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性
1、發展生態農業是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近年來,工業用地和城市用地也在不斷擠壓農業用地,致使我國人均土地越來越少,我國雖地大物博,但人均耕地面積不到0.1公頃,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耕地資源嚴重不足,造成對土地的過度耕墾、放牧、毀林開荒,導致水土流失與土地沙漠化等問題。也就是說,我國農業發展中人和自然、生態和經濟存在不協調的情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農業自然資源存在著相對稀缺。與此同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對農業生產的需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需要安全、綠色、無公害的農產品。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無公害發展、循環發展,努力走出一條代價小、公害少、效益好、可持續的發展之路。
2、發展生態農業是促進農村生產方式轉變的重要舉措。
眾所周知,現代農業在促進農業大發展的同時也顯露出了它的弊端,如大量消耗了能源和資源,并且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這些問題使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影響,對人類社會的發展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損失。要保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從粗放型增長模式向可持續發展模式轉變,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由環境污染型向環境友好型轉變,只有這樣才能加速農業現代化進程。
3、發展生態農業是堅持以人為本的迫切要求。
堅持以人為本,首先要保障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隨著人們溫飽問題的解決,他們對生活質量的追求越來越高,過去“求溫飽”,現在“盼環保”。現在人們僅要求吃飽,,使人均占有的糧食、油、蛋、奶等食品有較大增加;更要吃好,對營養豐富、無污染、無公害的“綠色食品”要求更加迫切。我們必須下大氣力解決農業生態環境問題,大力發展新型高效生態農業,以實際行動取信于民。
二、我國生態農業存在的問題
我國生態農業雖然起步較晚,但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不能否認,還存在著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正成為限制生態農業進一步發展的障礙。
1、農業生態意識不強。
由于農民受教育的程度及水平有限,農民的思想觀念較為落后,生態意識淡薄。大多數農民只注重開發當前現有的農業資源、看重眼前的經濟利益,不考慮今后的長遠利益。大部分農民青睞傳統的耕作方式和生產經驗,對生態農業的重要性、緊迫性、必要性認識不足,品牌意識、市場意識、環保意識、質量意識較弱,農業經營方式仍習慣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的生產方式,對于現代先進技術的應用積極性不高,對于環境污染問題不重視,生態保護意識較差。
2.農業生態環境污染嚴重。
近些年,農村經濟在國家的重視和扶持下得到了顯著發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許多地區農業生產一味追求數量,在農業建設中仍舊強調高產出、高經濟收益,忽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主要體現在規模化的大型現代種植業,讓農民更加重視化肥的使用。化肥對增加農作物產量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研究統計,化肥對農作物增產作用占40%~60%,如果不使用化肥,農作物產量會減產40%~50%。但農業生產中過度施用化肥,會嚴重污染到了地下水源,使得地下水的硬度、硝酸鹽、亞硝酸鹽等成分顯著上升引起土壤板結,最終導致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荒漠化、水體和大氣污染、森林和草地生態功能退化等現象也日趨嚴重,已成為發展生態農業的主要阻礙因素。據有關數據統計,我國農田平均農藥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多,化學肥料使用量是發達國家的三倍。在我國市場上流通的蔬菜里,九成以上都有農藥殘留,四成以上農藥殘留超標。
3.生態農業技術相對落后。
