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產業增速放緩,政策推動下仍有巨大發展空間
一、 發展現狀
火電發電仍是主要方式。2019年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電廠水電發電量513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1.8%,核電發電量160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3.1%,全口徑并網風電、并網太陽能發電量分別為2145、1063億千瓦時,同比分別增長11.5%、29.1%。受用電需求增長放緩、水電等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快速增長等因素影響,全國規模以上火電廠發電量2.45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0.2%。
圖表 1:2019年上半年我國全口徑發電量占比
受政策利好影響,光伏發電高速增長。太陽能發電分為光伏發電(PV)和光熱發電(CSP)。光伏發電有集中式的地面電站,也有與建筑物相結合的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2019年4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完善光伏發電上網電價機制有關問題的通知》(發改價格〔2019〕761號),將集中式光伏電站標桿上網電價改為指導價,新增集中式光伏電站上網電價原則上通過市場競爭方式確定,不得超過所在資源區指導價。能源主管部門統一實行市場競爭方式配置的工商業分布式項目,市場競爭形成的價格不得超過所在資源區指導價,且補貼標準不得超過每千瓦時0.10元。
圖表 2:2016-2019年上半年我國全口徑發電量增速
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集中分布在北方地區。2019年上半年,全國十大太陽能發電裝機省份分別是青海1070萬千瓦、新疆1061萬千瓦、內蒙古962萬千瓦、河北903萬千瓦、甘肅824萬千瓦、寧夏810萬千瓦、江蘇802萬千瓦、山西790萬千瓦、安徽780萬千瓦、陜西733萬千瓦。
圖表 3:2019年上半年全國十大風電裝機省份及裝機容量 單位:萬千瓦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場,繼續保持了增長態勢。從中國光伏全產業鏈產品全球市占率來看,2018年,多晶硅占比57.8%,電池和組件均超過70%,而硅錠硅片更是高達90%左右。2019年上半年多晶硅產量15.5萬噸,同比增長8.4%;硅片產量63GW,同比增長26%;電池片產量51GW,同比增長30.8%;組件產量47GW,同比增長11.9%。
圖表 4:光伏產業產業鏈
生產成本呈下降趨勢。2018年,我國萬噸級多晶硅生產線設備的投資成本已經下降至每千噸1.15億元,PERC電池產線的投資成本已經降至每兆瓦42萬元,組件生產線投資成本平均每兆瓦6.8萬元。
二、 發展趨勢
1、政策推動光伏產業新布局
《中國可再生能源展望 2018》的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化石能源消費總量將達到頂峰,2035年之前將穩步下降,煤炭在發電和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比例會持續縮減。下個十年中國將迎來光伏與風電大規模建設高峰。到2050年,風能和太陽能將成為我國能源系統的絕對主力。
2019年5月30日,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2019年風電、光伏發電項目建設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優先推進無補貼的平價上網項目建設,再開展需要國家補貼項目的競爭配置工作,這對風電光伏行業來說將是一個重大機遇。
2、非硅成本降低是系統成本下降的關鍵所在
無論從硅料的價格區間還是硅片生產成本來看,此前快速下降后,未來下降空間有限。并且,由于硅材料及硅片在向下游傳導時成本占比逐漸遞減,因此當反應到電站成本時,其敏感度不明顯。因此,未來光伏主要依靠非硅成本下降帶來。
三、 投資機遇
1、雙面N型PERT電池和異質結(HJT)電池
2018年,規模化生產的多晶黑硅電池的平均轉換效率達到19.2%,使用PERC電池技術的單晶和多晶黑硅電池效率提升至21.8%和20.3%,較2017年分別提升0.5個百分點和0.3個百分點,N型PERT單晶電池平均轉換效率已經達到21.5%。雙面N型PERT電池和異質結(HJT)電池已進入量產,并且會成為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2、致密料
致密料國內產能仍有缺口,部分依賴進口。單晶硅采用的致密料技術壁壘相對較高,致密料價格仍在70元/kg以上。2019年需致密料17.34萬噸,國內能大量供應致密料的供應商主要有四家,永祥硅業(通威子公司)、大全新能源、新特能源(特變電工)及協鑫,四家產能15萬噸左右,但是產品不合格率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