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振興應堅持“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托,以農民為主體,以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路徑”,實現產業振興,賦能鄉村振興。
一、促進產業整體協調,統籌產業規劃發展
1.重視產業整體規劃。鄉村產業的整體性是將鄉村中各個產業要素和部門看作一個整體,從綜合的角度來規劃和促進鄉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整體發展。發展特色生態農業,滿足高質量需求。結合當地氣候、土壤、地形等條件,采取可持續的農業生產方式,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發展生態農業;注重農產品質量,建立分級銷售制度,滿足市場對高質量農產品的需求。發展高效物流體系,助力鄉村產業振興。在協同發展背景下,高效物流體系的發展對鄉村產業振興至關重要。通過構建穩定農產品供應鏈和交通網絡,推動農產品加工、倉儲和物流產業升級,提升整體經濟效益;建設高質量物流體系,保障農產品新鮮度與運輸時效,增強市場競爭力。
發展生態旅游產業,打響地方特色旅游品牌。發展鄉村生態旅游,在清溪河路段開建賞鳥園、釣魚臺、游船區等多元娛樂平臺;加強生態保護,強化村民環保意識,明確環保責任主體;改善水域生態環境,加強排污監管,采取水土保持、水源涵養等措施,提高水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多樣性。
2.統籌產業協調發展。鄉村產業的協調性指不同產業間的合作與協調關系,強調不同產業之間相互依賴、互補和互動的關系,對農業、工業、服務業進行綜合規劃、協同發展。
以農業為基,促進鄉村旅游和制造業協同發展。鄉村旅游挖掘的農業資源由鄉村制造業轉化為旅游產品,以此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推動農業旅游產業鏈的完善,實現鄉村經濟多元化。
以知識體系為中介,搭建資源流動平臺。資源流動平臺能實現三個產業的資源整合和優勢互補,將先進的科技、管理經驗和市場需求與產業發展結合起來,促進產業之間協作和創新,推動鄉村產業的協調發展。
重視公共交通內循環建設,構建“鄉村振興共同體”。充分利用城鄉交通外循環便捷性,優化交通內循環體系,促進交通內外雙循環,整合城市資源,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龍頭企業,鼓勵多元化經營與市場化運作。

二、深度挖掘本土文化,著力凸顯地域特色
1.深入挖掘本土文化。挖掘鄉村文化,加強文化交流。本土文化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源泉,對當地歷史、傳統文化、民俗風情等進行調研,挖掘鄉村文化資源,將其與當地文創產業結合,發揮當地鄉土文化的經濟價值;設立清溪河文化保護區,加強對清溪河文化、版畫文化的孵化;建立文化資源管理機構,對S村文化資源進行研究,舉辦清溪河和農民版畫文化等展覽活動和民俗活動,邀請其他地區的藝術學者參與,促進文化交流和合作。
2.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加強鄉村文化教育,提升文旅品質與知名度。扎根“農民版畫”文化土壤,開設文化課程傳播本村歷史文化,增強村民對鄉村文化的歸屬感及學習興趣,促使其積極投入鄉村共同建設;創造品質高、文化底蘊厚的文化產品,將農民版畫、清溪河文化與鄉村旅游相結合,創造出有差異性的文旅產品;利用自然景觀和獨特文化打造城市“后花園”,加快發展農村電商產業,加深城鄉地區社會化聯系,促進地方政府和當地龍頭企業的產業合作,進行線上平臺搭建及營銷工作,使村民能夠了解新型經營方法和管理觀念的同時,提高文旅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三、加大人才引進培養,培育高素質新農人
1.產業振興要加大對人才的培養與引進。人才是最寶貴的資源,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人才在推動農業發展中具有關鍵作用。定期進行思想政治素質培訓,建立科學公正的考核評價體系并制定激勵政策,對工作表現進行評估;增強鄉村干部溝通協調能力,邀請溝通協調專家,對鄉村干部進行傾聽和表達能力等系統培訓,鼓勵干部主動與上級及群眾溝通;建立人才數據庫和流動渠道,消除“人才孤島”,提供培訓機會、給予資金支持及良好工作環境。
2.產業振興要培育高素質新農人。農民積極性與鄉村人才是鄉村發展的寶貴資源,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調動農民建設鄉村的積極性,將鄉村產業發展與村民實際需求相結合,讓農民從支配性觀念的“局外人”轉變為主動觀念的“建設者”,改善城鄉人口單向流動的現狀;著力提升村民職業能力,針對鄉村當地產業,對村民進行相應的技術培訓,培養擁有知識的新興職業農民,提高產業經營能力,使其成為鄉村人才振興的根本力量。(作者:曾詠輝 吳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