較遠的企業能夠快速了解“鏈主”企業發展方向,以及時調整自身定位,避免出現鏈內獨自發展的現象。
2.3充分發揮“鏈主”企業價值
在“鏈長”支持下,“鏈主”企業應當梳理并明確需求,帶著需求清單積極參與組織招商引資活動,并引進專業機構對招引項目預先進行評估,精準招商,與“鏈長”協同,并對引入產業鏈上的企業給予一定的幫扶,為新引入企業做好各項配套服務,深入研究企業需求,并幫助鏈上企業快速的理解“鏈主”企業的組織文化及生產要求,使其快速成為合格的“供應商”。除此之外,“鏈主”企業應當定期組織供應鏈企業進園區系列活動,通過深入的溝通交流,推動鏈上企業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并能夠深入了解“鏈主”企業現狀,促進產業集群化發展。
2.4多措并舉“強鏈”“補鏈”“延鏈”
汽車產業發展離不開資源、資金、信息、技術、人才幾個基本面,針對當前陜西省乘用車(新能源)產業鏈存在的“短鏈”“細鏈”等問題,“鏈長”“鏈主”還需進一步提供平臺及政策,在電力基礎設施建設、售后服務、產業研究、零部件制造領域進一步招商,并通過與省內其他現有產業鏈的融合、與現有具備入鏈能力的企業之間的融合,對“細鏈”進行強化,加快形成產業集聚效應,提高整體產業鏈韌性。產業鏈上游結構相對完整但是部分資源不足,可以與鄰近省份四川省部分新能源乘用車上游供應商建立合作關系,使產業鏈更加通暢,補充產業鏈不足。除此之外,由“鏈長”“鏈主”主導,引導鏈上企業更多的進行校企合作,選擇適當高校,共同培育科技創新型企業。同時大力引進創新型人才,從而提高全產業鏈的技術創新能力,推動政校企之間更多的交流與創新合作,使得產業鏈中下游優勢更加明顯,從而在技術創新引領下實現“延鏈”。(作者:孟 妍, 王 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