生態農業往往需要高科技技術進行支持。在我國的農業技術體系中,常規技術占絕對優勢,生態農業技術相對落后。對資源高效利用、生態環境治理和培育的技術極其薄弱,表現為技術裝備簡單,尚未建立與生態農業發展相互配套的技術、設施;與其他國家相比存在的差距及不足較大。在良種選育、有機農產品生產、節水灌溉、生物能源開發等方面的科技水平遠落后于發達國家和地區;在綠色無公害果蔬生產方面,只強調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量,提倡施用農家肥,但沒有從更高的技術層面上形成系統的產品質量提高方法;在水土植被保護方面的技術水平也亟待提高。另外,由于生態農業是一種包含多種學科的綜合性現代農業,所以對于農業從業人員的要求也相對較高。而我國在一般情況下農民并沒有生態農業技術相應的理論知識基礎,也沒有一定的經驗。長期以來,我國農民的知識文化水平偏低,技術人才短缺。接受過專業技術教育的人口才占總勞動力的15%左右,更別說掌握一門以上專業農科技術的勞動力比率了。
4、對生態農業投入不足,資金來源單一。
生態農業是一項系統工程,生態農業的建設和發展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撐。應保證一定的事業經費,這是發展生態農業的基礎。但是,資金短缺問題是我國生態農業建設面臨的一大困難。目前,從生態農業建設的資金來源看,政府的投入是有限的,企業和農戶尚未成為生態農業建設的投入主體;另外缺乏信貸等國家政策性銀行和商業性銀行的貸款支持,尤其是農戶投入普遍偏低。由于這種情況嚴重影響了生態農業建設工作的正常開展,許多工作無力開展,工作處于應付狀態。現在,很多生態農業建設仍然處于剛剛起步階段,需要大量的財政支持。
三、發展生態農業的對策建議
1.培養農民生態農業的意識。
農民的生態安全意識一直是農村生態保護的薄弱環節,發展生態農業,首先必須使農民樹立發展生態農業的理念,是要通過各種媒介大力宣傳發展生態農業的緊迫性和重要性,提高廣大農民對生態農業理念的認知程度,確立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倫理觀,提高農民對生態文明的認同感。培養農民用發展生態農業的理念自覺開展生態農業環境保護,積極從事無公害農產品產業的開發與經營。其次,應注重提高生態農業人員、勞動者的文化知識水平,增強其文化素質。加強生態學教學,在教學中對各門學科有意識的結合有關生態農業的相關知識,通過教學形式多樣化來加強素質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農民技術培訓,培養一批懂科學、會管理、善經營的新型農民,達到提高農民整體素質的目的。
2、治理污染,改善生態農業環境。
農業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保護好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要把污染防治工作放在第一位,積極治理污染。從目前來看,量大面廣的農業污染主要是農藥、化肥的污染,并且治理難度較大。要通過科學實驗和示范等各種辦法,引導和指導農民科學、合理使用化肥和農藥,減少化肥、農藥的施用量,來增加有機肥的用量,使土壤的養分提高,由片面的無機農業向有機農業為主,有機與無機相結合的農業轉變;普及生物防治病蟲害技術,從總量上減少和控制污染源。把農業開發、農業資源的合理開發、有效利用保護更為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減少農業開發對農業生態環境、資源的負面影響,使現代農業發展全面置于生態農業良性循環可控范圍之內。在生態農業的發展過程中應貫徹執行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用經濟杠桿有效的處理對生態環境污染嚴重的企業,必要時淘汰高污染、高消耗的企業,積極推進清潔生產,大力引進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建立完善的農業生產環境監測體系,應做好農業生產監視性監測、農業生產研究性監測以及農業生產污染性事故監測方面的工作。
3、用科技引領生態農業建設。
生態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生態農業是一種由現代農業技術裝備、系統工程研究方法、生態學原理等元素構成的新型農業模式。生態農業的發展必須在不斷地總結傳統經驗的基礎上,實現對現有技術進行優化、組合,要積極采用與生態農業配套的高新技術和先進可行的科技成果。大力推廣實用農業技術,如清潔生物能源開發、農業廢水分散治理及循環利用、生態復合肥料、綠色食品開發、廢棄地生態恢復等,應用現代科技推動生態農業建設。與此同時,發展生態農業,應注重提高生態農業人員、勞動者的文化知識水平,加強其文化素質。培養一批創新能力較強的高水平學科帶頭人,形成優秀創新人才和創新團隊,為生態農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4、增加對生態農業的資金投入,拓寬資金來源渠道。
資金短缺是我國發展生態農業的一大難題。因此,在積極開展生態農業建設的過程中,財政部門應增加財政預算中生態農業推廣專項資金的比重,提供配套專項經費,并根據經濟發展情況增加投資額,政府在對農村項目扶持上應向生態農業傾斜。在資金來源上還應積極吸引企業等其他團體的資金,并通過政策的引導鼓勵農民自身投入。另外,注意合理的分配資金,確保資金及時到位,力求最大限度的利用資金。只有這樣,才能使資源效用最大化。通過多渠道的籌集資金,不僅能解決生態農業發展中遇到的資金上的難題,還可以利用更多的資金進行相關的規劃、技術培訓、新技術開發與推廣等工作,進而提高農民施行生態農業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