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村建設是改善人居環境、加速城鄉一體化進程、促進經濟全面發展、提升農村整體形象的重要舉措。根據美麗鄉村建設的部署和要求, 結合每個村的實際, 因地制宜, 制定方案。中機院結合參與的項目, 在本文中淺談了美麗鄉村建設中五大注意事項, 僅供參考借鑒。
滬府辦2014年17號《關于本市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工作的意見》, 給美麗鄉村建設指明方向, 至2020年建設100個左右的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 引領全市美麗鄉村建設工作。全面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美麗鄉村建設的工作部署, 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踐行群眾路線、加快經濟發展的有力抓手, 按照“實現干凈整潔、完善基礎設施、保持田園風光、綠化村落庭院、突出特色文化”的要求, 提升環境質量。
一般鄉村原先的基礎設施較為薄弱, 村莊面積比較大, 雨污管網、亮化照明、公共服務設置及宅前屋后“臟、亂、差”都需要解決, 但每年每個鄉村的投入建設資金有限, 因此我們就需要在前期方案規劃設計中就要有這個意識, 在完善最基本的基礎設施前提下, 突出重點, 抓好美麗鄉村精品線路和精品區塊建設, 設置游覽路線, 集中式的健身活動場地及集中綠地示范點, 把錢用在刀刃上。注重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示范點, 通過點上的重點突破, 傳點成先, 連線成片, 推動美麗鄉村建設的整體提升, 逐步形成電商特色、線上見風景、面上成規模、整體提升美麗鄉村建設格局。分批推進完成村莊、道路、水系、綠化的建設提升, 形成片區布局合理, 鄉村生態宜居、產業融合發展、公共服務健全的基本格局, 為鄉村振興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美麗鄉村建設的落腳點在鄉村, 重點在農民。目的是提高鄉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將村莊打造成更生態、更方便、更宜居的美麗鄉村。因此我們在設計中遵循“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生態環保、集約高效和可持續發展、長效管理機制”的原則。
1 因地制宜的原則
根據基地的地理環境, 自然風貌, 鄉情民俗進行設計, 對村莊特色的傳統文化進行保護和傳承。結合村莊實際情況, 精心設計載體, 注重挖掘自身資源優勢和再造特色亮點, 實行分類指導、分步建設彰顯村莊特色, 打造村莊特色品牌。
對于農民的宅前屋后整治, 需要遵循現場的實際情況及農民的利益出發。首先在項目的建設費用中, 需要充分預留出整治及垃圾的清運的費用。在農村宅前屋后不可避免的有自留菜地, 設計中不可“一刀切”的去除自留菜地, 改為綠化種植。需根據實際情況開辟出自留菜地, 同時為了避免現場雜亂, 需在菜地一周設置矮墻圍欄, 矮墻圍欄外側與道路之間預留800mm寬綠化帶, 菜地內部道路用碎石散置鋪設, 磚塊豎向斜插入收邊。這樣保留了菜地, 又美化了環境。并對示范點中的居民住宅, 在征得同意的情況下, 開展墻面風貌設計, 外墻面繪制鄉野水墨畫, 進一步提升村落外觀整體形象, 體現民俗風貌。
2 因時制宜的原則
美麗鄉村工程的主旨是改善人居環境, 建設宜居家園, 它所服務的主體是村民, 它要符合村民的使用。在這基礎上結合地方特色、中國元素打造環境景觀的提升。
現在農村的村民在經濟上有了很大的提升, 因此對業余生活有了改善, 需要設置健身跑道, 健身區, 兒童活動區, 老年人活動室等滿足村民需求。老年人活動室可以通過原有保留的農村集體所有的倉庫改建來實現。老年人活動室以功能性為主, 需結合室外健身區及兒童活動區一起集中設置, 老年人活動室內需有閱讀室, 棋牌室, 乒乓球室, 衛生間等功能要求, 建筑風格結合地方特色, 選用青瓦白墻等中國元素為主。
3 生態環保的原則
堅持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環境建設并舉。重點治理農村垃圾和污水, 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通過美麗鄉村建設, 使衛生設施得到完善, 衛生管理水平不斷提升, 堅持干凈整潔, 形成長效保潔及垃圾處理機制, 徹底解決“臟、亂、差”問題。
