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油市新安農業公園位于四川省江油市新安鎮,是一家堅持綠色發展的綜合性三產融合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近年來,新安農業公園初步形成了淺丘立體種養循環模式、農工旅融合發展模式、園區組織管理創新模式。園區依托獨特的淺丘地貌,重點發展獼猴桃產業和稻漁產業,以農業為基礎,加快布局農產品加工業、休閑旅游和冷鏈物流等現代服務業,加速一二三產業創新融合與集群發展,輔以創新的園區組織管理模式,極大地促進了地區農村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
(一)淺丘立體種養循環模式
1. “坡頂畜禽-坡地林果-漕田稻漁”立體種養
產業園區的發展模式選擇離不開對自然環境分析。通過高程分析發現:江油市新安鎮地處北部龍門山脈和南部涪江沖積平原的過渡地帶,高程最大值為830m,最小值為527.5m,平均值為628m,地勢總體呈東北高、西南低,屬典型的川西淺丘地形地貌;通過坡度分析發現:新安鎮坡度平均值為8.72度,主要集中在5—15度,整體平緩,區域內多河流水體。新安鎮充分利用其“漕田+坡地”的地形特征,將坡地“果養一體”與漕田“稻漁一體”相結合,形成了具有新安特色的“坡頂畜禽+坡地果林+漕田稻漁”三位一體的立體種養循環模式,有效地開發利用了區域土地資源和生態系統,構成了完整的生態產業鏈,促進了區域產業集群化和規模化發展。

圖1 國土空間規劃視域下鄉村產業振興運行路徑與作用機理(作者繪制)
2. 生物肥輸灌循環系統
江油市新安農業公園充分利用園區沼氣、沼液、沼渣等資源,開展生態有機循環利用模式,搭建了兩條生物肥供應鏈條:主要供應鏈條依托新安現有正禾農業和狀元府等8個代養場,年出欄5.1萬頭生豬,建設江油星乙農業投資有限公司育肥場5 處,新增出欄3.5萬頭生豬,配套建設大型沼氣工程、新村集中供氣工程6處,通過增建站外沼氣儲存池、調節池,安裝標準化管道、閥門排至獼猴桃地塊實行沼液噴灌;補充供應鏈條根據農村3— 5戶建6—8立方果林沼液儲存池,支持“三沼”服務專業合作社收集閑置糞污進料入池,待發酵2個月后,轉運田間沼液儲存池備用噴灌,實行家庭微循環,不僅實現了生產環節綠色化,還極大地降低了生產成本。
(二)農工旅融合發展模式
1. 園區“2+3”農業產業體系
江油市新安農業公園結合自身優勢和特色,構建了適合淺丘立體種養的“2+3”農業產業體系,即兩大主導產業(獼猴桃產業、稻漁產業)和三大補充產業(特色水果產業、生態養殖產業、休閑旅游產業)。
獼猴桃產業屬于川字號五大水果之一。四川如今基本形成了以“廣元-浦江”為中心,以“安縣-北川-雅安-汶川”為核心帶動的獼猴桃產業帶,江油市新安農業公園正處于“綿-安-平”獼猴桃產業帶上,地理區位明顯,產業優勢突出,園區依托3萬畝獼猴桃高標準種植區,將輻射帶動雙河鎮、貫山鄉等九個鄉鎮10萬畝獼猴桃產業協同發展。
稻漁產業屬于四川傳統優勢產業。2018年,四川省共計3地入選第一批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江油市新安農業公園集中成片稻漁產業5000 畝以上,近鄰貫福國家級稻漁種養示范區,技術優勢和基礎優勢明顯。園區將其列為主導產業之一,規劃建設3萬畝高標準稻漁種養區,隸屬于大貫稻漁產業環線。
特色水果產業是作為獼猴桃產業的補充,考慮到獼猴桃8—9月份成熟,在其他季節無觀賞、游憩、產品價值,園區在局部區域考慮葡萄、梨子等特色水果進行補充,做到全年賞花全年嘗果的四季產品。“豬-果-稻-漁”是新安立體種養循環模式的特點,考慮到生物肥料供應需要和保證園區食品安全,故在園區適宜地區修建生豬生態養殖小區。發展休閑旅游是促進園區農文旅融合和保障農民增利增收的重要路徑,結合園區賞花節、攝影大賽、自行車比賽、農家樂評選等多種文化節慶,有利于創造園區經濟新業態。
