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是相對獨立于市區,具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游和一定社區功能的發展空間平臺。特色小鎮不同于此前提出的建制鎮的概念,應當是規劃面積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筑面積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的空間范圍。
其次,雖然各級政府多年來對工業開發區、科技園區、產業園區等形成了熟悉的操作流程,但“特色小鎮”作為創新性的發展平臺,則重點強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理念,聚焦特色產業,融合文化、旅游和社區功能,總投資額控制在30-50億元。通過小空間,形成資金、人才、市場、環境、旅游、文化、創意的大聚集。
新需求引爆特色小鎮建設
特色小鎮建設如火如荼,從國家的各個政府層面總結鼓勵建設特色小鎮的動因,大致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1、大投資新領域
放眼當今的投資市場,大水漫灌式的投資拉動早已過去,投資的余地卻非常有限。消費市場的繁榮對國民經濟的整體拉動始終處于低頻驅動,旅游消費算是相對有成效的經濟驅動領域,但最終也體現在旅游投資層面上。“特色小鎮”概念的提出,以計劃建設的1000個小鎮計算,能夠帶動3-5萬億元的整體投資,形成一個大投資的新領域,對國民經濟的增長能拉動約2個百分點。從發改委的出發點考量,特色小鎮的建設,一定是投資環節拉動整體經濟向好發展不可忽略的重要引擎。
2、城鎮化新領域
從住建部的角度出發,發展特色小鎮主要基于兩個層面的考量。一方面,按照原先的思路,計劃建設六七十個千萬億以上人口的特大型城市,以此容納六七億人口,發展城鎮化建設。但近十年來,大家逐漸感覺到,大城市病尤其是特大城市問題越來越嚴重,雖然大城市的聚集效應帶動效益的增長,但發展特大城市的路顯然已經被堵上了,現在要走別的路。另一方面,城市面臨著城市膨脹的問題,鄉村面臨著大量的閑置房屋和空心村等鄉村凋敝問題以及留守兒童、留守老人二元結構強化的問題。從城鄉體系來說,城市的低容納程度和鄉村的快速消亡程度都逐漸成為中國長遠發展的嚴重桎梏,基于這樣的背景,如果說通過特色小鎮的發展,我們能開辟一個城鎮化新領域,這不失為一個好的決策。
3、產業聚集新領域
特色小鎮的推進,能夠有效地形成新產業聚集,新創意聚集,新人才聚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形成雙創的推進,這是供給側改革的發展領域。其中,大眾創業是把國民財富聚集起來,這并不一定是條好路。但創新則是任何產業、任何領域需要持續發展的重要訴求。
培育自下而上,特色小鎮發展有據可循
從特色小鎮的培育條件上來講,國內外都有諸多先例值得國內后起的小鎮項目引以借鑒。
從國際經驗來說,國外小鎮以小而精,小而美,小而文,小而活,小而特為主要特色,這是值得國內學習的重點。無論是德國海德堡、英國牛津劍橋、瑞士的生活小鎮還是英美較多的產業小鎮,都是充分體現了民間自發、市場聚集、文化特色突出及類型化突出四個特點。
縱觀國內市場,當前特色小鎮發展最亮眼的非浙江莫屬。浙江發展特色小鎮的優勢依托以下四點:
