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碳”目標推動下,綠氫已成為實現能源低碳發展的重要方式。常州市目前已初步建立新能源產業的閉環,要切合新能源發展趨勢,需要超前布局新能源綠氫產業。為此常州市已出臺系列政策措施,建設氫能基礎設施,推進常州氫能產業平臺建設,建設“常州氫灣”,形成優勢綠氫產業鏈,拓展綠氫應用場景。但也存在核心技術短板、綠氫產業投入不足、產業鏈協同不高等問題,文章針對當前存在的問題,提出系列推進常州綠氫新能源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一、常州綠氫產業發展現狀
2023年常州在“新能源之都”建設大會上提出要聚焦氫能源“制、儲、運、加、用”環節,布局未來能源的發展,發展氫能產業,全面推進綠氫產業發展。
1)建設“常州氫灣”,形成優勢綠氫產業鏈。
“常州氫灣”規劃面積2km2,啟動區0.67km2,其中0.24km2作為創新孵化區,作為“兩湖”創新核心區,做好氫能產業生態培育、優質企業培植工作,全面整合政府、行業、社會各方資源,加速推進綠氫產業發展。已有加拿大西港氫能閥門研發制造、中海電力氫能核心部件、銳格氫能測試裝備、創氫氫能設備與檢測等多個項目簽約入駐,科技含量、產業化程度業內領先。
2)出臺政策支持,綠氫產業鏈建設取得進展。
常州市政府出臺系列政策措施,包括財政補貼、稅收優惠、金融扶持等,為氫能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常州市政府對氫能公交車和物流車分別給予購置補貼和運營補貼,對加氫站建設和運營給予補貼。常州市還設立了新能源產業發展基金,支持綠氫產業融資發展。
3)具有較強的綠氫研發技術,推進常州氫能產業平臺建設。
常州市在氫能技術方面具有較強的研發實力,擁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氫能技術。在燃料電池方面,常州市積極推動燃料電池核心材料和關鍵零部件的研發,提高燃料電池的效率和可靠性。在電解水制氫方面,常州市研究開發高效、低成本的電解水制氫技術,推動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此外,常州市還積極與國內外知名企業和高校合作,共同開展氫能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打造氫能裝備及核心零部件研發與制造基地、華東地區氫能源產業鏈差異化發展示范區、氫能源科技創新轉化中心和氫能裝備及核心零部件檢驗檢測中心。
4)建設氫能基礎設施,拓展應用場景。
常州市在氫能應用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公共交通、物流、出租車等領域,常州市已經投入了一批綠氫產品進行示范運行,并計劃逐步推廣。常州永安行共享氫能自行車,裝備采用固態氫電池,通過太陽能板自主制氫充氫換氫,實現微型制充氫一體。目前常州已推出“綠氫+儲能”、“綠氫+文旅”、“綠氫+交通”、“綠氫+康養”等示范應用場景,有力促進綠色消費理念升級。
二、常州綠氫產業發展問題
常州在氫能產業發展方面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和優勢,但仍面臨一些問題。
1)綠氫核心技術存在短板。
綠氫關鍵核心技術、專利等主要由歐美發達國家企業掌控,常州在儲能系統集成、儲能電池管理、工業副產氫的安全清潔利用等領域存在短板,部分“卡脖子”技術的材料及零部件仍有待突破。
2)綠氫產業鏈協同不高。
綠氫產業是一個龐大的產業鏈,包括制氫、儲氫、運氫、加氫、用氫等環節。目前,常州市在綠氫關鍵環節制造方面存在空白。同時,綠氫產業的產業鏈上下游對接不夠緊密,缺乏有效協同,導致整個產業鏈的協同效率不高。
3)政府對綠氫產業的投入不足。
政府對綠氫產業投入力度不夠導致企業在研發、生產和市場推廣方面的動力不足。同時,政府在綠氫產業的標準制定、法規建設等方面相對滯后,促進行業發展的服務平臺相對匱乏,對產業規模化、規范化發展形成阻礙。
4)市場應用場景受限、推廣難度大。
綠氫作為一種新興產業,市場應用推廣難度較大。目前,常州市的綠氫應用場景相對較少,主要集中在氫能電池、氫能交通等領域。同時,由于技術和成本等方面的限制,綠氫產品的市場價格相對較高,缺乏相應的補貼激勵政策、推廣示范機制和創新應用體系,難以適應綠氫產業的快速發展。
三、常州綠氫產業可持續發展建議