2. 園區農工旅融合發展
江油市新安農業公園依托自身特色優勢,借助“產-學-研”平臺,著力研發新技術、新產品,在價值鏈理論、農業多功能理論、產業集群理論等理論指導下,不斷強化農(獼猴桃產業、稻漁產業)工(農產品加工業)旅(鄉村旅游業)的創新融合。一方面極大地拓展了農業的“經濟-生態-社會文化”等功能屬性;另一方面顯著提高了公用基礎設施的利用效率、降低了園區的生產成本和釋放了三產融合的乘數效應。此外,園區在農工旅融合發展過程中還積極實行區域品牌聯盟制度,大力推行“區域品牌+企業品牌”雙品牌共享機制,通過品牌利益聯接,一來約束園區產品和服務質量,二來實現市場共開共享。
(三)園區組織管理創新模式
1.“管委會+村兩委+合作企業+合作社+村民”組織管理
鄉村產業振興正是通過優勢產業帶動鄉村經濟發展,最終破解“三農”發展難題,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改善城鄉二元矛盾,奠定區域可持續發展基礎。江油市新安農業公園基于素質價值、形象價值、經濟價值,以提高農民現代意識、打響園區品牌價值、增強園區富民利民為目標,創新園區組織管理模式,依托現代農業園區和主題公園,成立“新安現代農業園與農業主題公園管委會”,形成“管委會+村兩委+合作企業+合作社+村民”的組織管理模式。園區管委會負責統一管理園區;村兩委負責協調園區日常管理工作;合作企業和合作社接受園區管委會的統一監督,并在其統一標準下負責園區日常運營工作和培訓工作;村民依據自身情況通過勞動力或土地入股,并參與園區分紅。這一創新組織管理模式,權責明確、結構完善、功能完備、標準統一,有效保障了地區村民利益,極大地激發了組織內部活力。
2. 多元經營主體和全程社會化服務相結合
土地制度和經營制度共同構成江油市新安農業公園發展的制度基礎。為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改善經營狀況,園區已構建起以家庭經營為基礎、以主體分工協作為紐帶、以社會化服務為支撐、以現代工商資本為引領的全方位立體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發展多元特色農業經營主體。江油市新安農業公園經營主體眾多,且都有各自的適應空間和比較優勢。其中,家庭經營類,有利于達到各主體成員共同的利益訴求,加之勞動成本較低,因此居主導地位;集體經營類,有利于協調眾多內部優勢資源,實現規模化發展;合作經營類,有利于將各大散戶農戶聯合起來,通過規模化經營降低生產交易成本;企業經營類,有利于依托自身資金、技術、抗風險等比較優勢,開展創新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
(2)發揮農業社會服務示范功能。江油市新安農業公園依托園區龍頭企業、合作社等主體單元,以托管、半托管的服務方式,承擔農戶“種肥供應農機作業-生產加工-產品營銷-售后服務”等農業生產全過程的技術顧問和服務指導,既不改變原有土地承包關系,還能降低農業生產資本和勞動力投入,服務組織還能夠通過擴大服務規模來獲得更多的經營效益,且更具生命力。
(3)強化工商資本現代化引領作用。工商資本的介入象征著農業現代化的成功轉型,有利于進一步完善園區產業鏈,實行全產業鏈運作,有利于提升農業的經濟、社會、生態、文化等多重價值。江油市新安農業公園以工商資本為依托,強化技術導向,建立了涵蓋“選種育苗-農業種養-生產加工-冷鏈物流-營銷網絡”的全產業鏈運作體系,實現了對農業生命周期的全過程管理,極大地提升了園區農業現代化水平。(作者:尹濤濤 鄧宗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