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克達拉市北山文旅產業策劃項目可在遵循EOD模式的前提下,通過生態修復與產業融合,推動地區生態平衡與經濟可持續發展。這不僅是實現地區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也是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力實踐。
一、可克達拉市北山基本情況
1.1 地理區位
可克達拉市位于我國西北地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是絲綢之路經濟門戶區,也是“一帶一路”文化旅游的目的地之一,故有“中國薰衣草之鄉”“中國西側的世外桃源”的美譽。在地理區位方面,該地區位于第四師六十六團境內,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河谷中段,新疆伊犁州可克達拉市中心城區北側,伊寧市中心城區西側,霍爾果斯市東南側,距伊寧市約24 公里,距霍爾果斯口岸約57公里,距可克達拉市中心約5公里,緊鄰可克達拉市中心城區交通資源方面,可克達拉市內共有1條鐵路、2條省道穿過;由于其地理環境特殊,多彩的民族風情、便捷的交通與現有的生態環境,共同構建了這座城市的綜合面貌。
1.2 地質現狀
項目所在地北山,位于可克達拉市北面,坡頂視野開闊,可俯瞰可克達拉市、伊寧市、察布查爾縣以及伊犁河和天山山脈。地勢存在較好的起伏高差,據氣象數據,北山冬季的積雪期時間較長。可開發區域規劃約4800公頃,自然條件較好區域約1萬畝,地下埋藏煤礦、地表缺水,山體大片戈壁化,目前已形成有廢棄礦坑塌陷的問題;土層質地為沙土或沙質土,山勢相對平緩,季節性雨水的浸潤下,地表有淺草植被、耐旱植被覆蓋,盡管如此,山上仍舊嚴重缺水,且土壤及土質鹽堿化嚴重,由此導致缺少林木植被,土壤沙化,大風季節,存在季節性風沙現象。
1.3 旅游資源
在旅游資源方面,可克達拉市位于新疆南北疆旅游環線的交匯位置,擁有來自疆內外的中國游客和與我國相接壤國家的外來游客。該地區規劃建設有伊力特酒文化產業園、伊帕爾汗薰衣草觀光園、朱雀湖公園等旅游景區,通常以文化展示、休閑觀光與生態種植功能進行規劃定位,此外,可克達拉市周邊兵團的伊犁河谷國家濕地公園、長豐稻作文化旅游景區等等,同樣提升了該地區的旅游市場吸引力。
1.4 政策支撐
在政策方面,《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出“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構建“三帶三廊四區多核”的生態安全格局。”“加強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推進以北山坡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和南岸大渠灌區生態保護修復一期工程為重點的宜林荒山荒地綠化進程,建設霍爾果斯—伊寧—那拉提高速公路“綠色通道工程”,實施城鄉綠化美化工程,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二、場地優劣勢分析
當前,西北地區因礦坑開采而引發的生態問題日益嚴重,國家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扶持亦不斷加強。在這一背景下,可克達拉市作為西北地區的重要一隅,其生態環境同樣面臨不小的挑戰。然而,由于存在其地理位置偏遠且缺乏對本土資源的市場性轉化,導致其對游客的吸引力有限。盡管如此,這些劣勢與挑戰也為可克達拉市帶來了轉型發展的契機。隨著旅游產業的蓬勃發展和EOD(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理念的廣泛傳播與應用,EOD文旅項目應運而生,成為政府、市場和社會民眾三方共贏的創新路徑。本文針對可克達拉市北山片區礦山的基本現狀,提出基于EOD理念的文旅產業策劃構思。通過植入生態修復導向的開發理念,來實現生態環境修復與旅游產業的深度、可持續融合發展,共同推動可克達拉市走向更加綠色、生態的發展道路。這不僅有助于改善可克達拉市北山當地的生態環境,還能促進旅游產業的繁榮發展。
三、總體策劃
3.1 生態修復措施
