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在其短暫的一生中,因各種際遇需要不斷轉換角色;有些城市在其漫長的歷史中,更是需要及時轉型以獲新生。
10月31日,2017年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場活動(以下簡稱2017世界城市日)在廣州舉行。在“可持續城鎮化與城市治理”的大會主題之下,一座城市在遭遇發展瓶頸時如何轉型,成為本次會議的海內外市長、專家學者關注的話題。“非常痛苦”,徐州市副市長趙立群在市長對話環節,談及了徐州的轉型感受,覺得回看這十幾年的發展確實不容易。
產業轉型平穩過渡
位于江蘇省北部的徐州,原本是一座資源型城市。作為江蘇省的煤炭基地,徐州的煤炭開產歷史已有100多年,在煤炭產量的高峰期,有150多家煤礦。
然而,煤炭不斷地開采,讓徐州的煤炭資源漸漸走向枯竭。徐州逐漸成為了一座資源枯竭型城市。
趙立群表示,在當時,徐州面臨著轉型升級和轉型發展。所幸產業轉型較早。徐州市委市政府極早謀劃,在十幾年前就開始了對徐州的產業進行轉型。
徐州由過去的煤炭、煤化工和煤電產業,轉型到現在的現代裝備制造業、新材料和新醫藥產業,實現了蓬勃發展。
值得其他資源枯竭型城市關注的是,徐州的轉型屬于平穩過渡型。趙立群介紹,徐州的轉型并非一蹴而就,抓得比較早,城市新老產業的轉型實現了無縫對接,而不是那種斷崖式的轉型,是循序漸進、潤物細無聲的轉型,效果還是顯現出來了。
人才資源,為徐州的產業轉型提供了幫助。趙立群表示,徐州擁有比較好的大學,提供了充足的人才資源,這為徐州的產業轉型升級,城市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奠定了人才儲備的基礎。
同時,先天的優良地理位置,也幫助了徐州轉型。趙立群提到,徐州的交通具有很大的張力。徐州過去有“五省通衢”之稱,現在徐州擁有所有的運輸形式,鐵路、高鐵、水運、航空、管道、高速公路等,每天經過經停徐州的高鐵達到290多列,對周邊也有輻射帶動作用。
城市發展應加強規劃與建設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作為資源型城市的徐州,在資源不斷被開采后,留下了大量的生態傷疤。
“滿目瘡痍”,趙立群感嘆,“徐州當年被稱為半城煤灰一城土。”
這給徐州的城市治理者帶來了困惑,城市在經濟社會發展當中,既要還歷史的欠賬,修復城市中的眾多傷疤,又要加快城市建設發展,這個矛盾怎么處理?
趙立群表示,第一個要規劃好,第二是要建設好。城市怎么去平衡發展,徐州也探索了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路徑。
記者在會上了解到,當前的徐州有山有水、充滿活力,這和徐州的生態修復有很大關系。徐州在過去十幾年內,在生態修復、棚戶區改造、黑臭河道治理方面,累計投資了650億元。目前,徐州規劃區內有2河7湖的綠水,同時規劃區內還有72座青山。這都是城市雙修(生態修復、城市修補)的結果,徐州成為城市“雙修”的受益者之一。
中國綜合開發研究院理事、中國市長協會城市研究顧問李津逵認為,徐州能有這樣的成果,這與徐州的后發優勢,以及其前面的選擇是分不開的。
李津逵進一步表示,在中國,類似徐州這樣的資源枯竭型的城市有200多個,所以徐州的情況對中國的眾多城市具有普適性。
在新一輪規劃當中,國務院把徐州定位為淮海經濟區的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趙立群認為,這得益于徐州這些年來加快生態治理、加快產業轉型、加快推進城市治理的現代化,找到了一條適合蘇北地區、適合徐州這座城市發展的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