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來, 我國城鎮化建設在快速發展, 往往忽略了農村建設, 而如今國家實行精準扶貧、農村經濟振興, 美麗鄉村建設等政策下, 農村受到了廣泛關注。與城市相比較而言, 農村的交通、教育、經濟、基礎設施等都相對落后, 但卻擁有著其它優勢, 如怡人的風景、清新的空氣、寬廣的土地, 這都是城市所沒有的。想要建設美麗鄉村, 就必須合理地分析鄉村的景觀特點, 進行有效的設計與建設, 只有這樣, 才能夠促進鄉村健康發展。
1 鄉村的現狀及現實問題
1.1 生產方面
近年來, 我國中央部門已經基本確立了農村的改革重心和方向, 從下發的文件來看, 主要有以下內容:有效促進農村金融制度的創新;加強對農業的扶持力度;建立完善的農業發展機制等。中央之所以頒布這些文件, 就是為了能夠推動農村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但是在調查中發現, 即便中央頒布了這些文件, 但在落實時依然面臨許多難題, 導致很多鄉村勞動力外流, 成為了空心村、老人村, 這些難題阻礙了農村的正常發展。
1.2 生態方面
現在我國農村的生態環境受到了嚴重破壞。比如, 農民在種地時, 就會大量使用農藥、化肥等化學用品, 其中環境污染物嚴重超標, 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不僅如此, 部分生產企業開始逐漸從城市邊緣向農村轉移, 有的企業每天都會排放大量的污染物, 損害了農村的環境質量。農村的生活垃圾隨意丟棄, 導致鄉村被垃圾場環繞, 還有很多村落因為沒有排水系統, 污水隨處排放, 蚊蟲滋生, 這些都直接加劇了鄉村環境的惡化, 更嚴重者, 地下水遭到嚴重破壞, 造成了不可逆的變化。
1.3 生活方面
在建設美麗鄉村過程中, 很多自然村基礎設施薄弱, 沒有良好的道路系統, 鄉村道路更多的是原始的土路、泥巴路, 為村民出行造成不便。除此之外, 農村的房屋大多是在宅基地內自己蓋房, 沒有統一的規劃和指導, 一味地追求城市的花園洋房, 鄉村淳樸的建筑風格逐漸喪失。與此同時, 在電力照明、垃圾收集、污水處理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目前, 我國建設美麗鄉村體系還不太完善, 凸顯出許多問題。
1.4 總體層面
從宏觀角度來看, 建設美麗鄉村主要包括生態、生活和生產3個方面。如果將這些內容有效融合, 針對不同的村鎮,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就會帶來良好的綜合效益。不過在實際工作中, 環境的清掃、基礎設備、鄉村房屋仍然是建設的主要內容, 大家普遍忽視生態環境、農民收入以及提高生產力。
2 美麗鄉村景觀規劃設計要點
2.1 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
與車水馬龍的大城市比較而言, 鄉村生產生活一般依賴于自然資源。在農村之中很多的村民都仍舊使用木柴燒火、做飯, 利用天然的小溪或者池塘的水灌溉土地, 使用化糞漚肥的方式對土地施肥, 面對這種情況, 在對鄉村景觀進行設計和規劃時, 應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在此原則之下, 制定合理完善的策略, 保護鄉村的農田、森林、水系等豐富的自然資源, 嚴禁出現亂砍濫伐、污染水系等問題, 努力做好鄉村資源保護工作, 促進鄉村健康可持續發展。
2.2 尊重當地的文化特色
在建設美麗鄉村過程中, 要尊重和保護當地的文化特色。每個地方的地域文化是一個地方長久發展形成的特獨特征, 鄉村地域文化包含了豐富多彩的民俗和民風, 其中有的風俗作為當地文化源遠流長, 有著深刻的內涵和深遠的意義, 是當地村民無比珍視的精神食糧。因此, 尊重當地的原始風貌, 在此基礎上進行合理的設計和優化, 切忌破壞當地延續下來的鄉風民俗, 保護當地的特色文化。杜絕千篇一律的規劃和設計風格, 是對當代設計師的要求, 也是人文生態的需求。
2.3 保護自然生態環境
在建設美麗鄉村時, 保護好自然生態環境是不可或缺的內容。農村的生產生活和大自然息息相關, 除了堅持可持續性, 保護可利用的自然資源外, 還應該注重自然風光的保護, 讓鄉村成為城市的氧吧, 減少城市熱島效應, 限制一味地開發和擴建, 對開發過度的地方應實施退耕還林, 保護自然林場、山地、濕地等。因此, 在建設美麗鄉村前期, 應有詳細的調查和計劃, 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 以不破壞自然環境為前提, 設計與改造鄉村人居環境。這一點也與可持續發展原則相吻合, 不著眼于眼前利益, 讓鄉村在未來能夠健康發展, 造福子孫后代。
3 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主要流程
3.1 鄉村的現狀分析
