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產業其實是一個不同時期的生命話題,但是生命缺乏的是一個綜合性服務體系,但在我國養成產業化進程仍任重而道遠,表現在“未富先老”,人口老齡化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相比之下,歐美一些發達國家在進入老齡社會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一般在5000—10000美元,我國尚不足3000美元,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國家。
我國老年人口現狀

老年人口基數大: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02億,是世界老年人口總量的1/5、亞洲人口總量的1/2。
老年人口增長速度快:到2045年左右,中國60歲以上人口將占到總人口的30%。該過程發達國家用了100年。
高齡化趨勢明顯:8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1300萬,約占全國老年總人口的9.7%,而且每年增加4.7%。人口老齡化已成為我國面臨的最重要的民生問題。
我國養老產業

我國的養老產業還沒有形成成熟可借鑒的商業模式,市面上的養老機構,無論是地產公司、各類金融機構還是第三方服務機構,都還處于探索階段。在政府政策推進上力度也很不夠,比如醫保制度不健全,跨區域選擇養老機構無法達成醫保共享等。
國際養老產業

經典案例——英國老年社區
英國的老年社區建筑規模大,有各種各樣的俱樂部,開設的課程和組織的活動超過80種以上。具有完善的配套設施與功能區劃分,是集合了居住、商業服務、度假療養為一體的大型綜合社區。
經典案例——丹麥老年住宅
丹麥老年住宅有田園風光般的美麗和寧靜,眾多的莊園點綴在廣闊綠野上,開闊的鄉間公路、如圖畫一般的古老的鄉村教堂、獨具丹麥風味的小餐館,構成和諧的生活畫卷。
經典案例——德國養老社區
德國老年產業分為兩種體系,即社會住宅體系和養老院體系。
社會住宅體系里的老年住宅,內部多為無障礙設計,政府對老人住房采取補貼措施。在生活援助方面,老年住宅房產主與民間福利團體簽訂提供服務的合同。該合同可成為房產主獲得建設資金貸款的融資條件。
養老院體系里的老年住宅是一種接近住宅形式的養老院。在規劃上,設計者把社會體系的老年住宅和養老院毗鄰建設,以便在設置服務網點和急救站時,兩者能共用。
國外養老模式

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的必然。早在1965年,法國成為第一個老年型國家,之后是瑞典。20世紀后,歐美一些發達國家相繼步入此行列。
西方國家,由于有經濟實力的支撐和西方居家形態諸多方面的因素,這些國家養老對策的共同之處是依賴“社會養老”功能。比如美國,僅老年人的居住設施就分為五類:獨立式住宅、老年公寓、養老院、護理院、老年養生社區,每一類輔以相應的服務管理體制。
亞洲國家,日本、新加坡等也逐步進入了老年型國家之列。因為有較雄厚的經濟實力,這些國家一方面汲取了西方社會福利養老的特點;另一方面,基于傳統觀念,致力于開發家庭養老的功能,如提倡和鼓勵“多代同居”(例如“兩代居”集合住宅和“多代同堂組屋”等)。
強化社區服務成為共識
社區照顧與傳統的家庭養老和集中院舍養老相比,具有很大的優越性,它融合了傳統的家庭養老和集中院舍養老之長,更符合人道的原則,更注重對老年人心理和情感上的關懷,使老年人過上了正?;纳?,提高了老年人生活的質量。同時,從經濟角度講,社區養老服務投資更加合理,在商業模式上更便于實現。
第一,生活照料(飲食起居的照顧、打掃衛生、代為購物等)。生活照料又分為:居家服務、家庭照顧、老年人公寓、托老所等4種形式。
第二,物質支援(提供食物、安裝設施、減免稅收等)。如,地方或志愿者組織用專車供應熱飯,負責為他們安裝樓梯、浴室、廁所等處的扶手,設置無臺階通道和電器、暖氣設備等設施,改建廚房和房門等。
第三,心理支持(治病、護理、傳授養生之道等)。如,保健醫生上門為老年人看病,免處方費;保健訪問者上門為老年人傳授養生之道,如保暖、防止癱瘓、營養及幫助老年人預防疾病等。另外,還規定了為老年人提供視力、聽力、牙齒、精神等方面的特殊服務。
第四,整體關懷(改善生活環境、發動周圍資源予以支持等)。如,由英國出資興辦具有綜合服務功能的社區活動中心,為老年人提供一個娛樂、社交的場所。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則由中心定期派專車接送。同時,為幫助老年人擺脫孤獨,促進心智健康,適當增加老年人的收入,社區為老年人提供力所能及的鐘點場所——老年人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