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推動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切實鞏固全域無垃圾治理成果,嘉峪關市始終堅持以提升和改善城鄉環境衛生面貌為切入點,扎實推進實施農村生活垃圾治理五年提升行動,科學規劃,細化舉措,全力改善鄉村整體環境,扮靚鄉村“顏值”。
科學配置,設施設備全覆蓋。按照各村實際,科學配備垃圾收運設備。2019年,在峪泉鎮嘉峪關村、新城鎮新城村、新城鎮野麻灣村、文殊鎮河口村建設垃圾壓縮站4座,建設陽光堆肥房3座,配套安裝壓縮轉運設施4組,配備垃圾斗234個、垃圾壓縮車4輛,基本實現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轉運處理設施全覆蓋。
積極探索,分類收轉全處理。按照“戶清掃、村收集、鎮轉運、市處理”的運行管理模式,以平均每2天一趟的頻次對村鎮生活垃圾進行收集,并轉運至八晝夜灘垃圾場進行無害化處理。今年前三季度共清運處理鎮村生活垃圾4705噸,無害化處理率達100%。向郊區辦配備發放“四分類”垃圾桶160個,逐步補齊了垃圾分類設施,推動垃圾分類全覆蓋。同時,為有效解決三鎮農家樂廚余垃圾收運處置問題,在傳統管理模式基礎上,將全市村鎮非居民餐廚垃圾納入餐廚垃圾收運范圍,逐步探索建立起“統一收集、統一清運、集中處理、資源化利用”的垃圾處理新模式,委托管理、市場化運作,對鎮村生活垃圾進行分類處理,切實提升了垃圾分類收運處理能力。
對標對表,健全體系抓落實。對照《甘肅省農村生活垃圾管理條例》,配備鎮村道路及公共區域保潔人員,配齊垃圾箱(斗)、垃圾車等垃圾清運設備,建成農村生活垃圾壓縮中轉站。各村制定村規民約,與村民簽訂門前五包責任制,明確門前區域管理責任。全面推行網格化管理體系,劃分340個城市網格和117個農村網格,在每個網格中設立2至3名文明勸導員和網格員,針對垃圾治理突出問題,跟蹤抓、持續抓、深度抓,形成“網上有格,格中有點,點上有事,事上有人,人上有責”的治理體系。
緊盯重點,完善機制抓整治。積極開展道路沿線、城鄉接合部、河溝渠道、村內莊外、背街小巷、居民房前屋后等集中整治行動。常態化清理垃圾堆積點,組織村組干部和共管共享人員對新增或反彈的垃圾堆放點等問題進行排查,建立問題臺賬清單,逐一對照銷號,落實場地管理責任,安排專人定期復查。對省級無人機航拍已整改點位進行“回頭看”,防止垃圾問題反彈。堅持黨員干部帶頭,每月開展一次“美麗雄關萬人清潔”活動,對黑山湖道路沿線、城鄉接合部等周邊環境衛生進行集中清理整治。
創新方式,宣傳動員同發力。設立“紅黑榜”、舉報熱線,曝光隨意傾倒垃圾、亂排污水等不文明行為。按照“邊整治、邊宣傳、邊引導”的方式,打通“線上+線下”宣傳動員治理方式。鎮村干部積極入戶向群眾面對面宣傳垃圾治理相關內容及意義,增強群眾主體意識和參與環境整治的積極性,全力營造“人人肯出力、家家見行動、村村有成效”共同建設美麗宜居生活環境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