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過對國內領先地區生物經濟發展的分析發現,在頂層設計、促進全產業鏈發展和產業集聚、支持原始創新和成果轉化、營造良好的發展生態和環境等方面,已形成諸多值得推廣的經驗,可為國內不同地區的生物經濟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國內各地區發展生物經濟的有益經驗
(一)明方向:加強頂層設計,優化產業布局
成立工作專班,系統推進生物經濟發展。近年來,各地紛紛建立領導小組等專門機構,完善統籌協調機制。專門機構的成立表明了各地加快發展生物經濟的決心,強化了整體謀劃和部署落實,解決了由于生物經濟涉及領域較廣而產生的多頭管理等問題,為生物經濟發展提供了有效的組織保障。
出臺專項規劃和政策,明確發展方向和重點。在生物經濟發展方面,領先地區已形成了“指導意見 +發展規劃 + 若干舉措 / 實施方案 /行動計劃”的層層落實的政策體系,清晰地明確了生物經濟的發展目標、發展路徑和重點任務。比如,蘇州通過“出臺一個指導意見、制訂一個規劃、出臺多項扶持措施”統籌生物產業發展。
優化區域發展布局,形成發展合力。各地對生物經濟發展的區域格局進行不斷優化,一方面有利于形成生物經濟發展合力,防止重復建設、同質競爭;另一方面有利于發揮現有比較優勢和發展基礎,實現資源互濟、利益共享。比如,上海形成了“研發在張江,生產在金山”的聯動發展格局。
(二)聚重點:培育全產業鏈條,促進產業集聚
培育全產業鏈條。鑒于生物經濟發展的特殊性,以及 2020 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成為地方共識。比如,廣州構建了從技術研究、中試到產業化的完整產業鏈,生物產業鏈條齊備健全。此外,各地也圍繞產業鏈薄弱環節,積極“延鏈、補鏈、強鏈”。
依托專業園區構筑集群效應。產業集群的出現是產業成熟與產業鏈優化的標志,專業園區憑借其在產業聚集方面的獨特優勢,在匯聚技術、資本、人才資源和促進成果轉移轉化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逐步成為生物產業集群發展的重要載體。各地紛紛以重點園區為依托,發揮產業集聚帶動效應,形成區域產業協同聯動。比如,江蘇省持續引導創新資源向園區和基地集聚,聚力打造蘇錫常生物醫藥產業群、泰州中國醫藥城、寧鎮揚生物醫藥產業群、連徐醫藥產業基地的四大板塊“航母編隊”。
(三)強創新:加大自主研發,促進成果轉化
搭建創新平臺,促進自主研發。各地不斷加大生物經濟領域的科技創新,通過爭取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等創新載體布局和加快本地科研院所學科建設等方式,加強重大理論、原創技術、前沿交叉學科等領域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促進原始創新;通過支持企業以市場為導向的創新,加快突破生物經濟相關產業的關鍵共性技術;通過加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引進和培育研發外包與服務機構,促進創新資源開放協同。比如,廣州通過建設生物領域國家級工程中心(實驗室)、專業孵化器以及各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科技研發機構,構建了較為完整的生物經濟領域創新研發體系。
重視成果轉化,提升應用實效。在加大研發的基礎上,各地紛紛采取措施推動成果轉化,促進科研成果在本地的商業化應用和產業化生產。通過加快臨床研究型醫院、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和轉化醫學研究中心建設,推動臨床機構與生物醫藥研發機構、企業聯動合作;通過鼓勵生物醫藥企業與醫療機構合作,組織實施重大產業創新項目和應用示范工程,促進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廣和應用;通過鼓勵醫藥研究、生產、流通機構與醫療機構、院校合作建立醫藥創新中心,加快建設高性能醫療器械制造業創新中心,促進技術研發供給、轉移擴散和臨床轉化;發揮政府采購等經濟支持政策作用,為新技術新產品提供應用場景。比如,深圳充分發揮政府采購對創新的支持和促進作用,通過新增醫療服務價格項目優先立項的方式,支持具有較好臨床價值的先進醫療設備加快納入醫保范圍,推動采購人在法律法規和政策允許的范圍內優先采購自主創新的產品和服務。
