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洋經濟發展現狀
(一)海洋漁業
2023年,平潭水產品總產量48.88萬噸。其中,國內海洋捕撈產量10.32萬噸;海水養殖產量34.28萬噸。漁業總產值方面,2023年,平潭漁業產值約79.4億元。
(二)濱海旅游業
2023年,平潭接待國內外游客1026.15萬人次,同比增長45.7%;實現旅游總收入105.84億元,同比增長66.7%。
(三)海洋交通運輸業
截至2023年底,平潭船舶運力達600萬載重噸;水路總周轉量達1469億噸公里,同比增長12.19%;港口貨運吞吐量達172.43萬噸,同比增長52.6%;集裝箱標準箱位12.9萬標箱,同比增長7.5%。
(四)海上風電發展情況
平潭開發了大練、長江澳2處海上風電場和4處陸上風電場,累計裝機容量達45.95萬千瓦,年發電量預計26億千瓦時,發電量實現年均增長50.8%。
(五)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情況
近年來,累計投入資金約12億元,實施龍王頭海灘養護、海壇灣與壇南灣海岸生態修復、竹嶼灣生態整治與修復、平潭大嶼生態島礁建設、君山片區海洋生態保護修復等工程。

二、發展優勢
平潭地理位置優越,開發空間廣闊,生態環境優良,具有發展海洋經濟的良好自然條件和通過海洋經濟深化兩岸交流合作的潛在優勢。
(一)資源優勢
平潭海洋資源優勢突出,是全國第五大島、福建省第一大島,主島面積是廈門本島的2倍。平潭海域面積6064km2,占福建省海域總面積的4.46%;平潭海岸線長408km,占福建省海岸線長度的12.27%,其中可利用的岸線長約73km,擁有良好的港灣和優越的深水岸線,可建萬噸位級別以上的有姜上、娘宮、漁莊等10多處;平潭有居民海島11個,無居民海島339個,面積在500m2~5km2的海島占平潭海島總數量的49.4%,納入海洋發展區可供開發利用的無居民海島76個;沿海灘涂和水域廣闊,海洋生物種類繁多,水產資源豐富,有魚、蝦、蟹、藻、腔腸動物、環節動物、棘皮動物等697種,其中,魚類242種、蝦蟹類75種、軟體動物(貝類)169種、藻類153種。平潭有多種經濟價值高的名貴水生珍稀動物,如中國鱟、鋸緣青蟹、鮑魚、厚殼貽貝、龍蝦、海膽等;沿岸線外發育一定寬度的灘涂62.93km2,占福建省灘涂面積的3.1%,人均灘涂面積0.26畝,底質多為沙泥或泥沙,適宜養殖各種貝類紫菜。
(二)區位優勢
作為全國唯一的對臺綜合實驗區、福建自貿區的組成部分、國務院批準建設的國際旅游島,平潭擁有“實驗區+自貿區+國際旅游島”區位疊加優勢,擁有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是將來兩岸融合發展的重要前沿平臺和口岸,在閩臺農漁、旅游、新能源利用和航運等產業融合方面將大有作為。
(三)生態優勢
平潭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8.9%,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排名穩居福建省第一,“平潭藍”成為常態;水環境質量有效改善,三十六腳湖飲用水源地水質保持在Ⅲ類水質標準及以上,小流域水質全面消除劣五類水體;凈土力度持續加大,危險廢物處置利用率提升至99%;海洋生態保護持續加強,近岸海域海水水質全面達到或優于Ⅱ類水質標準要求,整治修復岸線長度約54.7km、海域面積約156.3km2;2019年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四)文化優勢
殼丘頭遺址,是閩臺史前文化之源,被考古學界認為是研究南島語族起源的關鍵區域。平潭與高校、考古科研單位建立交流和合作,持續推進開展殼丘頭遺址、龜山遺址、榕山遺址等考古發掘工作,承辦了第十屆“海峽兩岸文化遺產論壇”,舉辦了三屆南島語族文化學術宣傳周及“史前文化與環太平洋國際學術研討會”等學術交流活動,國家文物局開展的“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項目影響力逐步擴大,福建閩東地區豐富的史前海洋文明不斷被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