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珙縣獨立工礦區生態綜合治理與綠色產業融合發展EOD項目實施范圍主要包含白皎煤礦、杉木樹煤礦、紅衛煤礦、芙蓉煤礦區域以及串聯四大礦區的巡場河河流及支流流域。本項目的生態綜合治理主要針對實施范圍內的礦山生態修復、礦區綠色生態廊道、礦區水環境治理,同時通過生態環境治理后的環境提升,融合發展文旅產業園、物流中心、資源循環綜合利用產業園、夜間經濟、康養中心等綠色產業,實現“以產帶治”“以肥養瘦”,將生態環境治理帶來的經濟價值內部化,促進珙縣地方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一、EOD模式發展現狀
自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了新的臺階。2016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通知》中提出探索環境治理項目與經營開發項目組合開發模式意義,生態環境部于2018年在《關于生態環境領域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中首次官方提出EOD模式。近年來國家對EOD模式的重視程度日益增強,多個部委已發布十余項政策大力推進實施EOD模式,標志著EOD模式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EOD模式已逐步成為國家引導生態保護、環境修復和綠色產業發展的主要模式之一[1]。我國生態環境治理模式的重點由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逐步轉變為EOD模式,治理方向也逐步轉向以生態修復、碳達峰、碳中和等為主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2023年12月,生態環境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了《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項目實施導則(試行)》,明確提出EOD模式是通過產業鏈延伸、組合開發、聯合經營等方式,推動公益性較強的生態環境治理與收益較好的關聯產業有效融合、增值反哺、統籌推進、市場化運作、一體化實施、可持續運營,以生態環境治理提升關聯產業經營收益,以產業增值收益反哺生態環境治理投入,實現生態環境治理外部經濟性內部化的創新性項目組織實施方式,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項目實踐,有利于積極穩妥推進生態產品經營開發,推動生態產品價值有效實現。

二、珙縣獨立工礦區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
煤炭是珙縣的主體能源,而煤炭的大量開采導致地表崩塌、沉降和塌陷,形成大面積沉陷區。沉陷區一方面造成礦區農業和建設用地緊張,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另一方面引發相應的環境污染、水土流失、土地鹽漬化等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制約珙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沉疴痼疾。隨著該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相關項目的持續實施,生態環境破壞趨勢基本得到控制,生態環境有效好轉,但仍存在以下問題:
(一)廢棄礦山數多且廣,綜合治理任務較重
珙縣礦產資源豐富,礦產資源開采歷史悠久,現有歷史遺留廢棄礦山面積183.73公頃。而珙縣煤礦開采已有百年歷史,按2015年全市煤炭產量推算,珙縣煤礦服務年限不足20年。在國家對礦產資源的綜合治理下,地方煤礦相繼實施政策性關閉破產,礦產品稅收占財政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隨著煤炭資源可采儲量的大幅度減少,珙縣已關閉煤礦20家。其他礦井也是“帶病”運行,瓦斯及地下水溢出量升高等多種隱患加劇,礦井安全面臨著各種突發性威脅,安全投入和礦井改造成本加大。礦山開采活動不僅破壞了礦山地形地貌、生態景觀,還壓占耕地,引發含水層結構破壞、地表水土污染、地質災害等一系列環境問題,特別是城鎮周邊廢棄礦山的地質災害隱患尤為突出,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制約了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
