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然而目前兩地經濟發展協同水平還不高。產業結構是影響經濟一體化的重要因素,本文運用產業結構相似系數和區位商兩種方法,通過對成都和重慶兩地的三次產業和工業細分行業進行分析,證明了成渝地區產業結相似度較高,存在同質化問題。本文從公共管理區域治理的視角主要針對成渝地區工業部門的產業布局、產業結構調整、區域產業的市場化選擇三個方面,給出了改善對策和建議,希望破除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的流動壁壘,為成渝地區打造中國經濟第四增長極提供有價
值的政策建議。
產業結構同質化的表現與問題
根據表 1 可以看出成渝地區近 10 年來的三次產業結構系數多次達到 0.99,逼近 1,平均值在 0.98 以上,其中最小結構系數達到 0.9655,說明成渝兩地之間三次產業結構十分相似。
表 1 2010 年至 2019 年成渝地區三次產業結構相似系數
根據表 2 數據分析,成都市專業化程度較高的行業部門有 15 個,以家具制造業和汽車制造業為代表的 9 個部門具有比較優勢,其中家具制造業區位商高達 3.95,具有絕對優勢。
重慶市專業化程度較高的行業部門有 11 個,以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和汽車制造業為代表的 6 個部門具有比較優勢,其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的區位商為3.22,這說明與成都市相比重慶市在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行業具有絕對優勢。
綜上,成都市與重慶市有 6 個相同的主導產業,有 5 個自給性產業區位商十分接近。無論從三次產業還是從工業行業細分看,成渝地區的產業結構都具有明顯同質化問題。
成渝地區產業結構同質化影響因素分析
(一)稟賦因素:地區資源稟賦相似引起的產業結構同質化
成都市和重慶市蘊藏豐富的煤、天然氣、多種礦產資源;同時,成渝地區作為我國的傳統老工業區,擁有穩定的產業基礎和工業體系,兩地又在人文歷史背景、社會文化、經濟發展結構等因素上相似度很高,因此建立在相似資源稟賦上的產業結構就難免會有相同。
(二)市場因素:區域要素流動趨同引發產業結構同質化
目前成都市和重慶市作為多個國家級戰略的主要建設城市,仍然存在地方保護主義,引發要素市場割裂,導致產業結構同質化。成都市和重慶市區位條件相似,在目標市場的選擇上也具有一致性,為了增強自身對市場流動資源的吸引力,兩地區在產業的選擇和布局上存在相互參照的可能性,從而容易引發產業結構同質化。
(三)制度因素:非市場化因素引發產業結構同質化
政府主導行為是非市場化的重要表現。在地方自發型區域空間中,地方政府的角色是基于自利訴求的理性人[5],為了提升地區的經濟實力,往往會出現地方保護主義和行業壁壘,不利于區域整體實力的提升。政府的政策引導也是影響成渝兩地產業結構同質化的主要原因,在《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指導下,各行動方面上基本遵循區域利益最大化原則,區域利益協調放置于更大范圍的區域系統中,競爭仍大于競合,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間存在沖突。
破解成渝地區產業結構同質化問題的對策建議
(一)進行科學產業規劃與空間布局,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
1.優化區域產業布局防止“中部塌陷”。成渝地區應聯合起來實施產業分區規劃引導,防止中部塌陷。統籌規劃配套完善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優勢傳統產業園區等多層次、全方位的產業空間載體,促進產業集聚化、高端化發展。政府統籌成渝之間的地級市產業規劃與建設,通過產業轉移促進中部崛起,搭建起“成都東進重慶西擴”的中間橋梁。同時,連通城市的區際交通基礎設施促進了生產要素在區域間流動,會帶來經濟活動在城市間的再分布[8]。成渝地區間、部門間推動交通項目協同管理,加快推進交通一體化建設,為促進成渝地區產業合理布局、結構升級提供有力支撐。
