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兩步走”戰略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對國家發展目標的戰略安排,首次提出于黨的十九大報告,并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進一步強調。即第一步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步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十五五”時期是第一步戰略的承上啟下關鍵階段,縣域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基本單元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其規劃編制的科學性、前瞻性與可行性,直接關系到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質量與水平,關乎廣大人民群眾的福祉。科學編制縣域“十五五”規劃,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把握戰略機遇、應對風險挑戰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動縣域實現高質量發展、促進城鄉融合、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舉措。

01 縣域“十五五”規劃的戰略意義
(一)國家戰略落地的關鍵支撐
縣域“十五五”規劃作為國家戰略實施的重要抓手,在鄉村振興、“雙碳”目標和新型城鎮化等重大戰略落地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規劃編制的科學性將直接影響政策紅利向縣域發展動能的轉化效率。無論是數字經濟基礎設施下沉還是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無論是產業鏈協同優化還是公共服務均衡配置,都需要通過縣域規劃實現精準的空間布局與資源配置,從而保障國家政策在基層的有效落地與創新實踐。
(二)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堅實底盤
縣域經濟占據全國近四成GDP,匯聚近半數規上工業企業,是中國經濟的堅實底盤,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潛力極。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縣域規劃質量直接關乎中國經濟的韌性與活力。通過“十五五”規劃科學布局特色產業集群,引導要素向縣域流動,既能破解傳統縣域產業低端化、人口空心化的困境,又能形成與城市群錯位發展的新增長極,為構建“雙循環”格局筑牢基層經濟基礎。
(三)城鄉統籌發展的核心樞紐
作為城鄉融合紐帶,縣域既是承接城市產業轉移、轉化鄉村資源的經濟循環節點,也是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等戰略的落地載體?!笆逦濉币巹澩ㄟ^統籌城鄉空間布局、公共服務一體化和生態共治,打破城鄉壁壘,既解決“三農”問題,又促進要素流動,構建“縣城集聚、鄉鎮節點、鄉村振興”的協調發展新格局。
(四)民生保障與治理創新的前沿陣地
縣域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供給水平,直接影響城鄉居民收入均衡與共同富裕進程,是筑牢國家治理根基的核心要素。在“十五五”發展新階段,縣域通過統籌發展與安全,健全應急管理體系,完善生態保護制度,既為應對突發風險、守護綠水青山提供制度保障,也在實踐中探索基層治理新路徑,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積累可復制的鮮活經驗。
02 縣域“十五五”規劃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一)機遇
國家戰略紅利持續釋放,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等政策為縣域帶來資金、項目傾斜;數字技術蓬勃發展,助力縣域農業智能化升級、電商直播等新業態興起;消費結構升級促使文旅、康養需求增長,縣域獨特的生態、文化資源迎來開發契機;區域協同發展加速,縣域可承接產業轉移,融入城市群產業鏈分工。
(二)挑戰
縣域產業基礎薄弱,多依賴傳統農業或初級加工,轉型升級面臨資金、技術、人才短缺困境;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土地、水資源供給不足,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矛盾突出;人口流失嚴重,青壯年勞動力外流導致人口老齡化、空心化,公共服務供給壓力增大;區域競爭激烈,中心城市虹吸效應明顯,加之縣域間同質化競爭,易造成資源浪費,阻礙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03 縣域“十五五”規劃編制要點
(一)戰略分析:解構發展基底,洞察內外環境
厘清內部家底,識別發展優劣勢。系統分析“十四五”規劃執行情況,重點評估經濟增長、產業結構、民生改善、生態環境等關鍵指標的完成度,總結成功經驗與短板。結合縣域區位特點,深入分析自然資源、經濟基礎、社會文化等稟賦條件,同時診斷要素制約、結構失衡、制度約束等發展瓶頸,為科學規劃提供依據。
研判外部環境,捕捉機遇與風險。主動對接“雙碳”、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及省級規劃,如納入城市群的縣域,可借力核心城市產業外溢紅利。對比周邊縣域產業布局,在區域分工中尋找差異化定位空間,避免同質化競爭。同時,預判技術變革、經濟周期波動、環境約束等外部挑戰,為規劃預留動態調整空間。
通過內外部環境的系統分析,精準把握縣域發展的優勢與短板、機遇與挑戰,為戰略定位提供科學支撐,確保規劃既立足當下又引領未來。
(二)戰略定位:錨定區域坐標,凸顯獨特價值
科學精準的戰略定位是縣域“十五五”規劃編制的核心,決定規劃的科學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為縣域未來五年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方向指引和路徑遵循。通過系統研判國家戰略導向、省域功能布局和區域協同需求,立足縣域區位條件、資源特色和產業現狀,科學界定其在區域發展中的獨特價值。重點把握國家戰略承接度、區域協作參與度、自身優勢轉化度,明確戰略定位,避免低水平同質化競爭,構建優勢互補的錯位發展格局,推動資源要素高效配置與縣域高質量發展。
(三)目標體系:構建多維架構,明確發展愿景
對接國家、省市戰略要求,設置GDP增速、碳排放強度降低率、居民收入增長率等基礎性指標,構建涵蓋經濟發展、創新驅動、綠色生態、民生福祉、安全保障的多維目標體系,確保發展方向與上級規劃同頻。實行“預期性+約束性”指標管理,通過定量與定性結合,增強科學性與可操作性。同時,立足縣域資源稟賦與戰略定位,探索構建個性化指標體系,以差異化設計凸顯區域特色,如特色產業縣側重特色產業年產值、旅游強縣強化年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等特色指標,強化發展導向作用。
(四)重點任務:聚焦攻堅領域,優化資源配置
1.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產業升級