1)靠近城市,相對獨立于城市,又靠近城市,以此借助城市基礎設施優勢,又可以充分承接市場的外溢。
2)依托歷史格局,通過當代擴張,形成塊狀產業群。
3)民間有資金,有人才,有項目,民間聚集,助力特色小鎮建設。
4)群體依托,阿里群,海龜群,為浙江的特色小鎮發展提供了人才的群體儲備。
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擁有歷史基礎,通過民間發起做特色小鎮,才是小鎮發展的重要邏輯。
冷靜對待特色小鎮熱潮,做好“小鎮+旅游”功課
高呼特色小鎮建設口號,但實際面臨著兩大難題——不能政府主導,政府又不能不主導;成本不能上升,成本又不可能不上升——這需要我們冷靜思考如何做的問題。
特色小鎮到底怎么做,國務院參事,原杭州市市長,仇保興先生,原來杭州市長,建設部副部長,提出過這樣的觀點:自組織,共生性,多樣化,強聯接,產業集群,開放性,超規模效應,微循環,自適應,協同。
特色小鎮建設超越空間的規模,這句話落地并不容易。以浙江為例,它把現有37個小鎮分成五檔,優秀小鎮、良好小鎮、合格小鎮、警告小鎮、降格小鎮。這其中根本性的問題是產業聚集的規律:延長產業鏈,鏈接上下游,擴大產業面,橫向擴展,以此形成產業群和全面的配套。
當下社會,勞動密集型的低端產業逐漸轉型,而中端產業無法大規模轉移還是依賴產業群的核心競爭力。以浙江的經驗為例,從一開始做低端產業如溫州的打火機、紐扣、彈簧等,就是以產業群的概念在打造。利潤雖低,但它有產業群配套也能做。所以這個產業聚集,它的功能是城市功能,而不是小鎮功能。
反過來說,發展特色小鎮可能的結果是:
促在政府上:主要靠政府主導來促進,給你一塊地,有什么需求我來解決;
難在產業上:沒有產業無法吸引企業進駐;
苦在特色上:現在普遍強調的環境、文化、旅游等等,怎么才能稱之為“特色”呢?
倒在房子上:房地產商蓋房子,蓋完了房子小鎮的建設就停滯不前了;
差在文化上:文化的挖掘需要大工程,需要慢工程,這是我們當前缺乏的專注點;
挖掘不出來,最后死在市場上。
活在旅游上:當前幾乎所有的特色小鎮都在討論一件事:“+旅游”。“小鎮+旅游”實際是消費聚集,多數特色小鎮聚集不了產業,最終是聚集消費。
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小鎮+旅游”都能成功的,1000個特色小鎮建設,應該聚焦的旅游新領域無非是兩種:一個休閑度假新領域,一個生活品質新領域。當然以此劃分也不能籠統地成為“旅游小鎮”,除了觀光性質的“旅游小鎮”之外,還有觀光休閑度假結合的“度假小鎮”和“休閑小鎮”。
中景信旅游投資總經理黎志曾經說過,“旅游投資不是春天來了,而是進入夏天,熱潮一浪高過一浪。一個旅游項目,動不動就是幾十億,幾百億甚至上千億的投資,這樣的背景下更要謹慎清醒。旅游開發不能急,三年粗打造,五年精打造,十年磨一劍”。反觀現在政府的需求,在投資浪潮驅使下,一個小鎮動不動就要三年見效,實際只能達到“粗打造”的要求。 “園林強調巧奪天工,風景強調大氣天成,自然景區不宜移山填海,裁剪山河,而應裝點河山。天地有大美藏而不露,露則必亮。猶如大地上生長長出來一樣。主景與托景結合,原景與創景無縫對接。山上主要聽鳥聲,水聲,濤聲,與藍天對話,與白云接吻。山下聽琴聲,歌聲,叫賣聲,鞭炮聲。”觀光度假休閑有機結合,山岳景觀與休閑小鎮結合打造,這是非常好的一種旅游開發模式。
這里又提到國內最有成功的“小鎮+旅游”的代表案例之一——烏鎮。真正做到了一下幾點實現了烏鎮的整體成功打造:
1)關注產業規模和產權選擇,以拿下產權作為資本運作的前提可能;
2)做好產品規劃、戰略規劃和產品運營模式,以系統性的規劃確定產品的受眾定位,而不是單一的、節點式的打造;
3)景區設計有爆點:5分鐘一小景,10分鐘一大景,半小時一爆點,在游覽過程中塑造吸引物。
總結來說,公共產品市場化,經營資歷碎片化,博物館靜態化,歷史民族概念化,市場定位同質化,這是陳向宏在旅游投資大會上分享的觀點。
綜上觀點,我認為,特色小鎮的發展,最終是活在旅游上。特色小鎮最終會發展成為旅游小鎮,當然關鍵會著眼于生活品質的塑造和追求。
導讀: 地產業介入特色小鎮的6種方式
特色小鎮對于地產行業商機何在?別以為地產行業想進就能進,不是這樣。
方式一:整體進入,全面開發
從小鎮加旅游到旅游加小鎮,實際上現在康養小鎮、文化小鎮、航空小鎮、運動小鎮、藝術小鎮,林林總總。難在題目,一千個小鎮能想出一千個題目嗎?想不出新題目,又得避免千鎮一面,這是一個難點。
比如我上個禮拜到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討論世界藝術小鎮,藝術學院的院長先跟我們講了一番文藝復興的歷史過程,很有學問,就跟聽課一樣,聽他講了一番。講完以后就討論,還有一個人講了一些世界藝術小鎮的標準,后來我就說,院長高大上,這個標準也不怎么接地氣,但是這兩個融合到一起,按照伯拉圖的理念,然后按照歐洲文藝復興的過程,諸如此類的講了一遍。
按這個要求,中國有幾個能搞?要不然咱們說幾個樣板看看?798算不算?不算,一定是新知識的創造。再問一下烏鎮算不算?也不算,最好形成一個博物館群。我說四川大邑,安仁古鎮,樊建川在那兒搞了25個博物館了,他說我沒去過,我說你去看看,如果他都算不上,我看世界藝術小鎮沒戲。我實在想不出來,也就是西班牙那兒可能有倆。但是我就說了一個觀點,如果能夠整體進入,全面開發,這是最好的。但是現在因為三部門倡導產業小鎮,上來做旅游,做休閑,做度假,恐怕也不行,里邊就我剛才講的,現在是小鎮加旅游,那我們要轉過來叫旅游加小鎮,這個難度是很大的。
方式二:借助資源,逐步推進
景區帶小鎮,這個格局現在已經形成了,比如黃山腳下有一個湯口鎮,是溫泉小鎮,但是借助黃山已經起來了。再比如說皖南有很多類似這樣的東西,好多地方都有。再一個就是山水促小鎮,現在已經形成標配,就像剛才講白石山這種情況,就是白石山做完了火爆起來了,跟著做了一個小鎮。比如像靈山的拈花灣,拈花灣是靈山第五期工程,投資30億,建了17萬平方米的建筑,建的很棒,非常精細,我極為贊賞,不是一般的贊賞,之后火爆。去年十一黃金周的時候,拈花灣一天進去13萬人,給那個董事長弄的,說拈花灣是個度假小鎮,是個文化小鎮,不希望這么多人來,但是大家把他當一個景點看。
但是馬上碰到一個難題,是在國家風景名勝區的范圍內,所以建設部的一個副部長去了盛贊,說搞特色小鎮這是一個樣板,我就說這個副部長是管特色小鎮的,跟著建設部城建司的領導去了,說不行,違背國家風景名勝區條例,所以建的房子不許賣,本來他就是有一個酒店自己經營,剩下一些房子賣出去,資金回收,而且他賣的價格是整個無錫最高的價格,很多人已經付了定金,不讓他賣,還有兩片地不讓開發了,所以就沒辦法,只好自持,自己運營,資金回收就慢了不知道多少倍,但是也確有問題。但是總體來看,就是景區帶小鎮,山水促小鎮,這是一個方式,這個方式是一個比較可行的方式。
方式三:放大古村,深化古鎮
