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常態經濟背景下,江蘇作為全國工業經濟的重要基地,面臨著轉型升級的重要任務,其質量和效益對于全國乃至全球都具有重要意義,實現高質量發展已成為必然選擇。同時,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加速演進,需要向更加注重質量、效益和創新的方向轉變,為江蘇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的動力。因此,為了助力江蘇工業經濟實現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本次研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背景與內涵
(一)背景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科技迅猛發展的當下,工業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其高質量發展顯得尤為重要。隨著全球經濟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革,新興產業、高科技產業和綠色產業等正在崛起,傳統工業面臨著轉型升級的壓力,為了在全球競爭中保持優勢,各國都在積極推動工業經濟向高質量發展轉變。隨著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增強,傳統的粗放型工業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此時工業經濟必須向更加綠色、低碳、可持續的方向發展,以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雙贏。此外,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物質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多樣化和個性化,工業經濟必須以滿足人民需求為出發點,提升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和效益,實現供需匹配,并加大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技術的廣泛應用,才能進一步推動生產方式的創新和發展模式的變革。
(二)內涵
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工業經濟在發展中注重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推動工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在發展中注重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推動工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協調統一。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工業經濟在發展中注重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和效益,推動工業經濟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提高工業經濟的整體競爭力。此外,工業經濟在發展中還需注重與國民經濟其他領域的協調發展,推動城鄉、區域、產業之間的均衡發展,實現工業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新常態下江蘇工業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困境
(一)工業經濟發展面臨市場需求回升的制約
隨著全球經濟結構的深刻調整和國內經濟轉型的持續推進,江蘇工業經濟在取得顯著成就的同時,也面臨著市場需求回升的嚴峻制約,困境的形成既受到國內外經濟環境復雜多變的影響,也與江蘇工業經濟自身的結構性問題密切相關。基于國際環境來看,全球經濟復蘇的步伐仍然緩慢,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貿易摩擦不斷,加之地緣政治風險頻發,全球經濟增長動力明顯不足,此大環境下江蘇工業產品的出口市場受到較大沖擊,外需市場增長乏力,一些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進程加速,對江蘇工業產品的替代效應逐漸顯現,進一步加劇了外需市場的競爭壓力。而站在國內環境視角來看,國內經濟結構的深度調整也對市場需求產生了影響,在消費升級和產業轉型推進下,傳統工業產品的市場需求逐漸減弱,而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品的市場需求尚未形成規模,該市場需求結構變化使得江蘇工業經濟在轉型升級過程中面臨市場需求不足的困境,且國內經濟增速換擋、結構調整陣痛期疊加,使得一些行業和企業面臨經營困難,進一步加劇了市場需求的疲弱。具體而言,江蘇工業經濟發展面臨市場需求回升的制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傳統產業產能過剩問題突出。