緊扣新質生產力培育與產業升級,緊密結合實際,堅持目標與問題導向,加快布局一批具有全局性、前瞻性的現代化產業項目,因地制宜改造傳統產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聚焦數字化轉型賦能產業升級,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強化科技創新引領,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中心,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和產品升級,發展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同時,完善產業配套,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營商環境,吸引優質企業落戶,形成產業集群效應。通過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推動縣域經濟向高質量發展。
2.推動區域協同,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主動融入國家和省、市區域發展戰略,精準定位縣域在區域格局中的角色。產業上強化產業鏈協作,推動集群發展;交通上共建跨區域設施,實現互聯互通;生態上建立聯防聯控機制,共治環境污染;公共服務上推動教育、醫療等資源共享。同時深化與周邊縣域全方位合作,深度融入區域發展大局。立足縣域城鄉連接樞紐區位,構建“縣城-中心鎮-特色村”三級體系。以產業協同為核心,推動三產融合發展,以數字賦能鄉村振興。深化戶籍、土地等制度改革,暢通人才、技術等要素城鄉雙向流動,推進縣城新型城鎮化。堅持適度超前、補短強弱、整體優化原則,夯實新型基礎設施,推進交通、能源、水資源、市政等基礎設施網絡建設,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3.踐行綠色低碳轉型,引領高質量發展
聚焦“雙碳”戰略導向,確保2030年前如期實現碳達峰目標。建立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型機制,銜接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構建碳排放強度與總量考核制度。優化能源結構,大力發展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提高清潔能源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推進能源節約和高效利用,加強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的節能降耗,降低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和碳排放。健全綠色制造體系,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加強生態文明宣傳,營造全社會參與綠色發展的氛圍。嚴守生態紅線,加強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筑牢生態屏障。
4.大力提振消費,激發經濟活力
緊扣國家擴大內需戰略,結合縣域自身實際,深入分析消費現狀,找準瓶頸短板。落實國家增收行動,推動工資性收入增長,完善生育養育保障,從而提振城鄉居民消費信心。鞏固汽車、家電等傳統消費,落實以舊換新政策,完善農村物流體系,推動縣域消費擴容升級;培育縣域直播、即時零售等新興模式,發展無人零售等數字消費新業態,打造夜間經濟場景。同時著力優化服務消費供給,聚焦“一老一小”需求,發展社區養老、托育服務,提升文旅、醫療等服務質量。通過健全縣鄉村三級流通網絡,改善消費環境,鼓勵綠色、智能、健康等品質消費,促進消費向高端化、多樣化升級,全面釋放縣域消費潛力,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5.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高水平開放
以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為先導,統籌推進重點領域改革與制度創新。著力提升政務服務效能,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強化人才引進和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同時,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健全民營經濟發展機制,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主動對接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全面融入國家、省市對外開放布局,強化開放平臺建設,打造產業園區和跨境電商園區。創新開展精準招商引資,靶向制定招商政策,打好“主動仗”。支持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培育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發展跨境電商等新業態,推動縣域產品“走出去”。
6.提升民生保障,優化社會治理水平
緊扣縣域民生短板,聚焦人民群眾共同期盼,重點推進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著力提升就業質量、均衡教育資源、完善健康服務、健全社會保障,讓發展成果更好惠及群眾,切實增強百姓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加速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緊扣重點領域與關鍵環節,靶向補齊短板、堵塞漏洞、消除隱患,全面筑牢公共領域安全防線;強化防汛防災應急體系建設,精準防范輿情風險、妥善處置熱點問題;以完善社會治理體系為抓手,提升治理現代化效能,持續鞏固社會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
(五)項目謀劃:布局重大項目,夯實發展支撐
緊扣國家重大戰略和省市發展規劃,聚焦產業轉型、基礎設施、城鄉統籌、生態文明、社會民生等重點領域,精準謀劃項目。同時,深入調研縣域資源稟賦和發展需求,開展科學論證,確保項目符合實際、前瞻性強、可行性高。在此基礎上,深入研究國家和省市政策導向,吃透政策紅利,爭取政策支持和資金保障。此外,建立完善的重大項目儲備數據庫,對項目進行分類管理,實時更新項目信息,確保儲備項目數量充足、質量優良。強化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保障,加強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強化協調服務,推動項目按時序推進、盡快投產達效,為縣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04 結 語
在編制縣域“十五五”規劃時,需突破慣性思維,深度挖掘縣域經濟增長潛力,精準定位發展新“突破口”。立足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發展階段差異,科學研判區位優勢與短板,在生態保護、產業升級、城鄉融合等領域,探索符合縣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最優路徑,以創新思維激活內生動力,推動縣域經濟實現質效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