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體育總局正式印發《體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對“十三五”期間體育產業的發展基礎與面臨形勢、總體要求、主要任務重點行業和主要措施等五大方面做了科學系統的描述和部署。
據悉,“十二五”時期是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取得較大成績的五年:產業規模逐步擴大,產業體系日益健全,產業結構明顯優化,產業政策取得重大突破,體育產業各項工作穩步推進。具體表現在:2014年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1.35萬億元,實現增加值4041億元,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0.64%,2011-2014年體育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率為12.74%,凸顯出成為國民經濟新興產業的巨大潛力;初步形成了以競賽表演和健身休閑為驅動,體育用品為支撐的良好發展態勢;體育用品業穩定增長,體育服務業的比重逐步提升;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 促進體育消費的指導意見》明確了體育產業的地位,指明了發展方向;大型場館運營管理改革創新取得突破,體育產業統計工作穩步推進,體育市場監管體系初步建立。“十二五”規劃的目標基本實現,我國體育產業總體實力、產業覆蓋面、社會參與度、市場認可度又上了一個大臺階。
在此基礎上,“十三五”期間我國體育產業將堅持改革引領、堅持市場主導、堅持創新驅動、堅持協調發展,實現五大發展目標:產業總量進一步增長,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3萬億元人民幣,從業人員數超過600萬人,產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達1.0%;產業體系進一步完善,體育服務業增加值占比超過30%;市場主體進一步壯大,涌現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帶動性強的龍頭企業和大批富有創新活力的中小企業、社會組織,形成一批特色鮮明的產業集群和知名品牌,建設50個國家體育產業示范基地、100個國家體育產業示范單位,100個國家體育產業示范項目;產業基礎進一步夯實,體育場地設施供給明顯增加,人均體育場地面積超過1.8平方米,體育消費額占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超過2.5%;產業環境進一步優化,體制機制活力進一步增強,體育產業的政策措施進一步完備,標準體系科學完善,監管機制規范高效,市場主體誠信自律。
《規劃》提出圍繞“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國家戰略,合理規劃布局全國體育產業發展。積極推進區域體育產業協同發展,加強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以及海峽西岸等體育產業圈建設,研制出臺冰雪運動、山地戶外、水上運動、航空運動等產業發展規劃,重點打造冰雪運動、山地運動、戶外休閑、水上運動、汽摩運動、航空運動、武術運動等各具特色的體育產業集聚區和產業帶。
《規劃》明確要求以項目帶動行業發展,并首次明確了競賽表演業、健身休閑業、場館服務業、體育中介業、體育培訓業、體育傳媒業、體育用品業和體育彩票八大重點行業。以足球、路跑、騎行、棋牌等為切入點,加快發展普及性廣、關注度高、市場空間大的運動項目;以冰雪、山地戶外、水上、汽摩、航空、電競等運動項目為重點,引導具有消費引領性的健身休閑項目發展;以武術、龍舟、舞龍舞獅等傳統體育項目為引領,大力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發展。與“十二五”相比,《規劃》變體育資源開發為服務。“十二五”規劃強調加強體育無形資產開發和保護,而《規劃》則著力于促進資源流轉,通過建立全國體育產業投資項目庫、全國性體育資源交易平臺等進一步完善體育政務發布平臺和信息交互平臺。
《規劃》積極推進“互聯網+”。鼓勵開發以移動互聯網技術為支撐的體育服務,積極推動在線體育平臺企業發展壯大,整合上下游企業資源,形成體育產業新生態圈。
《規劃》明確要求以五大舉措確保以上目標的實現:深化體制改革,增強發展活力;強化政策落地,完善政策體系;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吸引社會投資;注重人才培養,強化智力支撐;加強行業管理,推進基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