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是戰斗的部署,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完善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處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精準編制好“十四五”規劃意義重大而深遠,應著力完善、創新規劃編制機制。
當前,一些階段規劃、專項規則編制工作或多或少存在以下問題:缺乏科學依據。指導思想不科學,既未能充分把握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最新決策部署精神,也沒有銜接好下位需求,導致規劃的權威性和靈活性均不足;不能保持連續性。“新官不理舊賬”“后任不管前任事”現象較為突出;可操作性不強。靠“拍腦袋”“造數據”來設定各類階段性發展目標,比如有些縣區規劃動輒瞄準“國內第一、世界領先”,脫離實際、難以落地;社會公眾參與度不高。沒有廣泛充分吸納社會各界的意見建議,未能體現規劃的公共政策屬性,也不符合公共性發展規劃編制的程序和要求。
今明兩年是湖南省研究編制“十四五”規劃的關鍵時期,尤需創新六大機制——
一是構建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機制。湖南省及下轄14個市州、122個縣(市)區編制“十四五”規劃要堅持高站位、高標準,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南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增強創新力、挖掘市場力、提升文化力”等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高質量跨越式發展首要戰略。要把市場化和法治化理念融入“十四五”規劃編制的全程,提高規劃質量,使其更好發揮戰略導向作用,為湖南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可靠的規劃保障、科學的政策指引。
二是建設問題前移的研究機制。根據目前情況預測,“十四五”時期湖南省生態環境保護將走出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峰值期,但繼續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的邊際成本會上升;受中美貿易戰及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影響,核心技術特別是“卡脖子”關鍵技術受制于人的風險增大;全省老年人口的總量與比例不斷攀升,勞動力資源優勢有所減弱,社保支出壓力持續增大;個別地區因內生動力缺乏、“造血功能”不足,脫貧之后有可能返貧——鑒于此,我們在編制“十四五”規劃過程中要秉持底線思維,注重問題前移、充分調研,專注重點、開展分類研究,強化前期準備工作的針對性,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
三是創新實事求是的測算機制。要圍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要求,準確把握發展階段特征。根據湖南省“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數據,遵循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參酌國際國內宏觀發展環境的變化,運用移動平均法、指數平滑法、趨勢外推法以及統計回歸模型、計量經濟模型等擬合出合適的統計預測模型,據以預測“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指標。尤其是約束性指標應全面反映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以及生態建設,既要兼顧連續性和階段性,也要確保經過艱苦努力可以實現。在政策效果評估、意見收集應用等方面應廣泛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以創新編制手段、提高規劃科學性。
四是完善社會參與的溝通機制。要激發社會活力、凝聚廣泛共識、匯聚各方合力,打造政府職能部門、市場主體、社會公眾廣泛參與“十四五”規劃編制的平臺和載體。編制部門應進一步創新公眾參與的方式與渠道,增強公眾參與體驗,充分掌握、及時吸收公眾對規劃的合理化建議,使規劃設計與公眾需求相匹配。要加強規劃宣傳,使公眾深入了解規劃確定的方針政策和發展藍圖,形成全社會熱切關心、積極參與、共同監督規劃制定與實施的良好氛圍。
五是強化統籌協調的銜接機制。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把握好戰略定位、空間格局、要素配置,堅持城鄉統籌,落實“多規合一”形成一本規劃、一張藍圖,他同時指出“不能政府一換屆、規劃就換屆”。因此,制定“十四五”規劃要注重加強各級各類規劃之間的銜接和協調,推動多規合一、承上啟下。要通過“依托一個平臺”實現“多規”信息的集成和運用,通過“完善一套機制”調整合并部分審批辦理環節,從而“保障一張藍圖干到底”,保證規劃編制、實施、管理及更新的有效銜接。要策劃實施一批影響深遠、輻射帶動力強的重大工程和重點項目,為增后勁、促發展提供可靠支撐,爭取將更多的重大工程、重大項目和重大政策措施納入更高層面的總體規劃及相關專項規劃之中。
六是夯實落地評估的執行機制。“十四五”規劃正式實施之后,其約束性指標應分解到相關部門和單位落實,公共服務領域的任務應明確工作責任和進度。應建立規劃實施動態監測機制,強化實施過程評估,持續推進規劃監測與中期評估工作。發改部門應會同有關部門對規劃執行情況進行跟蹤監測,及時發現經濟社會運行中存在的問題,為政府決策提供依據。應建立動態的數據與信息系統平臺,為“十四五”規劃實施提供定量化分析,便于規劃成果的全面評估、監測預警、分級考核。在規劃實施中期階段,應組織開展全面評估,形成評估報告提交職能部門審議。如部分規劃目標難以實現,應及時提出調整方案和修改意見。在規劃實施完成階段,應及時總結經驗和不足,以利于未來工作。(作者:鄧子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