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物流作為數字經濟時代新型要素載體,通過三維空間資源再配置與技術創新擴散,正在重構現代物流的價值創造范式。本文基于技術經濟范式理論,深入揭示低空經濟與現代物流“ 技術躍遷―制度調適―網絡重構”的協同演化機制,論證現代物流在突破傳統物流平面約束、實現物流網絡時空壓縮與價值涌現方面的理論內核,為研究數字經濟時代物流產業升級提供系統性理論框架與實踐指導意義。

一、低空經濟賦能現代物流內涵
從理論特征來看,低空經濟賦能現代物流發展呈現出三維度的內涵:一是技術躍遷性,5G 與AI 技術的應用驅動邊際成本遞減,降低了物流運輸成本并提升了效率;二是制度創新性,空域確權對交易成本的系統性削減,通過彈性化的空域管理制度完善了低空運力網絡的制度基礎設施;三是網絡外部性,表現為節點密度與運輸效能的超線性增長關系,低空經濟通過構建高密度運輸網絡。
二、現代物流新質生產力的理論解構
1. 智能化與低空化的躍遷通過要素數字化解耦與非線性重組,低空經濟成功突破了傳統物流平面的約束,構建了動態感知、自主決策的拓撲化協同網絡。無人機與物流信息系統的深度融合,實現了物流系統從機械控制向生物體式自適應的范式轉換,推動了物流協同網絡的智能化升級與效率提升。
2. 綠色化與能效化的躍遷以清潔能源替代傳統化石能源為引擎,將環境約束內化為技術內生變量,推動物流價值創造函數從規模經濟向生態約束下的帕累托最優重構。低空運輸的碳足跡顯著削減,標志著物流產業向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轉型,為行業降本增效提供了新思路。
3. 數字化與動態化的躍遷通過多源異構數據的即時解析與反饋閉環,形成需求波動與供給彈性的動態均衡機制。數字技術的應用,實現了物流網絡的動態優化與資源的高效配置,推動了物流體系的數字化轉型,顯著優化了物流要素的配置效率。
三、低空經濟與現代物流產業融合的協同機制
低空經濟與現代物流的融合發展,本質上是技術經濟范式躍遷的具象化過程,其理論內核深刻遵循“創新擴散―體系重構―生態進化”的演進邏輯。
在技術維度,低空運輸技術的突破性應用,尤其是無人機集群與智能感知技術的深度融合,推動了物流生產要素從傳統的地面平面配置向立體空間拓撲重構,形成了智能裝備與數字基座深度耦合的新型生產函數。
在需求維度,隨著即時性與精準化服務需求的結構性升級,物流體系被迫突破傳統運輸網絡的物理邊界約束,構建了陸空協同的價值網絡拓撲結構。這種需求驅動的范式變革,促使物流企業重新審視傳統的運輸網絡設計,逐步構建起高效響應、靈活調整的物流體系。
在制度維度,空域管理制度的彈性化創新為低空運力網絡提供了制度性基礎設施,形成了技術創新與規制演進的正反饋機制。通過政策激勵傳導、技術溢出效應與市場價值捕獲的交互作用,多元主體協同構建的創新生態系統推動了物流產業組織形態從傳統的線性供應鏈向立體價值網的范式躍遷。
在生態維度,這種多維度的范式變革,標志著物流產業正經歷從效率優化到價值重構的質變。其演進軌跡深刻詮釋了技術革命驅動下產業經濟系統的自組織演化規律,為物流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
四、低空經濟賦能現代物流的場景研究
1. 城市末端配送的時空壓縮低空經濟通過無人機技術突破傳統城市配送的道路約束,實現配送路徑從二維平面向三維立體的拓撲轉換。5G 通信與多源感知技術的融合,構建起城市物理空間與數字孿生空間的實時映射關系,使無人機集群在復雜城市交通場景中形成自主避障與動態路徑優化的生物型智能。通過多源感知數據的實時采集與處理,無人機可以自主識別障礙物,動態調整飛行路徑,實現高效、安全的城市配送任務。智能調度系統通過動態調度算法優化配送路徑,將剛性時序結構轉化為彈性時間序列,實現了需求波動與運力供給的時空精準匹配,顯著降低了資源浪費與時間延誤,提升了物流系統的靈活性與應對能力。這種“空域穿透― 時間解耦―智能涌現”的范式創新,標志著城市物流體系正從傳統的平面資源配置向立體時空優化的高階形態演進。通過技術集成實現運輸服務生產函數的拓撲重構,低空物流在突破地理約束與提升時效彈性兩個維度同步拓展了帕累托效率邊界,為物流服務的高效化與智能化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撐。