這就是烏鎮和烏村搭配的方式,烏村離烏鎮就是3公里,就這么一個距離,黃金周的時候烏鎮10萬人進去,烏村1000人進去,所以烏村開發模式和運動模式都很獨特,就是外觀基本不動,里邊動一動,整個烏村460畝地,投資也就投了1億多。那個地方也沒有老房子,就是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就這些房子,后來變成空心村,他們就找村民把這些租下來就開始做,門票280塊錢。后來網上說你烏村什么地方?瘋了?可是280塊錢包括一頓飯,包括里邊所有的節目,比如走到哪兒,往那兒一坐茶就端上來,小吃就上去了,這是一套。再有一套是780塊錢,再加一個晚上,所以沒有人投訴。但是他就說,我就是要用這280塊錢,把觀光客人擋在門外,有真正有追求的人進來,所以有追求的人進來感覺甚好。我在那兒住了一晚,真是感覺甚好。所以我就說放大古村,深化古鎮,這是第三種方式。
方式四:搭車進入,形成配套
這就是袁家村這種模式,袁家村基本上就是飲食村,去的目的就是吃,可是我這次去袁家村,一看房地產已經進去了,嚴格的說袁家村不是一個村,已經是一個鎮,歷史上是個村,現在面積已經很大了,各種街道都形成了。
方式五:綜合格局,提升品質
這就是良渚文化村,現在浙江37個小鎮里有一個就是良渚文化村的一部分,也變成一個小鎮,我這里講的是地產商怎么進入。
方式六:先站干岸,趁火打劫
先別急著進,反正政府和前期開發商必有難過的時候,甚至有過不下去的時候,但是把原來的難題都解決了,土地,老百姓,諸如此類的,有基礎設施建設配套,這些難題都解決了,過不下去了,這時候你進入。這就叫先站干岸,再趁火打劫。但是這種項目有運氣的成分,因為有信息的溝通問題,像我看一眼就知道在什么階段,就知道現在有什么難處,但是一般沒有這種判斷。
這里邊有兩個忌諱:
第一忌諱說房地產,換件衣服,多唱高調,比如前些年到海南,名片一掏都是房地產公司,現在去海南,十幾個人一塊兒吃飯,名片一掏都是旅游開發公司。我說你們怎么都變了?不行,房地產公司,見村長都見不上,一個旅游開發公司還有可能見個市長,就是這樣換個衣服。按照中央這一套,唱產業怎么聚集,唱環境怎么整治,唱文化怎么弘揚等等,就唱那些高調。
第二,忌諱掛羊頭賣狗肉,得沉下心,認認真真做品牌性項目,如果品牌性項目都沒有,接了手就干房地產,那也不行。一個地方一個政策,一個地方一個方式,一個地方一種挖掘,到哪兒就研究這個到底怎么做,怎么做點品牌形象。我經常看見這種房地產品牌項目,覺得挺好,那就確有到底怎么做的問題。比如說上海有個安麓項目,很棒,在朱家角,這個項目是首旅集團做的,其中有一個房地產項目,這個房地產項目也是屬于趁火打劫,因為原來那個開發商資金斷了,他一個合作伙伴就是安縵,安縵和首旅是多年的合作關系,所以安縵的老總就說,要想繼續用我的品牌,對不起,必須首旅集團進入。所以首旅集團資金進入,品牌進入,人力進入,項目真是做的好。那個項目有一個特大型的優勢,就是前期開發商從安徽收了6000株老樹,江西有一個地方修水庫,修水庫淹老樹不行,當地也頭疼,然后這老板全收了,所以他現在做這個院子,一個院子一棵老樹,這老樹幾百年,6000個老樹回來之后,我們現在技術真是不得了,每棵樹打吊針,大概99%都存活了。在這樣的基礎上做的房地產,開盤25萬,火爆。像這樣的東西,因為先做了幾個老房子的改造,把品牌造起來了,他們對文化是認真的,不是在這兒以房地產為主,首旅集團原則上不做房地產,只不過這個項目覺得可做,所以我覺得這就是商機,這種商機我看大把存在,但是這商機怎么抓?先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