在規劃和設計鄉村景觀以前, 應做好具體的分析工作, 分析內容包括鄉村的環境、美學、生態學等。結合當地景觀的實際情況, 展開合理的分析以后, 得出科學的結果, 然后再進行具體的分析, 以此促進農村景觀和經濟綜合效益的提升。只有全面了解鄉村景觀, 掌握當地農村的實際發展情況, 才能夠設計出更加合理有效的景觀規劃方案, 盡量減少景觀設計施工過程中的損耗, 更行之有效地完成鄉村的改造或建設工作。
3.2 鄉村的規劃布局
景觀規劃是規劃設計中的定位環節, 結合農村景觀開展有效的分析活動, 并對分析的結果展開深入研究, 挑選出與當地實際發展情況最為符合的規劃模式。在規劃鄉村景觀時, 必須要按照景觀的實際水平和功能進行合理的分類。根據不同功能的區域, 制定不同的操作目標、建設方針和解決策略等。在規劃鄉村景觀過程中, 還應充分考慮當地農村的自然環境, 大量走訪調查, 研究當地的植物、水體、地貌等自然因素, 確保景觀的功能和當地的經濟結構能夠有機統一。
3.3 鄉村的景觀設計
鄉村景觀設計工作是美麗農村景觀規劃設計中的主要內容, 所以, 在分析景觀規劃和實踐時, 應準確把握農村景觀的主要操作目標。在掌握了大概的方向以后, 再設計鄉村景觀, 結合鄉村的實際地理位置和發展情況, 遵循因勢造景、因地制宜的主要原則, 有效實現農村景觀的改造與開發設計。對街道的設施、建筑形象、鋪地照明以及植物的種植等都要進行系統的思考, 從而實現鄉村景觀視覺效果和文化內涵的有機統一。
4 鄉村景觀的類型
我國的鄉村景觀主要有2種類型:生態型景觀、生產型景觀。
4.1 生態型景觀
主要包括當地的森林、水系、植被和自然保護區。在面對這些資源時, 應在保護的基礎上, 再進行合理的規劃。水系一般指的是當地的河流和濕地, 在景觀規劃設計時, 保護原有水系, 清潔修整水系駁岸, 設計出形象生動、層次豐富的水系景觀。植被則主要指的是山林綠地, 在保留保護原有景觀的基礎上, 有機融合當地人文特點, 設計出舒適的居住環境, 提高人們生活質量。想要保持當地區域生態環境的平衡和穩定, 必須要加強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力度, 同時, 還要做好預防策略并制定法規, 避免出現人為的破壞行為。
4.2 生產性景觀
主要指的是農業生產, 包括農村養殖生產景觀和農作物生產景觀。在農村生產性景觀中, 生產者是關鍵的主導力量, 生產場所是決定因素, 所以, 生產者應學習現代生產技術, 生產場所應統一規劃布局, 形成既具有生產能力, 又具有觀賞價值的農業景觀。例如, 當下發展的觀光農業園、觀光苗圃、花圃, 同時兼具采摘、垂釣、農家樂、休閑養生于一體的農業綜合體。
5 美麗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策略
5.1 將鄉村的現實和歷史進行有機結合
我國很多農村擁有悠久的發展歷史, 很多空間場所都飽含著濃厚的歷史意義, 被后人牢記, 比如, 有的農村具有革命遺址、幾千年的建筑、習俗傳說等。這些歷史場所都直接為鄉村景觀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有效增強了農村景觀的文化底蘊和藝術性。鄉村的生活方式、文化風俗、歷史建筑等予以尊重和保留, 同時, 在設計上要幫助鄉村融入當地的歷史文化、社會價值和區域背景, 引起當地農民的情感共鳴, 讓人們能夠回想過去, 升華鄉村的精神面貌和文化水平, 推動鄉村健康可持續發展。
5.2 創設適宜當地居民生活的空間
如今很多鄉村的居住環境只滿足了村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作為設計者, 不應只是幫助鄉村修路, 還應改善鄉村人居環境質量, 為他們創造舒適的公共生活空間, 讓他們擁有健身娛樂設施、休息休閑設施、聚會集散場所, 改變原有“自掃門前雪”的狀況。建設完成的公共空間, 村委會可統一管理, 定期為村民組織活動, 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5.3 優化鄉村的傳統景觀
建設美麗鄉村, 并不只是單純地意味著創新和改革鄉村, 而是要在合理的范圍之內, 盡量保護好當地農村原本的建筑風貌。在此基礎之上, 再進行創新和優化, 為鄉村提供新鮮的生命力和活力。在規劃鄉村景觀過程之中, 應保持樸素、淳樸的鄉風文化, 保留原有的鄉村格局, 優化交通組織, 整合場地資源, 使農村更加鄉土化, 更具人情味, 區別于城市建設風貌, 給當地居民創設出一個舒適溫馨的生活環境。
6 結語
就目前我國發展現狀而言, 建設美麗鄉村, 做好景觀規劃和設計工作, 能夠有效推動我國城鄉發展, 既促進近郊鄉村的城鄉一體化, 又使自然村落區別于城市, 提升農民生產水平和生活質量。設計與建設美麗鄉村景觀時, 尊重當地原本的建筑風貌和風俗民情, 在此前提下, 進行有效的創新和改革, 用最新的設計手法, 保留并改造最淳樸的鄉村元素, 使優秀的民俗文化融入景觀, 使景觀更加貼近群眾, 為農村居民提供更加舒適健康的生活環境, 促進鄉村文化和生態的和諧發展, 從而推動農村的健康發展。(作者:陳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