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門地處皖南山區,全縣人口18.6萬,茶農14.77萬,茶園面積16.5萬畝,但城鄉收益間的巨大差距使得真正的祁紅從業人員并不多。“茶業雖然已經成為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但其勞動強度較大,收益不是很高,在茶葉生產效益較高的前期過去后,青壯年茶農往往均外出務工,嚴重影響了茶葉的生產。”祁門縣祁紅產業發展局副局長吳響雷分析指出。
“墻里開花墻外香”,這是祁門當地人對紅茶下滑衰落時期的真實描述,作為兩度榮獲世界大獎的茶葉,祁紅有自己的品牌基礎和聲譽,但當地老百姓從事茶葉生產得到的實惠并不那么豐厚。
王昶是祁門紅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在接受采訪時告訴記者:“早在上世紀末,茶產業一度成為當地農民和各地茶商謀生發家的一大產業,但如今,真正能將其商標叫得響打得遠的卻寥寥無幾,固有的運營方式和營銷理念及管理模式成為了祁紅品質和價格提升的一大瓶頸,這也成為紅茶企業首當其中所要解決的問題所在。”
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從本世紀初,祁門縣痛下決心,以政府為主導,行業協會為紐帶、祁紅各經營實體為依托,開始實施“祁紅振興計劃”,有條不紊地推進祁紅產業的復興大計。
先后建立祁紅博覽園、成立祁門紅茶產業發展局,從政府層面著手,一來調整優化茶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大祁紅產業扶持力度,二來梳理整合品牌資源,培養壯大龍頭企業,提升祁門紅茶品質,走高效、優質、生態、安全發展之路,全面提升茶產業核心競爭力。
經濟要發展,產業來支撐。“茶葉是祁門的傳統經濟支柱,同時也是山區農民經濟收入的主要組成部分,祁門紅茶產業振興的當務之急,不僅要在量上做文章,更要重拾紅茶品牌這張名片,一改過去‘墻里開花墻外香’的局面,把紅茶經濟培育成全縣重要的特色和支柱產業。”吳響雷如是說。
近年來,經過復興計劃的逐步推動,全縣已培育出了天之紅、祁香、祁眉、一頂天紅、祁盛、祥源等一批在市場上卓有影響力的品牌,并研發了祁紅香螺、祁紅毛峰等一批新產品。目前祁門紅茶擁有省級著名商標4個、省級名牌產品5個。
從去年統計數據上來看,2013年全縣茶園面積16.5萬畝,茶葉總產量6480噸,茶葉總產值突破5個億,年人均茶葉收入約3390元。
根據新一輪《祁紅產業發展規劃》,到2018年,祁門縣將建設一批國家級的現代茶園示范基地,建成1座國內領先的祁紅加工科技園區,培育2-3個位居國內行業百強的龍頭企業,打造3-5個國內外知名的茶葉品牌以及2-3條省內外知名的茶葉特色旅游產品(線路),全面實現祁門茶產業的跨越式、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