2.構建成渝專項產業規劃協調機制。破除地域、部門產業分割,引導企業開放合作,構造產業良好市場結構[9]。首先,成渝共同構建重大項目統籌協商機制,對產業調整與發展進行嚴格管控,避免資源浪費;其次,改善招投資環境,統一政策,統一招商,對外實施資源轉換戰略。同一區域由于地緣接近而呈現同質性,是唇亡齒寒的關系,區域內部各方關系協調,則整體合力不容小覷。
(二)調整區域產業結構,發揮產業比較優勢
1.成都市應著力打造五大支柱產業。根據區位商數據和產業發展現狀分析,成都應著力打造家具制造、電子信息、汽車制造、生物醫藥、裝備制造五大支柱產業。由表 2 數據顯示,成都家具制造業具有規模效應,區位優勢十分明顯。成都家具產業是支撐成都制造業發展的重要能級[11]。有關部門應該立足區位優勢,加強對家具產業的中長期規劃和引領,大力發展現代智能家居產業,助推產業結構升級;對于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產業要加強科技研發投入,促進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與重慶區位商相比,成都的汽車和裝備制造產業還存在一定差距,成都目前應該加強兩大產業的集中、集群、集約化規劃布局,補齊產業鏈短板,擴大發展規模增強經濟效益,瞄準重點產業、推動創新升級、強化智能制造。
2.重慶市應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先進制造業是相對傳統制造業而言的,是能與現代服務業互動、能夠可持續發展的制造業[13]。重慶市的長處是傳統產業規模大、實力強,但新興產業發展相對薄弱,當前應該通過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改造傳統制造業,擴大區位產業基礎優勢;同時提升商業金融、文化信息等現代服務業水平;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更好地形成重慶特色產業模式。
3.共同做大電子信息和汽車產業。在電子信息方面,重慶重點發展液晶顯示、軟件等產業,成都則主要以集成電路、電子元器件為主。兩地在電子信息產業的生產上面各有側重,為區域內的互補發展打下了基礎;在汽車產業方面,成渝已構建產業鏈供需信息對接平臺,企業可通過平臺直接對接聯系,迅速實現供需配套。在目前成渝雙城經濟圈的戰略背景下,兩地政府更應該深化合作,共同爭取國家財政支持,攜手將共同的優勢產業做大做強。
(三)推進區域產業發展的市場化選擇
1.強化成渝地區信息經濟基礎,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成渝相關產業部門應充分發揮國家數字創新發展實驗區先行優勢,大力發展區域統一的云計算、物聯網技術,推動地區形成生態群落式的互補與融合;整合天府新區、兩江新區等國家級新區,共同搭建數字經濟發展平臺,培育和發展一批新產業新業態,有利于區域之間技術、人才等數字經濟生產要素的共享和雙向流動,實現信息產業的高水平、大規模發展。
2.充分發揮兩地政府在產業選擇中的引導作用。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前提下,發揮政府的調控引導功能,加強成渝府際間合作。第一,兩地政府應該樹立全局意識,打破地方保護主義和行政壁壘,構建智慧共享、合作共贏模式;在體制機制方面,通過共同制定區域規劃、稅收優惠等政策,為企業營造開放平等的投資環境;第二,推進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標準化,助推產業一體化發展;第三,在產業引進與選擇中要避免與現有產業基礎相同,產業一體化發展不等于一致化,相反應該錯位發展,形成“你有的我不做,你缺的我布局”的協同共贏理念。
結論
由于成渝地區具有多個相似主導產業,產業結構存在著明顯的同質化問題,為促進該地區經濟和社會的一體化與協調發展,提升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消除區域產業結構同質化帶來的問題和障礙,就必須破除該區域的產業結構同質化問題。因此,需要成渝兩地政府大力推進區域干線交通基礎設施等硬件網絡建設,同時做好區域產業戰略規劃,具體項目合作與政策措施共建等軟件網絡建設,共同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為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奠定基礎。(作者:張劍玉 周 雪 刁彥心 岳卓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