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放眼望去,大江南北。中國的生物經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趨勢蓬勃發展。小分子藥物、單(多)克隆抗體藥物等新型生物制品的研發生產pipeline在各個生物園區爭相投放;以基因測序為基石的精準醫療在臨床應用中嶄露頭角;大型高端醫療器械在有條不紊地進行國產化。
聆聽生物圈里專業的投資團隊——元生創投的合伙人林藝博士講述有關專業資本服務生物產業的故事。
七年專業投資經驗,見證行業VC/PE成長史
在經濟學中,實體經濟常被比喻成“肌體”,金融投資被比喻為“血液”,后者是支撐整個經濟增長的重要基礎;在啟動門檻高、研發周期長、開發風險大的新興生物產業面前, 金融創新力量更是不可忽視;對于一個資金短缺、業務開拓吃力的“初創企業”,資本的重要性更勝一籌,可謂是他們的“造血干細胞”。
林藝博士在2009年進入生物醫藥產業投資領域,他早年畢業于北京大學生物系并取得學士學位,而后赴美留學并獲得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之后又取得了芝加哥大學工商管理碩士(MBA)學位。在這些過程中,他經歷了從技術歷練、專業咨詢到專業投資人的“蛻變”。
林藝博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他剛剛進入行業的時候,投資生物醫藥的專業基金“鳳毛麟角”,風險投資(VC)以綜合性投資為主,在21世紀初大多集中在TMT(電信、媒體和科技)領域,部分“生物醫藥”投資者也是從其他行業轉戰而來的。
近幾年來,隨著生物科技的快速進步以及政策層面帶來的“創能量”,使得越來越多的專業基金進入生物醫藥行業,為創新型的生物初創企業“加油充電”。
解碼生物醫藥行業,投資人眼中的“好項目”
投資者是一類渴望財富又極力協助創造財富的人群。在他們眼中,生物醫藥行業的哪些“好項目”能夠讓他們獲得“滾雪球”的收益呢?
林藝博士認為,不同于TMT行業,生物醫藥是一個投資周期長、投資風險高、很難出現爆發性增長的產業。但長期來看,生物醫藥是一個可以獲得長期、穩定且比較好的回報的產業。在過去,投資者比較傾向于投資傳統的醫藥和醫療器械領域;現在,投資者更加傾向于投資風險較高但是創新性顯著的早期項目,主要包括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兩類。
他們團隊看好的“創新項目”主要包括小分子化合物、單克隆抗體等新藥研發;精準醫學細分領域的研究和應用;中高端國產醫療器械替代產品的開發等。此外,得益于醫政醫改的許多“新舉措”出臺,他們還比較看好的潛在項目包括民營資本進入專科服務領域和互聯網醫療領域。
解碼生物醫藥行業,投資人眼中的“千里馬”
在生物醫藥領域,投資人眼中的“優秀創業者”,不僅是擁有很強的科技背景,更重要的必須是一個好的leader。
林藝博士表示:由于平時接觸到的創業者大多數是專業背景出身,他們身上的優點是擁有較強的科學sense,缺點是他們往往也固執己見,對產品的市場潛力認知不足。
在這種情況下,對于具有塑造性的創業者,投資者通過前期的SWOT分析和“對癥”指導,并在合適的時機進行投資;對于經分析發現不具備潛力的創業者,投資者一般會直接pass掉這個團隊。
投資康立明和開拓藥業,提前布局診斷與治療
元生目前涉足的領域主要包括:新藥研發、醫療器械(含體外診斷)、精準醫療、醫療服務(CRO/CMO)等。
談起過往的投資經歷時,林藝博士列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康立明生物(廣州),該公司的直腸癌檢測技術已經在美國Exact Sciences(NASDAQ:EXAS)獲得了驗證,此外公司還在開發出其他新興的腫瘤篩查診斷產品;另一個是位于BioBAY的開拓藥業,該公司主要是進行創新型抗癌藥物的開發。
除了上述兩家企業之外,元生團隊投資過的項目不勝枚舉,譬如亞盛醫藥、英派藥業、派格生物、方恩醫藥、喜康生技、貝康醫療、健路生物、Admera Health等,團隊通過對早期項目專業的分析和判斷,在其他投資團隊還未介入時提前布局,打造了大健康產業體系中的“診斷—治療”生態圈。
加盟元生創投,BioBAY是一個很贊的LP
與市場上其他投資基金相比,元生有哪些優勢?林藝博士很自豪地回答道:首先,元生自2013年成立以來,背后就有一顆大樹——蘇州生物納米園(BioBAY);其次,元生專業化的背景和顧問團隊是它不同于其他投資基金的“亮點”。
值得一提的是,BioBAY不僅是元生的主要支持者,還是其重要的有限合伙人(LP)。在林藝博士看來,成立一支專業基金,找一個好的LP尤為重要。在BioBAY里,有近500家優秀的生物醫藥創新企業,為元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項目篩選平臺。
專業投資的兩大法寶:合理估值&風險控制
相比過去,隨著近兩年大量資本涌入生物醫藥領域,創業者更加容易拿到天使輪或A輪的融資。有時,一些創業公司甚至能夠以數百倍或千倍的估值拿到極高的風險投資。
在林藝博士看來,企業的估值和未來的成長息息相關,給予初創企業合理的估值,比高估值更加重要。對于一些年增長僅5%到10%的企業,倘若一開始就給予較高的估值是非常危險的,這種影響猶如“捧殺”一般可怕;不過對于一些年增長能保持30%到50%的企業,即使給予很高的估值也是合理的。
除了給予初創企業合理的估值,元生的另一法寶是“風險控制”。若從理財的角度而言,創業是“孤注一擲”的航行,即將一個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風險投資者則是通過將數個雞蛋放入不同的籃子里,以實現分散投資。
元生是如何在高風險、較高估值的生物醫藥產業里做好風險控制?林藝博士表示,這主要是投進的資本看如何退出。目前元生創投的項目有三種退出形式:轉讓老股、IPO退出以及企業并購。
針對早期(天使輪、A輪)投資的項目,團隊通過持續跟進分析,在其C輪或D輪時選擇轉讓部分老股以獲得較為可觀的收益;針對一些成長性較好的項目,團隊會在其IPO后退出;針對一些優秀但不符合上市條件的企業,團隊會幫其成長以成為大型跨國公司/上市企業的并購對象。
林藝博士補充道,目前元生投資的項目已經有一個實現了IPO,還有數個已經向證監會提交了IPO申請,正在排隊等待中。
投資感悟:創業者的心態一定要open
當記者問起林藝博士數年投資的感悟時,他分別從投資者和創業者的角度立場分享了以下兩點。
首先,作為投資者,擁有一個良好的邏輯思維并能有的放矢尤其重要。這是因為針對新藥研發、醫療服務、醫療器械等不同領域,需要的投資思維是顯著不同的。以投資新藥研發為例,他們主要有3大邏輯:一是高速成長且潛力較大的市場發展空間;二是技術可行且進入門檻高;第三是團隊優勢的模仿難度大,競爭環境較寬松。
其次,他在理解創業者渴望獲得資本市場認可的心態同時,也希望創業者心態一定要open,最好不要向投資者隱瞞項目&團隊的不足,因為一旦被發現后果相當嚴重。當創業者能夠向投資者開誠布公、坦然相見時,說不定還能獲得后者意外的幫助,譬如提供專業知識和經驗、戰略指導、人脈資源等其它支持。
最后,他還提醒:企業在成長的過程中,資本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創業者不要因為輕易地拿到了融資就沾沾自喜,畢竟不是所有企業的融資額和估值都能實現“滾雪球”式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