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技術與產業之間一直存在著兩大難題:企業尋找有能力、有時間的專家難;掌握且希望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的科研人員尋找企業和資金難。這兩大難題的背后,是人才流動、使用、發揮作用中的體制機制障礙。漳州市開展校企“雙向掛職”活動,破除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地激發了人才活力,推動人才、技術與產業融合發展,激活了產業轉型升級的“一江春水”。
對企業來說,發展的第一要素就是人才和團隊。在地市一級,有不少中小企業需要專家、教授等提供“高精尖缺”智力資源,但是鮮有機會與專家對接。雙向掛職后,企業有了人才支撐,可以將很多科研成果轉化成生產力,解決企業經濟發展創新能力不足的深層次問題。對高校來說,現在不少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存在著程式化、普遍化傾向,特色體現較少,制訂培養方案時較少吸納企業參與,對企業真正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并不清楚。“雙向掛職”讓教學過程、招生就業與社會發展無縫對接,有利于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人才。
在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期,產品技術的持續創新需要強大的精細制造產業鏈支撐,各行各業對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而校企之間的融合交流,為培養產業轉型期的優秀人才奠定了堅實基礎。
“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而兩者相加則遠大于二。當然,方向對了,但具體實施時還有可能出現很多具體問題。倘若要讓“雙向掛職”的效果達到最好,雙方在掛職前還需要一個認識、試用、互相了解的過程。掛職前,雙方到學校、到企業看一看,事先收集問題,了解情況。這樣一來,校企“雙向掛職”的方向才能更加精準,改“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更好地調配智力和能力資源,激活產業轉型升級的“一江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