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產業是經濟體系的基礎和內核,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主戰場。如何進一步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加快構建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的一個重要任務。
歷史經驗表明,供需雙側合力是我國產業結構轉型的動力來源。從需求側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居民人均收入的提升,人們的消費需求出現了從溫飽型向全面小康型轉變,個性化、高端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消費需求正逐步向多層次、高品質、多樣化升級,這些都拉動了產業結構從農業向非農業、低端產業向中高端產業的轉型升級。此外,隨著我國逐漸深度融入全球分工體系,出口比重及產品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位置均在不斷上升,帶動了出口產品從農產品等初級產品為主向工業制成品、高端裝備制造產品、先進信息技術產品等轉變,也拉動了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從供給側看,這些年來,隨著改革向縱深推進,我國一方面加大力度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另一方面通過探索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財稅體制改革等體制創新,不斷釋放制度紅利,促進了全要素生產率提升,推動了產業結構轉型。進一步看,這些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顯現、人力資本質量提升等要素稟賦結構變化,我國亦正在經歷資本密集型產業逐步替代勞動密集型產業、節能環保產業加快淘汰高能耗產業等一系列結構轉型。
需要注意的是,當前,我國產業結構轉型供需兩側發力還受到諸多因素制約,既存在部分城鄉居民消費升級需求無法釋放的問題,也有供給體系不能滿足居民消費結構升級需要的問題。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應以系統性思維構筑產業結構轉型的政策組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要素市場化配置、深化開放合作,加快推動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第一,要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培育產業結構轉型供給新推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是產業結構轉型的重要推動力。要繼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突破口,加強基礎研究,提升應用研究,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值得關注的是,人才是創新的根基,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關鍵要營造有利于創新的環境,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激發科技人才創新的積極性。特別要改革完善科研人才引進、使用、評價、激勵等機制,建立以創新能力和實際貢獻等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制度,既鼓勵創新也寬容失敗,使人才各盡其能、各展其長、各得其所,讓人才價值得到充分尊重和實現。
第二,要加快要素市場化配置,為產業結構轉型提供重要支撐。要素市場化配置,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要義,是提高供給體系質量的關鍵所在,亦是產業結構轉型的重要支撐。要以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為突破口,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推進科研體制改革、深化教育體制改革,著力清除市場壁壘,實現要素自由有序流動,讓市場在要素價格形成、要素資源配置等方面發揮決定性作用,把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等生產要素組合起來,協同促進實體經濟發展,推動企業技術進步、行業供求銜接和產業創新發展。
第三,要不斷推動開放合作,在轉型升級中提升國際競爭力。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是產業結構轉型的重要外在拉動力。在這一過程中,要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引資和引技引智并舉,以高質量引進外資、積極主動擴大進口和優化推進多元化出口為重點,大幅放寬市場準入,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積極推動資本、商品、技術、人才等自由有序流動,優化產業布局,在產業轉型升級中不斷提升國際競爭力。
第四,要加大收入分配改革力度,凝聚產業結構轉型內需動力。目前我國收入分配領域存在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我們要高度重視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加大收入分配改革力度,加快推進城鄉間、區域間的教育、醫療、就業、社保等公共服務資源均等化,拓寬居民勞動收入和財產性收入的渠道,強化個人所得稅、財產稅對收入分配的調節作用,增加對低收入和貧困人口的轉移支付力度,讓廣大人民群眾更加公平地分享到改革發展的成果,從而更好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源源不斷的拉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