制定各分片區的生態修復專項策劃,在模式選擇上需要因地制宜、一礦一策[8],確保項目的生態修復措施落地與環境韌性的提升。在考慮到可克達拉市北山片區較為貧瘠的現狀地質條件:大量土地鹽堿化,地表水資源、植被匱乏的現實基礎上,為了深入實施生態修復工程,為各類生態性問題進行專項策劃,旨在確保項目的生態修復措施得到有效執行,同時得以應對日益嚴峻的氣候變化和環境壓力。對于礦山開采區域,應分情況采取多種措施,如回填礦山采空區作為建筑原材料、道路修建基料、生產肥料和土壤改良劑。此外,還應該根據鹽堿化土地的特點,選擇適宜的作物或植物進行種植,以提高鹽堿地的利用率和綠化效果,并逐步改善土壤的質量和營養狀況。另外將部分廢棄的土石用作水泥配料,而另一些則根據粒徑的不同,分別用作骨料、道路鋪設和綠化覆蓋材料。此外,注重礦山的生態系統進行自我修復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環。為確保這些生態修復措施得到有效執行,還應建立嚴格的監管機制。通過定期巡查、監測和評估,及時發現和解決生態修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確保各項措施能夠按照計劃順利進行。同時,還應加強與當地居民和企業的溝通與合作,共同推進生態修復工作,形成良好的社會共治氛圍。
3.2 空間線路設計
在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開發主體通常采用聚合式開發和多點式開發形式共同推進修復礦山生態產品價值轉化[9],針對可克達拉市北山的實際情況,本文初步構思了以下文旅產業策劃方案。首先,通過科學規劃“一環線、五片區、多節點”的整體布局,進行旅游空間結構的優化。為保證該地區的生態環境整體性不被破壞,應選取生態環境質量較好的地區進行非永久性服務設施的建設,以此來滿足旅游產業相關設施的要求。北山片區文旅策劃方案整體空間結構以一條景觀長廊作為主線,串聯項目所在地的不同功能片區,形成“一環串多點”的旅游空間格局。串聯片區功能分別為:礦洞探險區、草原風光區、特色種植區、度假療養區與休閑觀光區五大片區。片區之間串聯線路上設置多個觀景巴士停靠站,方便游客選擇感興趣的片區進行游覽。
3.3 片區功能植入
礦洞探險區采取最小影響方式對已開采礦山進行加固維護,保留場地原有地貌,并加設觀景長廊以及相關地貌知識展示牌,以便游客在較近距離下看到采礦區的地貌特征,了解一定的專業知識;草原風光區選取地勢較為平坦的部分進行生態修復式種植,旨在體現伊犁河谷地區的草原濕地風光,同時引入當地畜牧品種,增加該地區的生物多樣性與景觀豐富程度;特色種植區土壤類型以鹽堿土地為主,為改善該地區的土壤質量,選取適宜種植的耐鹽作物植物進行地表修復或土地復墾,形成特色大地景觀;度假療養區則是建設住宿酒店以滿足游客的住宿需求,該片功能區作為整個場地的高點,以懸崖洞穴為背景,打造酒店餐飲、溫泉療養等為一體的度假空間,為各年齡段人群提供追求自然生活的體驗場所;休閑觀光區設置綜合性購物餐飲場所以及游客服務中心,保證該片區的大部分購物娛樂需求。
3.4 文旅活動策劃
通過引入多元產業,豐富旅游產品體系,設計多樣活動項目,惠及多種目標人群,提升旅游吸引力,確保項目長期效益。因此可以為不同片區進行差異性活動設計。戶外自然體驗區域如礦洞探險區、草原風光區與特色種植區,主要設置場地攀巖、徒步穿越、生態觀察等活動,為游客提供親近自然、了解自然、挑戰自我的機會;度假療養區與休閑觀光區則通過重現當地民俗文化場景、舉辦民俗活動等方式,讓游客深入感受地方文化魅力。
針對一年四季不同的氣候條件和生態環境,則可以設計符合季節條件的文旅活動,吸引游客,豐富旅游體驗。例如春季可推出“國風文化”系列活動,結合中國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等,開展古風游行、傳統手工藝體驗、古詩詞朗誦等活動,通過與當地企業和民間藝人合作,將當地的特色美食、手工藝品、民俗表演等融入文旅活動中,讓游客在參與活動的同時,也能深入了解可克達拉市當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夏季可以舉辦“草原狂歡”系列活動,如戶外音樂節、房車露營等,同時也能讓游客在星空下享受西北地區夏日夜晚的寧靜與涼爽;秋季可以推出“薰衣草花會”系列活動,組織游客參觀薰衣草莊園,舉辦攝影比賽,讓游客用鏡頭記錄下薰衣草花海的特色景觀,購買薰衣草相關的產品作為紀念;冬季則可以設計“冰川探險”系列活動,利用溫泉資源,推出溫泉療養體驗項目,或舉辦冰雪雕刻節,讓游客在冬日里體驗冰雪的魅力。
針對不同目標人群,設計親子游、研學游、老年游等多種旅游產品,以此滿足不同年齡段和需求的游客。親子游產品以戶外游覽為主,讓孩子們在親近自然的同時,也能學習到自然科學知識;研學游產品則結合休閑觀光區,通過實地考察和互動學習,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老年游產品則注重舒適度和休閑性,提供輕松的觀光和室內體驗活動,并依托景觀生態修復,結合環線觀光巴士特色,打造集“吃”“住”“行”“娛”為一體的生態莊園,“游”“購” “娛”“吃”為一體的創意生態礦山景區。而為保證項目的長期效益以及豐富的產品體系和多樣的活動項目,應通過不斷引入新的產業元素和創新活動形式,使各個項目能夠持續吸引游客,保持市場競爭力。同時,項目也應當注重與當地社區的協同合作,通過提供就業機會、支持當地產業發展等方式,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作者:李佼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