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是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是韌性城市和超大城市應急體系的重要組成。北京市門頭溝區以2023年7月的特大暴雨洪澇災害災后恢復重建為契機,邁出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堅實步伐,打造校園“安全島”全新模式,科學施策、多措并舉、統籌謀劃、試點推廣、腳踏實地,探索“平急兩用”應急避難場所規劃建設新模式。
北京市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引領,積極推進韌性城市建設,編制完成市級應急避難場所規劃,開展“平急兩用”應急避難資源調查評估,研究制定室內型應急避難場所平急轉換標準規范。門頭溝區以災后恢復重建為契機打造校園“安全島”,探索“平急兩用”應急避難場所規劃建設新模式。

守正篤實、科學施策,邁出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堅實步伐
(一)市級牽頭抓總、主動作為,務實謀劃應急避難場所建設。近年來,市委、市政府統籌部署、長遠謀劃,持續夯實應急避難場所建設理念。首都工作關乎“國之大者”,北京市堅持“兩個至上”,在總體國家安全觀指導下,著眼長遠、制定發布《北京市應急避難場所規劃(2022年—2035年)》以及《應急避難場所 分級及分類》等地方標準。在實現“四個中心”功能建設的目標下,從系統性和全局性角度出發,重點發揮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在超大城市綜合防災體系、韌性城市建設中的關鍵支撐作用,科學確定應急避難場所體系的戰略和發展目標,明確適宜的發展規模,構建全天候、系統性、現代化的應急避難保障體系。
(二)區級多措并舉、穩扎穩打,系統推進應急避難場所建設。門頭溝區堅決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結合災后恢復重建契機,堅持以全區安全保障的重要基石、人民生命安全保障的堅實后盾、韌性城市水平提升的核心骨架為核心功能定位,圍繞把牢“五個抓手”、打造“六個場景”,研究制定《門頭溝區應急避難場所規劃(2024年—2035年)》等規范文件,推動建設妙峰山民族學校等“平急兩用”校園“安全島”,進一步優化整體布局、提升內在結構、補齊現實短板,逐步構建城鄉布局合理、資源統籌共享、功能設施完備、平急綜合利用、管理運維規范,與全區功能定位相適應的應急避難場所體系。
統籌謀劃、試點推廣,開拓校園“安全島”嶄新模式
(一)實踐啟示:推動學校解鎖新功能、實現新價值。北京“23?7”特大暴雨洪澇災害應對期間,在斷水、斷電、斷路、斷供、斷通訊等極端情況下,妙峰山民族學校等充分發揮了“安全島”作用。一是作為生命安全基地。災情發生后,選取妙峰山民族學校、三家店小學、東辛房小學等作為受災群眾安置點,共安置避險村民、建筑工人、搶險搶修人員、部隊武警官兵、指揮調度人員等7300余人,有力保障了搶險救災工作順暢開展和人民群眾生命安全。二是作為救援協調基地。將京師實驗中學、八中京西校區、王平中學等作為救災物資轉運點,100余支搶險救援隊伍在學校集結,進行救災物資發放、救援力量協調以及災情信息收集等工作。三是作為心理紓解基地。由區域心理健康輔導站牽頭,組建心理健康教師、班主任共730余人參加的心理健康突擊隊,通過團隊輔導、線上一對一咨詢、線下面對面交流等方式,對全區所有教職工、學生家長及部分受災居民開展心理疏導,緩解心理焦慮,重建必勝信心。
(二)試點推廣:推動建設“平急兩用”校園“安全島”。充分借鑒災時經驗,選取妙峰山民族學校為試點,推動學校軟件+硬件功能雙提升,探索建立平急兩用校園“安全島”新范式。
一是強化頂層規劃設計。聯合高校、研究機構及行業專家組建專家組,基于城市韌性的建設要求,啟動“平急兩用”校園“安全島”建設標準的研究和制定工作,指導學校加強日常建設與應急啟用相結合,強化基礎設施與應急管理體系同步建設,在災后恢復重建中加強基礎設施系統集成建設。
