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綜合體是以農村、農業、農民與農民合作社為基礎框架,以當地農林景觀獨特性為導向,以自然與人文環境為競爭優勢,融入生產、文化、休閑、娛樂、旅游等產業的循環經濟綜合體。根據本文對其概念的界定,貴州省符合特征的園區數量非常少,本文通過走訪調研,認為安順“世界花都東方田園”與清鎮“鄉愁貴州”田園綜合體,具有較為典型的研究意義。
一、貴州田園綜合體典型個案
(一)安順“世界花都東方田園”田園綜合體
“世界花都東方田園”是貴州首個田園綜合體,由貴州高山行景集團公司策劃與創意,貴州東方花都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承建,位于貴州省西秀區轎子山鎮,占地598.67公頃,總投入為30億元。該項目基于重新規劃鄉鎮社區的前提下,采用與當地周邊居民聯營方式,以花卉種植作為園區核心農業產業,帶動周邊村寨居民從事花卉種植及農村民宿經營,構建“三生”“三產”“三位一體”的全新社區。
(二)清鎮“鄉愁貴州”田園綜合體
“鄉愁貴州”田園綜合體位于清鎮職教城西區站街鎮黃柿村,項目總規劃面積為4570畝,地處于“龍鳳、龍井、魚王”三條達到合圍區域,距離清鎮市區約5公里,距離貴陽市區約35km,有快速干道與兩市互通,交通便利。該園區目前基本實現農業、文化與旅游產業鏈的初步整合,通過對當地田園資源的挖掘、社會資本的加入與當地村民的參與,成功搭建“三變”運作模式——“資源變資金、資金變股東、農民變股東”。
二、貴州田園綜合體構建現狀調查研究
(一)資源運用能力不足
資源獲取方面,部分田園綜合體大興土木,未能在保留農村生態的前提下挖掘自然資源;開發觀賞型果農園、農事體驗園、酒店民宿等板塊時,過度依賴重建重造,無法實現園區規劃設計與當地資源的有機融合;難以獲取農村建設配套資金,缺乏政策性財政補貼。資源整合方面,大部分園區將建設重心落于“資源的獲取”,卻忽視“資源的整合”,利益主體間缺失信息鏈,變相導致各方構建成本增加;園區未創造“資源整合型產物”,各參與主體間無良性利益鏈接,一二三產業的融合難度大。這也是貴州田園綜合體在運營前期具有較強市場吸引力,卻在后期顯得市場動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資源利用方面,雖已獲取當地資源建立了綜合體雛形,卻未在此基礎上實現資源的創新利用,部分田園綜合體雖對當地建筑進行修繕,但建筑空間、結構與風格同質化嚴重,原始自然資源雖已進行挖掘與再造,但對綜合體內部的鄉村景觀意向表達模糊,新業態與新項目的創新力不足。
(二)園區類型模式單一
目前貴州田園綜合體的類型模式較為單一,多以休閑觀光體驗為主型,著重還原鄉土田園風貌,以農業生產體驗作為核心產品吸引游客到訪,其延伸產品包含共享農莊、農場摘采、種植試驗、萌寵喂養、休閑度假和親子樂園等。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產業進入門檻與園區建設成本,提升了貴州田園綜合體的立項數量。然而,相似園區的快速擴張導致產業業態呈現同質化發展趨勢,行業內部競爭加劇,在客戶群數量未實現突破的情況下,形成園區之間的惡性競爭。
在選擇該類型模式的構建者中,只有少部分成功識別到市場機遇,明確了市場定位,并針對其目標客戶群的需求進行產品開發與設計,成功獲取競爭優勢;而大部分在規劃與設計之初便遵循“市場追隨者”的入市原則,嘗試模仿與復制成功案例,在未識別市場機會、未確定目標客戶群、未具備絕對競爭優勢的情況下便著手園區的構建,后期又因轉型與創新成本過高,只得努力維持現狀。
(三)顧客體驗價值低
顧客體驗價值由質量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服務管理和基礎設施管理等因素所創造,是評價田園綜合體運營情況的重要指標之一。貴州田園綜合體多為休閑觀光體驗型,目標客戶群以個人、家庭與團隊組織為主,因此顧客體驗價值更能直觀反映其運作現狀。
經調研,貴州田園綜合體的顧客體驗價值較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內部產品供給質量較低,產品的同質化削弱了顧客對田園綜合體的認知體驗程度,即使顧客參與了文化、養生和趣味農事等項目獲得短暫愉悅感,此愉悅感卻未能轉化為具有偏好的體驗價值;2.園區運營管理混亂,田園綜合體的運營涉及眾多參與主體,各參與主體雖在空間上進行融合,但不同的角色定位致使各主體在提供服務時,更偏向于自身的利益訴求,導致顧客進入田園綜合體后未能體驗到連貫且周到的服務;3.基礎配套設施建設薄弱,部分田園綜合體在修建過程中進行工程分包,導致同一園區內不同區域的工程質量參差不齊,破壞園區整體性。“軟設施”如農村物流、園區田園文化、培訓服務等未受到重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顧客體驗價值。
