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臨港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正式成立10周年。從濱海灘涂變成開發園區,從濱海臨港走向深海大洋,臨港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10年發展“出形象、可展示”。未來,基地將進一步對標國際知名海洋高新技術高地,努力實現“兩大提升”,在海洋強國建設進程中繼續作出貢獻。
據介紹,臨港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成立之初的發展戰略是瞄準國際海洋高新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應用制高點,形成海洋高新技術新高地,為臨港先進制造業基地提供服務配套。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海洋強國”戰略,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要求“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努力使海洋經濟成為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基于此,基地的發展戰略有了新的轉變,即從滿足區域產業配套轉向服從服務中長期國家戰略。這是臨港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在過去10年中的第一個轉變。
第二個轉變,是基地在功能定位上,完成了從聚焦海洋經濟“新三篇”向服務海洋科技創新的轉變。基地最初定位以海洋資源開發與利用、海洋工程設備研發、海洋綜合信息服務等海洋產業“新三篇”為重點,引領上海海洋產業和區域經濟發展。在2015年6月海洋高新公司并入港城集團后,按照集團“海洋發展新形勢、區域發展新定位、集團平臺新資源”的總體原則,基地的業務模式進行了調整,即轉型為一家不依賴土地資源、更多依靠自身經營持續發展的企業,遵從從基建建設轉向以創新服務為主、開發建設為輔,從單一的園區開發主體向多元化業務模式轉型的企業發展戰略。基地的功能定位也轉到建設“上海市科技企業孵化器、人才實訓基地、海洋科技金融服務平臺、海洋科技成果展示與交易平臺、海洋科技文化交流平臺”等服務海洋高新技術發展的功能平臺上。
轉變之三是在空間形態上,基地已經建成海創園一期、海科廣場一期,建有共9.2萬平方米的大樓。在建的海創園二期,建筑面積將達到7.2萬平方米,擬建設的海創園三期與海科廣場二期,建筑面積將達16.2萬平方米。到明年底,基地將擁有32.6萬平方米的園區物業。
有了這些基礎,基地在步入發展的第二個10年之時有了更多底氣,將努力在影響力上著力提升,對標世界級的海洋科創服務平臺。
在影響范圍上,基地將努力從瀕海臨港向深海大洋提升。目前,基地已經構建了以深淵科學研究、深海材料研發為主,以彩虹魚、遨拓深水裝備為代表的企業深海高科技項目,將滿足走向深海的技術需求。未來,基地將深耕臨港、服務上海、引領中國,打造國內領先的海洋科技投資和產業運營的產業園區,建設成有國際影響力的海洋產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
在發展方向上,基地則將從孵化服務向海洋科技融合發展。目前,基地內已經積聚了87家從事海洋科技、智能制造的中小微科技企業,并擁有獨一無二的海洋科技資源——專業的大學與人才。既有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研發實力,又有技術創新體系的主體企業,未來基地將打造更為全面的海洋科技融合發展平臺——海科網。以產業為支撐,以資源為依托,基地將加快實現海洋科技領域的產學研合作、科技創新成果的持續轉化和產業化,集聚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頂級科學家、學科與實驗室,進而把臨港打造成與法國布雷斯特、美國休斯頓齊名的國際海洋高新技術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