建設分類垃圾箱房, 并注明垃圾分類原則, 注明需簡單明了。垃圾廂房邊上需設置污水排放管網, 并設置給水系統, 便于清潔。由村委提供, 每家村民都配置干濕垃圾桶, 從源頭開始管理, 形成完善的體系, 同時形成督促小組, 巡視垃圾分類及宅前屋后清潔管理。
景觀環境整治提升中, 設計以可建設性強, 易維護性高為設計主旨選用材料及表現方式, 以更便捷的施工為首要目的打造方案。同時除了必要的健身活動場等集中式場地, 設計需避免設置大廣場。鋪裝材料運用上避免選用花崗巖, 盡量使用透水磚或透水混凝土路面等生態材料, 道路及場地上不會積水。在圍欄的選用上, 可以選用竹子等能體現鄉村民俗風貌。但如果竹子圍欄直接固定在土壤中, 容易被破壞, 耐久性不夠。因此在下部設置矮墻, 竹子圍欄設置在矮墻上, 就可以極大的避免被破壞, 耐久性極大的提高, 如圖4所示。在項目預算緊張的情況下, 也可以選用杉木樁來做圍欄, 既滿足實用的功能需求, 又符合美麗鄉村的整體風貌。
兒童活動區在滿足兒童活動需求的同時, 也可以通用廢舊物利用, 如廢舊輪胎設計改造等方法來營造。既美觀實用, 又能起到科普教育的作用, 給小朋友從小樹立生態環保的理念。
4 集約高效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集合共有資源提高使用效率, 節省不必要的重復的資源浪費, 建設長遠的長久的綠色宜居環境和公共服務設置。以村民生活需求為首要功能訴求, 同時強調經濟環保, 打造干凈整潔, 獨居特色的村鎮新環境。
為滿足農村“紅白”事的需求, 由農村集體所有的倉庫改建設置村內專用的廚房宴會廳, 廚房宴會廳內部裝修以干凈整潔為主, 地面鋪設防滑地磚, 設置污水處理。達到村民需求的同時, 又能經濟環保, 便于村內管理。
由于現在的農村經濟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 每家每戶都有自建的衛生間, 因此需減少公廁的配置, 減少資源上的浪費和后續管理上的投入, 同時也有利于村委對于農宅群租的控制和管理。
由于耕地面積不得占用, 必須合理使用村內建設用地, 設置集中式生態停車場, 滿足村民的停車要求, 停車位中間需種植常綠喬木 (避免種植落葉喬木, 不利于后期打掃管理) 。夏天常綠喬木可以為停車位遮陰, 車輛避免直曬。
在村莊綠化設計中, 需要遵循以下原則, 以達到可持續發展目的:
(1) 以本地鄉土樹種為準, 耐存活, 養護維護簡單。喬木選用香樟, 合歡, 黃山欒樹, 垂柳等。小喬木選用桂花, 山茶, 白玉蘭, 紫葉李, 木槿, 石榴, 垂絲海棠等。地被選用豐花月季, 南天竹, 二月蘭, 麥冬, 花葉蔓長春, 絡石, 茶梅, 大花萱草, 黃金菊, 玉簪, 八仙花等。由于綠化后續都需要村委自己管理養護, 需考慮實際養護成本, 盡量避免大面積草坪的設計及一年生的花卉種植, 綠化以鄉土、自然為主, 符合農村風貌且無需太多修剪養護。
(2) 村民民宅正南面不得種植大喬木, 會影響民宅通風采光。
(3) 靠近村民民宅的, 選擇種植桂花, 山茶等芳香觀賞類常綠小喬木為主, 避免種植白色花朵觀賞小喬木。
(4) 大喬木種植位置以車行道兩側及停車場種植為主。
5 長效管理原則
整合農旅產業, 提升經濟發展, 利用現有農莊, 耕地, 魚蝦塘和水系環境的資源優勢, 提升村莊的產業結構。
加大宣傳力度, 鼓勵村民積極自我清潔維護房前屋后, 清理庭院垃圾、雜草, 共同維護好村容村貌。同時村委可以展開評比活動, 對于宅前屋后及垃圾分類做的比較好的農戶, 給予一定的獎勵, 形成完善的激勵制度, 形成督促小組, 巡視垃圾分類及宅前屋后清潔管理。堅持以民為本, 有效改善村民生產生活環境;堅持示范帶動, 用先進典型帶動整體工作開展;堅持長效管理, 推動村級環境衛生規范化、制度化、常態化;堅持全民參與, 形成政府主抓、村干部包組、群眾參與、上下聯動的良好氛圍。
6 結束語
在實施過程中, 由村民理財小組對資金進行全程監督, 充分保證農民群眾的決策權、知情權、監督權、管理權。各區市組織鎮村干部到先進區市參觀學習, 營造“人人參與、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 形成爭先恐后申報“五化”建設的熱潮。堅持示范帶動, 選擇班子強、群眾支持率高的村莊作為示范村, 做法群眾看, 帶動面上工作開展。加強輿論引導, 讓干部講做法, 讓群眾談感受, 營造“群眾催著干部干、村村行動比著干”的生動局面。(作者:張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