(四)行業內競爭激烈
貴州田園綜合體行業內競爭的兩大源頭:一是絕對競爭者,園區規劃定位相同,產品與服務相似,園區內消費水平相近,兩者間空間距離較短,其中包括周邊省份田園綜合體,如重慶忠縣“三峽橘鄉”田園綜合體、四川都江堰國際農業綜合開發田園綜合體等;二是相對競爭者,以不同業態呈現田園意向,產品與服務相似,目標客戶群相同,其中包括省內外特色小鎮、生態旅游景區、山地戶外運動旅游基地等,具體如下:
一是絕對競爭。省內呈現惡性競爭趨勢,大部分在建田園綜合體前,未以貴州重點扶持農業發展對象作為核心產業,而選擇花卉種植、苗圃培育、家畜飼養等,園區缺乏特色產業支撐;建設重點過度聚焦于休閑聚集區,忽視農業產業區的核心地位,休閑體驗類產品與服務同質化嚴重,園區間為獲取市場份額而發起價格戰。省外跨區域競爭激烈,周邊省份的田園綜合體均擁有以特色農業產業為基礎的核心競爭力,充分發揮當地傳統農業優勢,具備完善的產業鏈,在不斷擴大園區規模的同時實現多元化利益主體的融合發展。以重慶市忠縣“三峽橘鄉”田園綜合體為例,通過核心企業帶動,以傳統優勢柑橘產業作為支撐,建成全國最大柑橘標準化生產果園5017畝、柑橘種植區1.68萬余畝、荷花種植區5000畝,修建無病毒柑橘育苗培育中心,提供柑橘技術培訓服務。園區現擁有7個農業公司、8個柑橘合作社、1個種植大戶,并建成亞洲第一家NFC橙汁加工廠。
二是相對競爭。貴州田園綜合體相對競爭者眾多,在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的背景下,特色小鎮、生態旅游景區、山地戶外運動旅游基地百花齊放,如茅臺白酒小鎮、梵凈山國家旅游區等。以上產業業態雖與田園綜合體稍顯不同,卻具備較強競爭力,在園區內生動力尚未成型時,其競爭優勢更為凸顯。對游客而言,在幾者皆可滿足游玩需求的前提下,更偏向于基礎設施與服務更為完善的相對競爭者;對企業和中間商而言,若獲取的利潤點差距較小,則更傾向于當下綜合實力較強的相對競爭者。
(五)利益主體共生環境惡劣
共生環境由各類因素疊加而形成,其對共生單元乃至共生關系會“產生正向激勵、中性作用以及逆向約束等不同導向”。而貴州田園綜合體共生環境較為惡劣,其主要表現:
一是客戶忠誠度低。目前貴州省田園綜合體的游客,大部分來自貴州當地與周邊省份如重慶、四川、云南、湖南、廣州等地。與貴州省內其他旅游資源相似,貴州田園綜合體對于游客的吸引力,呈現隨著距離空間的增大游客增量逐漸減少的特征,所覆蓋的空間半徑甚至比其他旅游資源更短。因周邊區域田園綜合體同質化程度嚴重,游客對同類產品與服務已產生疲倦感,客戶忠誠度較低,追求差異化“田園空間”,對新建的田園綜合體渴望程度較強,消費預期值較高。
二是融資環境差,貴州田園綜合體融資環境較為惡劣,融資模式單一且融資途徑狹窄。因缺乏相關政策的有力扶持,園區選址雖較為合理,但園區規劃混亂,缺少特色農業產業加持,導致投資方信心不足。部分田園綜合體在建設前期順利獲取投資,卻因園區建設推進過慢,后期推動力量不足而引發撤資行為,導致園區建設資金鏈斷裂,園區建設止步。
三是供應商議價能力較弱,貴州田園綜合體內部存在多種供應商。園區內農民合作社作為農產品生產者,通常使用包產包銷的合作模式,生產者多而中間商數量少,下游供應鏈窄小,議價能力較弱。旅游公司作為貴州田園綜合體服務供應商,數量較多且規模較小,在入駐園區前需繳納大筆保證金,面對較高的進入門檻,在未實現數據紅利前,旅游服務商采用“價格戰”策略維持市場占有份額,缺乏經營動力,無心顧及園區整體可持續發展,變相導致產品與服務質量低下。
四是中間商議價能力過強。一方面,農產品中間商議價能力過強,產銷不協調的現狀導致中間商過度壓價,壓縮農民合作社的合理利潤。部分中間商快速盈利的經營理念致使園區農產品在終端市場售價過高,缺乏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園區內商家的議價能力較強,多數著眼于短期利益,忽視園區整體的可持續發展,無法提供性價比較高的產品與服務,游客在進入園區后產生被動式消費行為,變相導致游客滿意度降低。
三、結語
縱觀現已運營的田園綜合體,一部分因地制宜與外部環境實現協同發展,將當地資源轉化為自持資源,形成獨特且難以被替代的競爭優勢,通過內部管理與治理手段,不斷提高運營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而另一部分田園綜合體缺乏建設理念,單純將園區作為旅游觀光項目落地的背景陪襯,無法實現當地資源的有效轉化,類型模式定位模糊,功能區域設置混亂,利益主體共生環境惡劣,利益主體共生關系失衡,后期處于鎖定狀態甚至走向衰亡。園區構建者應更多從建設理念、當地資源、類型模式、園區功能區域與多元化利益主體共生關系等板塊,對貴州田園綜合體構建路徑進行深入探析。(作者:程巳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