2. 應急物流體系的韌性增強傳統地面物流系統受限于基礎設施的剛性連接,在災害場景下容易面臨節點失效引發的系統性崩潰風險,而低空物流通過構建異構節點體系和多維路徑網絡,形成“多模態―弱關聯”的彈性拓撲結構,借助空域節點的動態接入與立體路徑的即時重組,打破地理空間對物資流動的剛性切割。這種空間解耦機制賦予應急物流系統非均衡狀態下的自組織能力,當災害導致局部網絡癱瘓時,低空運力可自主形成替代性物資通道,實現應急物流網絡在空間維度上的韌性重構與功能代償。其理論價值在于突破傳統運輸系統的靜態優化局限,構建基于動態適應的新型空間組織范式,通過空域資源的彈性配置實現災害響應能力的質變式提升。這種范式創新不僅優化了應急物流體系的抗風險能力,還為災害響應體系的構建提供了技術支撐。通過動態適應機制的引入,物流系統能夠在災害發生前后快速調整運輸路徑與節點布局,確保物資流動的連續性與效率。
3. 供應鏈時空邊界的三維拓展
低空技術驅動的供應鏈變革本質上是物流時空配置范式的結構性躍遷,其理論價值在于從傳統的二維平面延展模式向三維立體拓撲結構的范式轉換。
空間維度上,無人機網絡通過空域垂直開發構建“三維倉儲―動態配送”立體架構,優化物流節點多維布局,實現多路徑動態調配與空域資源靈活重組,顯著提升供應鏈空間適應性與抗風險能力。時間維度上,低空運力彈性調度與智能補貨系統協同,推動庫存管理從計劃性批量處理轉向需求觸發的瞬時響應機制,通過動態算法將運輸時間轉化為內生價值參數,提升時效性與響應效率。
這種“空間拓撲重構―時間動態優化”的綜合機制,標志著物流系統從傳統的物理空間占有向時空價值最優化的高階形態演進。其理論突破在于解構工業文明“平面延展―線性時序”的供應鏈組織范式,構建數字文明“立體滲透―彈性時序”的新型時空架構。通過低空技術的賦能,供應鏈體系不僅實現了從靜態優化向動態適應的轉變,還推動了物流服務從單一維度向多維度價值創造的提升,為供應鏈智能化與數字化轉型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撐。
五、低空經濟賦能現代物流新質生產力發展策略
1. 搭建低空物流產業生態體系,夯實新質生產力發展基礎為夯實新質生產力發展基礎,可從技術支撐、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協同、商業模式創新等維度搭建低空物流產業生態體系。第一,技術創新是低空物流產業生態體系構建的核心,加快關鍵技術的研發突破,主要包括無人機自主飛行控制、智能避障、遠程調度、大數據分析、5G 通信與北斗導航系統集成等,提升低空物流的運行安全性與智能化水平。第二,為實現物流產業鏈的協同發展,政府部門需做好頂層設計,將物流企業、無人機制造商、科技公司等各方參與主體納入物流運輸網絡中,從而打造共生共贏的產業新生態。
2. 推進低空智能技術創新,提升物流運行效率技術創新作為低空物流發展的核心驅動力,為實現現代物流產業高質量轉型,釋放低空經濟活動,現代物流產業企業需全面推進低空智能技術創新,從而提升低空物流運輸效率。第一,物流產業企業需圍繞物流運輸特點,加大無人機、空中飛行器等運輸設備研發。從而提升低空物流運輸的安全性。例如,針對飛行器配送物品載重、巡航等問題,企業需進行動力創新與負重測試,以此來提升飛行器的承載能力,從而滿足物流運輸需求,避免因為貨物自身問題影響配送效率。
第二,為保障低空物流運輸安全性、精準性,企業需加大飛行技術研發,通過人工智能算法、大數據技術、圖像識別技術等前沿科學技術,從而提升飛行器的自主導航、避障、配送等能力,確保飛行器能在城市密集區或惡劣天氣條件下安全穩定地執行物流運輸任務。
第三,為提升低空物流運輸協同性,可全面推進5G 通信與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在低空物流配送中,需通過高效的5G 網絡來完成飛行器與地面調度的數據傳輸,也能實現不同飛行器之間的協同作業,如更換運輸商品,切換配送路線、空中救援等任務。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可實現對低空物流運輸的全過程監控,從而確保物流運輸的安全性、穩定性。
六、結論
本文通過解構“ 技術躍遷―制度調適―網絡重構”的協同演化機制,揭示新質生產力涌現的理論內核。突破技術決定論與制度中性假說的理論桎梏,論證技術可能性、制度彈性與網絡擴展性的動態均衡構成生產力質變的重要條件。理論貢獻在于構建三維分析框架,闡明數字時代要素重組遵循“技術觸發― 制度響應―網絡固化”的螺旋演進規律。實踐啟示指向政策設計需轉向技術―制度―網絡協同的生態建構,通過制度彈性預留創新試錯空間,依托網絡拓撲實現創新擴散的指數級增長。(作者:翁勤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