珙縣城鎮周邊現有地質災害隱患點14處,均為崩塌災害,分布于巡場鎮、珙泉鎮場鎮周邊,其中巡場鎮6處,包括大型崩塌1處,中型崩塌2處,小型崩塌3處;珙泉鎮8處,包括中型崩塌2處,小型崩塌6處。珙縣城區人口密度大,土地資源相對較少,人地矛盾較為突出,因此在房屋建筑過程中多對房屋后側的斜坡進行切削,形成了較多的陡峻地形,甚至在某種情況下開挖形成了基巖凹腔,為崩塌災害的發生提供了有利的臨空面。受降雨、重力以及風的吹動等外力影響,引發巖體產生崩塌,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二)生態空間不斷擠占,石漠化問題日益凸顯
珙縣生態空間涵蓋了生態保護紅線、重要河流及生態保護極重要區,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城鎮化、工業化加速推進,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以及礦產資源開發強度增加,這些開發活動帶來了植被破壞、棲息地侵擾、環境污染等問題,生態環境支撐力被削弱。對生態空間的破壞和擠占活動,縮減了珍稀野生動植物棲息地面積,加重了棲息地生境破碎化,嚴重威脅生物多樣性。同時,降雨沖刷、植被減少以及人類耕作活動擾動,導致石漠化問題日益凸顯,生態環境日益惡化。
(三)地表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持續加劇
由于多年來礦山開采對植被的破壞和土地的侵蝕,裸露土地面積范圍越來越大,裸露程度逐漸加深,生態環境破壞日趨嚴重。礦山工業廣場的建設、矸石堆放、開山修路、地面塌陷與露天采礦剝離破壞了四大礦區森林植被。歷史礦區開采導致表土疏松、空氣濕度下降、風蝕和水土流失加劇,對地表植被產生直接破壞;同時露天礦坑和井工礦排水也會使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土地資源貧瘠,再加上溝槽分布較不合理,極大加快了地表水徑流速度,促使水土流失日益嚴重化。
(四)生態環境總體脆弱,地質災害危險加重
多年的礦山開采引發的環境污染、水土流失、土地鹽漬化等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煤炭、硫鐵礦開采過程中產生的礦井水約40萬噸/年,除少量循環利用外,大部分外排,對地表河流等水資源造成的污染大,直接威脅到人畜飲水安全,治理成本高。煤矸石和采礦棄渣隨采隨棄,對環境存在極大危害。同時礦山的開采引發一系列地質環境危害,如地下水水位下降、導致地裂縫及地面塌陷、滑坡、崩塌等。目前,因采礦區形成地質災害隱患共計48處(其中,災害類型有崩塌16處、不穩定斜坡1處、地裂縫17處、地面塌陷2處、滑坡12處),威脅約3000余人生命安全,經濟損失近1.8億元。
(五)基礎設施仍然薄弱,人居環境有待提升
珙縣獨立工礦區建筑及基礎設施大多建成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缺乏整體規劃,建設水平低,資源枯竭后,資金投入少,建筑物及設施老化嚴重,遠不能滿足發展需求。礦區排污管道和污水處理基礎設施不完善;供水管道陳舊,銹蝕嚴重,極易造成二次污染和供水中斷;礦區內各公共服務配套設施老化,承載力明顯不足,制約了珙縣經濟轉型發展。近年來,珙縣人居環境治理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部分地區因廢舊建筑遺留資產利用率較低,環衛設施缺乏,公共服務配套設施不完善、不健全,仍存在垃圾亂扔,污水亂排,整體建筑風貌臟亂的情況。
三、礦區生態環境保護與產業融合發展思路
(一)依托礦區生態修復發展文旅產業在珙縣及其周邊地區,有大約19.1241km2的采礦廢棄地,主要為土地資源破壞區域和煤矸石場等,存在著地面塌陷、地裂縫、滑坡等地質災害隱患及次生災害隱患。因此擬在礦區對原有自然景觀、森林植被開展生態修復,在實施生態修復內容的基礎上發展生態文化旅游產業,即在礦山景觀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廢棄的礦坑和設備,進行合理的景觀規劃設計和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博物館、文化館及演藝劇場、三線建設主題公園、礦區再就業培訓中心以及相關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等。利用“礦區生態修復+文旅產業”的模式,以生態文化旅游為核心,通過文化休閑和主題游玩,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二)依托礦區遺留場地發展現代物流