在過去的發展過程中,江蘇工業經濟形成了以重化工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國內外市場需求的減弱和產能過剩問題的加劇,傳統產業產能利用率持續偏低,產品價格下跌,企業盈利空間被壓縮,影響企業的正常生產運營,也對整個工業經濟的穩定增長造成了不利影響。二是新興產業發展尚需時日,雖然江蘇在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在整個工業經濟中的比重仍然較低,尚未形成規模效應,且新興產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技術創新和人才支持,這需要時間和資金的積累,因而在短期內,新興產業難以完全替代傳統產業成為工業經濟的新增長點。三是工業經濟在較高基數條件下,面臨較大的平穩運行壓力,江蘇統計公報對外公開的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穩定增長壓力最明顯,省內規模以上的工業經濟增加值同比提升了2.1%,下半年開始出現回升態勢,共計增長5.1%(如圖1所示),但整體市場需求卻十分乏力。相比浙江、廣東兩省,江蘇制造工業的投資穩定增長后勁嚴重不足,2021年江蘇制造業的投資增速為16.1%,對比浙江(19.8%)、廣東(18.7%)顯著降低,發展到2022年,增速反比下降,達到8.8%,充分表明江蘇省內工業企業發展預期并不穩定,投資意愿頗低,所需面對的能耗、資金要素壓力較大。
(二)資源保供穩價壓力增大
近期,國內工業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受原材料價格上漲影響顯著。2021年,全國八成以上的原材料價格環比上漲,特別是化工、有色金屬、紡織等行業漲幅最為突出,到了2022年,生產資料價格漲幅達到4.9%,遠高于生活資料的1.5%的漲幅,導致全年PPI上漲4.1%,該趨勢在制造業大省江蘇尤為明顯,同年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和出廠價格分別同比上漲5.8%和3.2%。江蘇的制造業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但供應鏈中的“斷點”和“堵點”問題不容忽視,關鍵零部件和基礎材料高度依賴進口,超過六成來自美、德、日等國,短期內基礎原材料供應不足和關鍵零部件的短缺問題難以解決,長期而言,歐美等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對核心技術和裝備的長期供應構成風險。汽車行業也遭受了芯片短缺的困擾,全球范圍內的芯片供應鏈短缺已經導致汽車、消費電子等產業發展受阻,2022年因芯片短缺導致的汽車減產超400萬輛,其中中國市場占比6.5%,江蘇的汽車企業也受到了影響,銷量下滑。外貿出口方面,江蘇企業面臨集裝箱緊缺、海運價格高漲等問題,國外港口擁堵和集裝箱短缺,使得企業面臨嚴重的“缺柜”問題,集裝箱運費持續上漲,雖然2022年下半年有所緩解,但總體水平仍較高,運費上漲、原材料成本上升和人民幣匯率上升成為江蘇省外貿企業面臨的主要困難。此外,制造業的缺工狀況也不容忽視,根據人社部的數據,2022年第四季度全國最缺工的100個職業中有41個屬于“生產制造”,預計到2025年,中國制造業的人才需求缺口將達到近3000萬人,江蘇發布的緊缺職業目錄和高技能人才培訓補貼政策,均表明制造業人才短缺的嚴重性,先進制造業集群存在近400項技術短板,關鍵領域人才供給不足。
(三)中小企業生產運營壓力增大
江蘇從古至今都被譽為富饒的江南水鄉,歷來以其繁榮的工商業和蓬勃發展的中小企業而聞名,但結合近年來的發展現狀來看,尤其是2022年江蘇企業生產經營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從生產經營的角度來看,江蘇的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所承受的壓力日益增大,原材料價格的不斷上漲,成本壓力如同沉重的枷鎖,緊緊束縛著中下游企業的喉嚨,不僅是簡單的成本上升,更是對企業盈利能力的嚴重擠壓,許多企業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困境,甚至在有訂單的情況下,也因為擔心無法承受成本壓力而不敢接單,困境在江蘇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尤為明顯,全年利潤總額雖然仍高達9061.9億元,但同比下降了4.2%。虧損企業比例達到了19.6%,并且這一比例還在持續上升。與此同時,中小企業的生存環境也愈發嚴峻,為江蘇的經濟發展作出巨大貢獻,但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其面臨著更大的生存壓力。據統計,2022年江蘇規模以上中小工業實現的利潤總額雖然達到了5367.4億元,但同比僅增長了0.3%,而虧損企業的數量卻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689個,虧損面達到了19.7%。此數據統計結果無不反映出中小企業當前所面臨的嚴峻形勢。除了生產經營困難外,企業的信心和市場預期也普遍不足,《2022年第四季度企業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企業家們的宏觀經濟熱度指數、國內訂單指數和經營景氣指數都比上年同期有所下降,意味著企業家們對未來的經濟走勢持悲觀態度,對市場需求和企業經營的信心也嚴重不足,不僅影響企業的投資意愿和生產經營決策,也進一步加劇市場的萎縮和企業困境。從投資的角度來看,江蘇省固定資產投資雖然同比增長3.8%,但主要依賴于國有企業和國有經濟控股企業的投資,相比外商投資和民間投資的增長卻顯得乏力,反映出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外商和民間資本對江蘇的投資意愿不足,充分說明江蘇企業所面臨的困境和挑戰。(作者:房欽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