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國中小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2.2萬億元,占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的62.7%,已然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也是中國數量最大、最具創新活力的企業群體。截至目前,我國登記注冊的民營企業已達到2498萬戶,個體工商戶6154萬戶,每天新登記市場主體4.9萬戶,新增企業1.6萬戶,企業活躍度保持在70%左右。民營企業用近40%的資源,創造了我國60%以上GDP,繳納了50%以上的稅收,貢獻了70%以上的技術創新和新產品開發,提供了80%以上的就業崗位。
因此,中小企業的轉型升級的效率,不僅是經濟大勢轉型升級過程中的有機組成,也影響了眾多企業家、創業者實現突破格局。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的趨勢當中。部分中小企業由于機制靈活、市場敏銳,顯示出較強的生機和活力。但不可忽視的是,更多的中小企業仍在夾縫中成長,面臨著定位不清、風險管理難度高、收益來源單一、營銷效率低、數字化沖擊等難題。
根據阿里研究院《2017中小企業生存現狀與發展策略報告》顯示,當前仍有46%的中小企業持非樂觀的信心態度,其中悲觀態度持有者占比為12%。致使中小企業群體信心不足的重要兩大因素,則來自對政策、宏觀經濟增長的疑慮。
“信息不對稱”導致融資難、融資貴
華夏商道商學院名譽院長、上海財經大學國際金融系主任、博導奚君羊教授認為:目前中小企業遇到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的大一原因是“信息不對稱”。對于中小企業來說,首先要解決自身在融資方面的不利條件和因素,做到財務規范,提高財務透明度。其次是要了解各種各樣的融資渠道與方法。因為中小企業存在分散、知名度低、品牌影響力不大等特點,所以資金方不容易主動找上門,因此企業要自己去拓寬融資渠道和途徑。
事實上,國家一直有出臺政策扶持中小企業發展。今年9月2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提及“定向降準”,提出“對單戶授信500萬元以下的小微企業貸款、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主經營性貸款及農戶生產經營、企業擔保等貸款增量或余額達到比例的商業銀行實施定向降準,并適當給予再貸款支持”。
中小企業要利用好政策契機,主動對接金融
奚君羊表示,目前對于中國經濟應謹慎樂觀對待,而中小企業應主動把握政策傾斜尤其是“金融服務實體”“均衡發展”等所帶來的發展契機。在中央大力推進國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中小企業更應關注如何把握促進自身發展的契機,當中對金融、資本的重視尤為重要。
奚君羊教授認為,在傳統概念里,許多(中小)企業主認為金融很復雜,有很大的風險,并沒有有效地利用金融和資本提高企業經營擴張、提高抗風險能等促進發展的可能性。事實上中央一直在提倡“金融服務或實體經濟”,現在對我們中小企業來說,應利用好這一政策契機。要有主動對接金融的強烈意識,加深對金融的渠道、方法、成本等層面的把握理解,除銀行融資外,也要了解如P2P,VC、PE等股權融資方式所能帶來的迅速放大企業規模的機遇。
華夏商道商學院智庫專家、著名經濟學家高連奎認為:“在經濟增速‘觸底’已然成為客觀態勢的背景下,中小企業的轉型升級有兩條重要路徑必須予以重視。一個是‘產業升級’,一個是‘消費升級’。在接下來的變革中,中小企業應把握產業升級的契機,這就涉及到對政策的解讀、生產的創新、商業模式的梳理、資源的整合及管理能力的提升。” 高連奎建議:對普通企業主來說,實現產業升級本身就是一種挑戰,更適合的開展方式就是依托能切實落地的平臺。而消費升級則是一個更容易切入的轉型升級方式,這是由于中國領先于全球的移動互聯網技術所帶來的紅利,圍繞“衣食住行”來服務好消費者,更加值得深度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