融合數字經濟,推動技術融合發展。各地積極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重大機遇,加強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融合發展的前瞻性、戰略性和系統性布局,著力搶占科技競爭和產業競爭制高點。生物經濟加快與數字經濟等業態融合,形成一批新業態、新模式、新應用,“BT+IT”融合發展模式成為新亮點。比如,南京等地積極推進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建設和健康醫療大數據開發應用;深圳已初步建立生物數據庫和醫療健康數據庫,在藥物研發、輔助診斷、健康管理、醫療影像、疾病預測等眾多場景實現初步應用。
(四)出實招:提升政府服務,構建良好生態
優化營商環境。各地通過采取加大市場開放力度、進一步簡化審批程序、提高審批效率、規范和下放審批權限等舉措,為生物經濟發展構建良好的產業生態和營商環境,不斷將國家改革部署落實落細。比如,蘇州打造優質的服務環境,為企業提供注冊落戶、新藥申報、技術孵化等全鏈條服務,推動企業加速成長;打造開放的市場環境,通過進一步完善市場準入機制,助力企業公平競爭;打造包容的創新環境,努力形成寬容失敗的績效評估、金融資本支持和社會文化氛圍,為企業提供發展舞臺。
構建良好生態。各地圍繞生物經濟發展,紛紛出臺了具有較大力度的優惠政策,不斷強化人才、資金等要素支撐,積極為生物經濟發展搭建平臺、拓展空間,著力構建創新友好型的生物經濟發展生態。比如,蘇州、深圳、上海相繼出臺促進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詳細措施,在支持資金、范圍等方面不斷加大力度(表 1);廣州組建生物產業聯盟聚集“政產學研醫用融”各類單位,建立“研發機構 + 醫院 + 企業”對接機制,設立人才基金,成立百億級生物產業投資引導基金。
培育發展生物經濟仍需注意兩點問題
(一)深化對生物經濟的認識
盡管生物經濟發展如火如荼,但有些地區對生物經濟的理解還不夠準確,甚至把生物經濟簡單等同于生物醫藥,或理解為生物產業。事實上,生物經濟是以生命科學理論為基礎,建立在保護、利用生物資源之上,為滿足人類生存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生物技術產品和服務,形成的一種生產、流通、分配模式和制度體系。覆蓋醫藥、醫療器械、農業、食品、化工材料、能源、資源環保、健康服務等領域,涉及創新、產業、民生、資源、改革、安全等多方面內容。為此,要進一步聚焦生物經濟對社會民生、生態環境的作用,深挖面向“健康中國” “美麗中國” “平安中國”的各類需求。
(二)用新理念新辦法發展生物經濟
部分地區培育發展生物經濟還在沿用慣性思維。比如,在談及培育發展生物經濟的目標時,重點仍聚焦在“規模” “體量”相關指標,依然把“做大”作為首要目標。一些后發地區的招商手段依然是以“給地” “給補貼”為主,招引目標主要還是“大項目”。事實上,生物經濟領域往往有高風險、高投入和高回報的特點,必須接受嚴格的監管,對生物資源也有較高的需求。這就決定了發展生物經濟不能沿用“老套路”。生物經濟領域的很多企業家、科學家反映,他們更希望到政府能理解這個行業、能提供良好生態的地方去發展。這個“生態”就包括人才吸引力、風險投資體量、應用市場情況以及政府與企業家科學家溝通的通道,需要對發展中的“痛點” “難點”積極尋找解決方案,需要暢通的創新鏈與產業鏈等等。為此,要統籌謀劃,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吸引和匯聚生命科學前沿技術、企業、人才和資金,把重點支持項目的發展方式轉變到“投基金” “投平臺”上來,更加善于用好需求側政策,為生物經濟發展提供更好市場環境。(陳曦,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韓祺、邱靈,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