常州市具有發展綠氫產業較為堅實的產業體系和工業基礎,在國家氫能產業集群戰略布局下,綠氫產業已經在部分領域實現應用。結合當前存在的問題,給出如下建議:
1)發揮關鍵環節優勢,轉化為產業鏈發展優勢。
常州在動力電池、光伏電子元器件、氫能裝備檢驗檢測等領域發揮集群優勢,實現綠氫產業高質量發展。逐步健全和強化儲能與綠氫全產業鏈,充分發揮產業集聚優勢,引導各企事業單位積極在綠氫制、儲、運、加、用及安全等方面的標準體系研究,鼓勵更多企業牽頭和參與團體、行業、國家和國際標準研制。引進培養一批高層次戰略科學家和領軍人才,突破一批前沿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使新型氫能電池和儲能系統集成技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成為具有影響力的儲能與綠氫創新策源地。
2)培育市場主體提檔升級,鼓勵發展總部型企業。
通過招商引資、孵化培育等方式,培育綠氫儲能產業鏈企業,覆蓋“制、儲、運、加、用”全產業鏈,重點培育專業賽道的頭部企業,聚焦可再生能源制儲氫系統、燃料電池動力系統和燃料電池整車系統等領域,實施精準招商,重點培育,積極引入優質鏈主類企業,全力支持一批具有國際知名度的生態引領型頭部企業,打造一批氫能領域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3)培育產業重點賽道,做強氫能儲能電池賽道。
發揮動力電池龍頭企業優勢,支持開發容量更大、性能更高、壽命更長的動力氫能電池。支持配套企業研發電池隔膜、電池回收等技術,提升產業鏈綠色化水平。以“揭榜掛帥”方式調動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各方面積極性,主動參與國家氫能儲能示范項目申報,推動氫能儲能材料、單元、模塊、系統、安全等基礎技術攻關。支持龍頭企業在氫能儲能集成、能量管理系統等核心領域的技術研發,推動大規模儲能、柔性并網、光儲一體化等技術應用。
4)推進綠氫關鍵核心技術研究,打造一體化賽道。
積極布局氫能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以石化產業和新能源汽車為基礎,統籌全市氫能產業發展資源形成發展合力,延展壯大“制-儲-運-加-用”產業鏈。支持綠氫生產、液態儲氫、燃料電池系統等核心技術的研發,針對綠氫產業鏈“卡脖子”技術(綠氫制取、綠氫儲運和氫燃料電池三大領域的核心技術)環節,加快相關配套裝備研發,推動質子交換膜、催化劑、電堆、雙極板、膜電極、空氣壓縮機、氫氣循環系統、儲氫罐閥等關鍵材料和零部件實現突破,培育一批國內領先的新材料、新技術、新產品。
5)構建綠氫研發融合發展平臺,推動產業創新發展。
發揮科教資源優勢,引導高校院所與企業全面合作,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創新中心、研發機構及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為支撐的協同創新體系。聯合承擔國家重大專項并攻克技術難題,打造綠氫產業創新協同平臺,全面提升綠氫產業的技術支撐水平。依托燃料電池汽車科研機構以及重點企業開展燃料電池整車關鍵技術、氫燃料電池電磁檢測技術等的研究及產業化。積極舉辦綠氫產業供需對接、技術論壇,推進綠氫技術與產業發展,發揮省、市行業協會和智庫的平臺優勢和統籌作用,挖掘綠氫市場和技術價值,助力壯大綠氫產業,加快推動綠氫產業創新發展,提升常州“新能源之都”品牌效應。
6)集聚綠氫運用示范場景,帶動綠氫產業鏈發展。
積極布局氫能與光電、電能互補支撐、氫能綜合利用的項目試點,集聚應用氫能環衛車、氫能霧炮車、氫能土方車、氫能叉車等多領域商業性示范場景。發揮“常州氫灣”集聚優勢,推進武進區“常州氫灣”氫燃料公交車及環衛用車示范運營,支持打造氫能產業應用示范場景和項目。加大現有氫燃料電池汽車試點示范運營的支持推廣力度,推進全市氫燃料公交示范線建設。
四、結語
通過調查研究,常州加快發展綠氫產業,已出臺了氫能基礎設施建設、氫能產業平臺建設、“常州氫灣”建設、綠氫應用場景拓展等系列政策措施,但也存在核心技術短板、綠氫產業投入不足、產業鏈協同不高等問題,常州要圍繞綠氫產業,研發關鍵核心技術、發揮關鍵環節比較優勢、建設綠氫研發融合平臺、做強氫能電池產業重點賽道、推廣綠氫運用示范等措施,助力超前布局新能源先導產業。(作者:姜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