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在對江蘇省生物經濟發展現狀梳理和總結的基礎上,分析江蘇生物經濟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江蘇省生物經濟發展現狀
(一)產業規模持續擴大
近年來,江蘇省生物經濟快速發展,總體規模位列全國前列,生物經濟產業體系完整。其中,生物醫藥、生物醫學工程優勢明顯。生物醫藥領域,2020 年全省生物醫藥產業產值同比增長 14.0% ,連續五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化學藥制劑、中藥配方顆粒等子行業規模全國第一。生物醫學工程領域,截至 2020 年末,江蘇省醫療器械生產企業數量躍居全國第一,全省已取得的境內醫療器械產品注冊證達 12884 個,占全國總數的 16.51% ,位列全國首位。同時,全省涌現出揚子江藥業、恒瑞醫藥、正大天晴、先聲藥業、藥明康德、信達生物、魚躍醫療等一批國內外知名企業,9 家藥企進入醫藥工業百強企業 ,龍頭企業數量和實力國內領先。
(二)新技術新業態涌現
全省生物經濟領域集聚了大量創新資源,涌現一大批自主知識產權成果,基因工程藥物、抗體藥物、新型疫苗、核酸藥物、基因治療藥物、干細胞等關鍵技術加快突破,生物醫學工程與信息技術加速融合,以生物基化學品、生物基材料為重點的生物制造呈現規模化發展。生物經濟新興業態不斷涌現,研發服務(CRO)、生產服務(CMO)、智慧醫療、基因測序等業態和模式發展迅速,逐步成為生物經濟增長新引擎。在CRO 領域,藥明康德旨在打造中國規模最大、全球排名前列的覆蓋全產業鏈的綜合新藥研發服務平臺。在 CMO 領域,耀海生物建設打造生物制 CM O/M AH 開放式、全方位、一體化的產研服務平臺。在智慧醫療領域,朗潤醫療積極拓展醫學影像服務,在全國建設十多家專業醫學影像中心,開展高端定制化健康服務。在基因測序領域,南京江北新區已成功搭建并運營全亞洲最大的基因測序基地,年測序能力達到40~50 萬人次,集聚基因行業企業 80 余家。
(三)創新體系逐步完善
全省聚焦生物經濟細分領域,已布局建設了以工程研究中心(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生物安全實驗室為代表的多個國家級、省級創新平臺和應用示范中心,同時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強化服務型科技創新,積極部署建設新型研發機構。其中,擁有生物經濟領域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 20 余家,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南京“兩落地一融合”工程、常州西太湖細胞治療前沿技術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正在深入推進建設 [7] 。形成了相對完善的生物經濟創新體系。
(四)產業布局不斷優化
近年來,全省聚焦特色優勢領域,優化產業布局,加快產業集聚發展,構建協同發展新格局。目前已形成蘇州、南京、泰州、連云港、常州、無錫、徐州和南通八大醫藥集聚地,匯聚了全省 80% 以上的生物醫藥企業,產值占全省總量的 95% 以上。2020 年 11 月,科技部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發布了《2020 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競爭力評價及分析報告》,全省共 15 家園區入選“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綜合競爭力”50強,入選數量連續四年居全國首位。其中,在綜合競爭力排名榜單上,蘇州工業園區生物醫藥產業園與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同列全國第一方陣,其產業競爭力和人才競爭力兩個單項指標在全國所有生物醫藥產業園中位列第一。
江蘇省生物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發展體制機制有待健全
生物經濟領域廣、產品種類多、鏈條長,涉及管理部門眾多,目前普遍采用各部門多頭管理、條塊管理,適用于生物經濟發展的監管體制尚未建立,監管政策的連續性和可預期性不能得到有效保障。此外,針對重大技術爭議的評估和決策機制不夠健全,如對于基因編輯、干細胞治療、克隆等涉及重大倫理和安全問題的技術,亟需建立專家評估和決策機制,有序推進相關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
(二)龍頭企業培育仍需加強
全省生物經濟重點企業呈現明顯的梯隊效應,主營收入超百億元企業有揚子江藥業、恒瑞醫藥、正大天晴藥業、康緣集團 4 家,超十億元企業 22 家,但與全球龍頭企業相比仍有顯著差距,其中全省市值最高的藥企恒瑞醫藥的營業收入僅為美國輝瑞制藥的 5.5% 。其次,全省生物經濟重點企業主要集中生物醫藥和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生物農業、生物制造、生物質能、生物服務等領域營收規模超十億元的企業鳳毛麟角。此外,科技型中小企業目前在專利研發、經營效益等方面與國內外生物領域頭部企業仍存在較大差距,需要從政策、資金、人才等多要素全方位的支持,以促進其發展壯大。
(三)創新能力短板有待補齊
一是原始創新能力不足。目前江蘇省在生物經濟相關領域實現了一些“零的突破”,但技術受制于人的格局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生物經濟部分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和重大裝備等被國外壟斷,短時間內難以突破。二是協同創新能力不強。生物經濟涉及眾多行業間的關鍵共性問題尚未充分解決。此外,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多以內部創新為主,利用和整合外部資源的能力不強。高校科研院所的開發研究工作與企業的市場需求相脫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效率不高。創新平臺設施與儀器資源的開放共享程度較低,科技資源利用效率有待提升,對科技創新的服務和支撐作用未能充分顯現。
(四)產業要素制約亟需解決
一是亟待補齊人才短板。江蘇省雖為教育強省,但生物經濟相關產業需求的是頂尖的新醫藥人才、多學科交叉融合專業人才以及復合型管理人才的規模和水平亟待提高,同時受制于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的虹吸效應,當前人才供給難以支撐生物經濟產業高質量發展。二是土地制約問題愈發突出。生物經濟相關產業新型研發產品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用地需求日益增大,工業用地供應緊張。土地利用效率不高,亟待盤活存量土地,推進集聚集群發展。三是融資方式有待創新。由于生物經濟相關企業前期研發投入大、研發和盈利周期長、固定資產抵押不足等發展特點,傳統信貸融資方式難以介入,產業發展對新型融資模式需求迫切。(作者:儀孝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