二是促進硬件功能提升。一方面,統籌區域應急避難資源規劃,整合學校、醫院、社區服務中心、超市、菜站等各類公共設施,統一配置定量食品、物資以及應急設施設備。另一方面,適當提升防洪、抗震標準,升級功能復合度高的停車場、操場、體育館等建設標準,使其可快速改建成應急避難場所,同步升級水電暖系統以及校園醫療衛生和應急通訊設備等。
三是提高師生應急能力。建立健全風險評估方法和隱患整改跟蹤閉環管理機制,構建以教育基地為中心的安全避險教育體驗圈,并將安全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通過課堂教學、參觀考察、體驗操作和應急演練等形式,面向全體師生普及自救互救基本常識和技能,精準提升師生的安全意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四是推動韌性能力建設。組織韌性方面,著力鍛煉學校在面對環境變化、挑戰或危機時,能夠快速調整組織結構、管理流程和教學策略,確保學校核心功能和運作不受影響。空間韌性方面,促使校園物理環境在面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等突發事件時,能夠保持其基本結構和功能穩定。社會韌性方面,重點加強學校與社區、家庭以及其他社會組織的緊密合作,共同維護學校安全和社會穩定的能力,建立社會支持網絡。
腳踏實地、再接再厲,推進“平急兩用”避難場所規劃建設
以校園“安全島”建設為切入點,扎實推進“平急兩用”區、鎮街、溝域、村居四級應急避難體系建設,并將其融入災后恢復重建與應急管理規范化建設中,為綠色高質量轉型發展以及打造安全發展樣板提供堅實保障。
一是牢牢把握五個抓手。抓頂層設計,科學謀劃門頭溝區綜合防災與韌性城市建設,編制門頭溝區“平急兩用”設施建設與應急救援專項規劃,以高標準規劃指引高質量建設。抓標準制定,出臺一部可持續的“平急兩用”校園“安全島”建設標準,推動形成具有市級乃至全國影響力的示范效應。抓場景應用,圍繞吃、住、行、醫、集中承載等設施,嵌入應急隔離標準,打造一批具有隔離功能的旅游居住設施,升級一批醫療應急服務點,新建或改擴建一批城郊大型倉儲基地等。抓機制建設,探索以市場化方式為主、政府給予必要指導支持的投融資方式,調動經營主體積極性,引導經營主體自覺運用“平急兩用”避難場所標準。抓項目落地,結合功能定位和發展要求,在架構交通網絡、打通內部微循環、完善重點區域配套、構建基層醫療體系等方面統籌開展項目謀劃、設計、落地,努力打造綠色高質量轉型發展的增長極和高水平安全的功能區。
二是著力打造“六個場景”。綜合考量國土空間規劃、人員規模、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物資和運輸需求等,與災后恢復重建、韌性城市建設、應急管理“八個一建設”等有機結合,錨定“物資”“安置”“通行”“醫療”“救援”“避難”6個場景,打造“平急兩用”應急物資體系、旅游居住設施、應急道路交通、應急醫療保障體系、綜合應急救援基地,完善應急避難類“平急兩用”設施,研究編制各類應用場景項目清單與平急轉換指南,深入挖掘“平急兩用”資源,科學布局“平急兩用”空間,在災害來臨前,順利實現平急轉化,為防范災害侵襲、守護民生民安筑牢堅實屏障。
三是加快建設綜合救援體系。推進新城地區、王平鎮、齋堂鎮區域性應急救援中心建設,利用學校、公園、廣場等公共基礎設施打造用途統籌兼顧、功能及時轉換的“安全島”,在區、鎮街、溝域、村居四級至少打造一個應急避難場所,形成“應急救援中心—安全島—應急避難場所”三級應急救援體系,在緊急情況下滿足居民避險安置、生活救助等需求。建設以民兵隊伍為基礎、區級綜合救援體系為主干、軍地協同為支撐的“三道防線”,打造專業互補、融合一體的綜合應急救援力量體系,為應對重大災害風險提供可靠專業力量支撐。
下一步,北京市將聚焦實現“四個中心”功能建設,充分發揮校園“安全島”示范效應,逐步走出一條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質量發展、高效能保障的新時代“平急兩用”應急避難場所發展道路,從而為首都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貢獻應有之力。(作者:樸新宇 曾慶正 高令軍 楊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