通過統籌利用已關閉的杉木樹煤礦和白皎煤礦的煤坪、杉木樹煤礦的鐵路裝車系統和兩礦工業場地,以及礦區閑置物流配套運輸線路,大力發展多式聯運,加強物流園區、工礦企業等鐵路專用線建設,為砂石、礦石等大宗貨物運輸方式調整創造有利環境,實現大宗砂石貨物運輸“公轉鐵”,減少公路運輸量,增加鐵路運輸量。積極構建集通道、樞紐、網絡、平臺于一體的物流體系,圍繞宜威高速公路、成貴貨運鐵路等重大交通項目,培育和引進一批重點現代物流企業,著力打造區域物流樞紐。加快推進現代綜合物流園建設,大力發展供應鏈物流、冷鏈物流、智能物流。在巡場鎮建設商貿物流園,建設區域倉儲配送中心,提升貨物運輸、倉儲、快遞服務能力,提升縣域礦產資源物流能力,同時完善礦區加油、車輛維護、廢舊回收等配套設施。
(三)依托礦區尾礦資源發展綠色建材
獨立工礦區的綜合治理產生的建設用地指標除了可用于產業項目的發展,也為綠色產業的導入提供了大量的用地空間,可促進產業導入和集聚發展,從而使產品和服務價值提高。建議以尾礦資源以及非煤礦山廢棄工業場地為依托,新建綜合能源利用、綠色建材標準化廠房,全流程清潔化、循環化、低碳化改造,充分發揮珙縣資源稟賦優勢和區位優勢,開發新型建筑材料、精深加工玻璃、特種陶瓷等高端產品,積極推動建材產業向機械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打造新型綠色建材產業集群。在新型能源、綠色建材、機械精加工、玄武巖、特色農業、現代服務業等綠色低碳產業形成突破,實現資源價值溢價利用。
(四)依托礦區河流水環境治理打造濱河夜間經濟
通過治理提升礦區人居環境以及清溪河沿濱河兩側水域,打造濱河古僰苗文化風格和夜游(船游)清溪河的場景,創建“僰鄉歌會”等文化活動品牌,建設珙縣特色文化展示長廊以及集餐飲、娛樂為一體的特色商業街區項目。整體提升城區公共服務水平,豐富城鎮居民的休閑生活內容和形式,滿足城鎮居民戶外活動需求,著力打造川南文旅名城、美食之城和休閑娛樂康養勝地,豐富夜間消費、節假日消費場景,從而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
四、推進珙縣生態與產業融合發展的對策
(一)強化生態治理與產業融合發展的頂層設計
四川省持續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擺在優先發展的重大戰略地位,為珙縣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指明了方向,同時明確了珙縣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點。要實現生態與產業融合發展的目標,需要從縣政府層面出臺相關指導意見,促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的發展,制定財政、稅收、土地、資源、金融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加大對礦區生態環境修復與關聯性產業融合發展的支持,增強關聯性產業的整體競爭力。建立生態補償及獎勵機制,激發社會資本的內核發展動力。
(二)加強生態與產業融合項目的資金支持力度
利用現有中央、省市各類資金渠道,加強與發改、財政、生態環保等部門溝通協調,及早落實項目申報信息、申報條件,積極爭取專項建設基金和各類金融資金投入生態環境特色產業發展項目,同時,從縣級層面配套相關資金政策。以財政資金為引導,充分利用社會資本,引導地方金融機構向有產業化前景的生態項目和服務于生態的產業化項目重點傾斜。探索多種融資模式,促進生態與產業融合發展,推廣特許經營、招商引資、PPP等融資模式,建立生態與產業融合發展的多元化投融資機制。
(三)構建生態產品供給機制,促進產業融合發展
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舉措,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關鍵路徑。生態產品作為一種特殊的公共產品,在價值體系的實現過程中,積極探索資源定價、生態補償、使用者付費、政府購買服務等有償使用模式,做到“誰受益、誰承擔”和“誰治理、誰受益”。推進生態建設項目的企業化經營和產業化運作,運用授權開發、公開招標、經營權轉讓等方式把生態項目推向市場主體,將生態產品市場化經營落到實處,強化生態資源的自我造血功能。
五、結束語
EOD模式是生態環境治理模式的重大創新,本文結合珙縣獨立工礦區的現狀和問題,為珙縣生態環境和產業發展提供了發展思路和對策建議。通過治理成效為產業開發帶來增量收益,并依靠產業收益反哺生態環境治理的投入,形成了具有珙縣特色的獨立工礦區綜合治理路徑和模式,對我國其他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