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區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核心承載區,在文化產業園建設和發展理念上始終走在前列。功能型的3.0版本園區,正是西城區探索文化產業園轉型升級的大膽嘗試。
有機融合是3.0版本文化產業園的基本特征。資源整合能力將成為新型文化產業園的核心價值,功能型文化產業園將由企業集聚的“黏合劑”升級為企業發展的“營養液”。資本滲透將成為新型文化產業園的重要獲利渠道。新型文化產業園將成為周邊社區的文化核心,園區不止是單一的產業發展空間,更是城市功能的一部分,在產業發展、城市功能和人文環境等方面體現出有機融合的特征。
“互聯網+”將為3.0版本文化產業園開啟新模式。新型文化產業園平臺化特征不斷凸顯,通過互聯網所搭建的“平臺”,園區可以便利地獲得資本從而實現發展,創作者擁有更多機會進行展示從而獲得投資。“大數據”使得新型文化產業園進一步提升投資效率。借助VR、AR等創新技術,新型文化產業園的服務和發展將擺脫空間和時間的桎梏,形成“無圍墻”、“24小時”的智能化園區。
新型文化產業園將成為跨地區協作的重要載體。產業發展對于資源整合的訴求不斷增加,文化企業對資源需求體量的不斷增大,合作的深度和廣度、信息溝通速度和資源整合力度等將得到極大提升。在京津冀一體化過程中,北京文化產業園與津、冀地區的文化產業園共享理念、整合資源、協作發展,不僅能夠為北京的文化企業提供更多的發展空間,也可以引領和推動津、冀地區文化企業的發展和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
當前,拓展功能型文化產業園轉型升級的路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加強首都文化產業園發展的頂層設計。充分利用《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指導目錄》等政策,統籌全市文化產業園區布局,明確北京市各區域文化產業園區的發展側重,引導園區差異化發展,避免同質化競爭。要綜合考慮不同區域功能型文化產業園的發展優勢和瓶頸,利用產業政策和扶持資金引導園區有序健康發展。
(二)完善首都文化產業園發展的保障機制。出臺和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園區管理、文化市場監管等方面的法規政策,保護功能型文化產業園的合法權益。設立綜合性大學和職業學院產業園區實踐基地,鼓勵產學研一體化發展,運用新的理論和研究成果支持園區的創新。優化資金扶持導向,從注重產能轉變為關注服務,再進一步轉變為對園區跨界融合、協同創新、功能化發展的引導。
(三)注重首都文化產業園城市調性的傳承。園區發展要尊重本區域歷史文化的傳承脈絡,在滿足其功能升級的基礎上,布局文化中心、藝術場所,吸引市民進入其中,實現“無圍墻”園區城市功能的融合和利用,與周邊社區成為一個有機體。同時,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趨勢下,通過跨區域的協同合作,實現城市間文化底蘊的碰撞與交融。
我國文化產業園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即物業型的1.0版本產業園、服務型的2.0版本產業園和功能型的3.0版本產業園。 “互聯網+”將為3.0版本文化產業園開啟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