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房地產之后,文化產業接盤
參照十年前,國家對房地產產業的頻繁政策引導,就可以清晰地看出歷史的相似性。文化產業已經沒有懸念的成為了地產之后“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繼任者。歷史,為什么會選擇“文化產業”。
首先,是“內需”。中國是舉世無雙的文化大國,擁有豐富而龐大的文化藝術資產,以及強大的現當代的文化藝術創作力,積淀與積攢了至為可觀的產業力量。一方面,這些文化藝術資產需要“盤活”,需要一個出口轉化為生產力與利潤,釋放出它所積淀的力量。另一方面,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中,科技創新與文化創意成為關鍵因素,而這一因素正孕育在以創意力和創新力為支撐的文化產業中。同時,事實證明高成長性的新興經濟,往往聚集在輕資產、高附加值的產業領域,文化產業正好符合這一特點。
其次,是“外需”。中國經過高速的經濟發展,財富暴漲的同時,國民文化素養并沒有得到有效提升,在國際上聲譽上,中國需要與經濟總量相匹配的文化形象和聲音,需要有力的“國家形象”。從不久前,就可以看出高層對中國“文化輸出”的殷切期望與迫切期待。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化產業是未來中國的“國家戰略”。
1,藝術“嫁給”金融
在文化產業諸多分支中,藝術品產業是創作積淀最為豐厚,產業鏈最為簡單,交易最為靈活的業態分支。在《關于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和《關于深入推進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見》文件指導下,2009年“藝術金融產業”以厚積薄發的態勢迅猛發展起來。

藝術金融,是將藝術品轉化為金融工具,以金融資產納入個人和機構的理財方式。其主要形式有:1、藝術品產權交易;2、藝術基金;3、藝術銀行與信托;4、藝術品按揭與抵押;5、藝術品租賃等。目前占市場主流的是證券化的藝術品產權交易和私募化的藝術基金。
為什么金融會“愛”上藝術?——首先是“投資環境變了”,股市不景氣、房產增幅停滯,除了股市、房產,藝術品是最安全的投資避險工具,大量熱錢與財富人群涌進藝術品市場。其次是“參與群體變了”,收藏變成投資,買藝術品和煤老板買樓沒有區別。市場上引領風騷的不再是傳統藏家,而是呼風喚雨的金融資本。中國真正意義的藏家本來就微乎其微,新的財富階層又把僅存的行家擠走了,行家如果手上貨全賣掉了,也就出局了。傳統收藏群體加速衰減,注重投資效益的群體越來越龐大,資本大佬和熱錢已成為市場主角。
2,為“投機”正名
在美國和歐洲,藝術品與金融資本聯手早已是司空見慣的現象,金融資本介入到藝術品投資和收藏領域,已經成為發達國家藝術品市場的主要推手。世界上歷史最悠久和投資業務最大的幾家銀行,包括瑞士聯合銀行、荷蘭銀行等金融機構,都涉獵并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藝術銀行服務系統,下設有專門的藝術銀行部。
二,中國藝術市場需求6萬億
“藝術與金錢的關系從未如此密切。”《藝術生意:全球金融市場背景下的當代藝術》的作者Noah Horowitz表示,“在最近幾十年,藝術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全球化的生意,如果想全面了解藝術世界以及我們與藝術之間的關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我們必須了解介入其中的金融力量。”
1,藝術資源變為金融資產
最近幾年,隨著中國藝術市場的迅猛發展,介入藝術領域的金融機構隨之迅速增加,金融資本進入藝術產業,將藝術品變成一種投資品,實現金融資本與收藏、藝術品投資的融合,藝術資源變為金融資產。隨著這些資本的介入及相關體系的建立完善,中國已進入藝術金融化的初級階段。
中國藝術產業研究院副院長西沐分析了其中原因:一是因為國家經濟取得長足發展,人們生活富裕,家庭資產增長,高凈值人群參與藝術品投資的愿望加強。另一方面,藝術品市場不斷壯大,從不成熟到形成體系,藝術品資源的價值被認知、開發,而其高投資回報率也成為吸引買家入場的主要原因。
摩帝富藝術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兼亞洲區總經理黃文叡表示,“藝術金融化的構想非常好,可以刺激藝術產業的發展,如果沒有資本進場,這個產業就發展不起來。”
藝術金融化不但為金融產業的發展尋找到一條新的途徑,是金融業發展的一個新方向,也為藝術市場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在這樣的形勢下,無論金融機構還是藝術品市場都在探索新的途徑,不斷推出新的產品,目前,金融機構介入藝術領域,主要從事的是藝術品融資、藝術品信托、藝術基金、份額化幾方面的工作,這些都推動了藝術與金融結合的進程和步伐。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意識到藝術品值得投資,藝術市場也需要資本助力,才能進一步壯大。
西沐表示,“發展到今天,藝術金融取得重大突破,藝術與金融的對接不再是零散的、點對點的,或者僅僅是產品級的,而是體系性的形成。這是藝術金融真正進入體系化發展的階段,這才是藝術金融時代到來的一個基本標志。”
2,產業化的理念發展藝術金融
“藝術金融是一個經濟或者金融概念,千萬不能單純地看作一個產品,一定要用產業化的觀念來看待藝術金融。”西沐強調。在他看來,藝術金融是一個至上而下的產業鏈條,不僅有自己的產品體系,還有獨立的交易平臺以及相應的支撐和服務系統,只有建立起相應的產業鏈條,藝術金融才能按照產業化的理念發展。“只有以產業化的理念,藝術金融化地才能發展持續、長久。”黃文叡說。
然而,在目前,因為產業鏈諸多相配套的環節嚴重缺失,藝術金融化發展的步子走得小心翼翼,西沐說,“金融機構看藝術品市場感覺水很深,不敢貿然進入,無從下手,而藝術市場看金融一頭霧水,不知道從哪里切入。”
藝術金融化產業鏈發展面臨重大缺失,西沐、黃文叡以及鼎藝藝術基金投資委員會主席陳波闡述了自己對產業鏈有待完善的看法。首先,藝術金融化需要建立兩個行業對接的保障體系,比如藝術品的鑒定、評估定價機制、咨詢顧問以及藝術品確權等,建立藝術金融化的支撐體系,是文化藝術資源變為金融資產的前提。
其次,藝術金融化缺少銜接的平臺,藝術金融化的核心是產業化、規模化、大眾化和社會化,這是藝術金融發展的大方向。要適應這種發展,不能停留在單純的點對點、一對一的交易形式上,必須建立更廣泛,具有公信力的交易平臺,能夠讓大眾參與,實現藝術與金融的對接。
再者,藝術資源與金融資本對接還有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沒有形成具有共識的定價機制。藝術品評估的核心就是定價,但目前,我國沒有一家具有公信力的估價機構,也沒有形成具有共識的定價機制。
此外,藝術金融化還需要建立多元的藝術品退出機制和體系。目前,我國藝術品退出主要依靠拍賣,不僅公信力不足,而且單一且狹窄,嚴重阻礙了藝術金融化進程的發展。如果沒有形成多元的退出渠道,就不可能建立完整的退出機制,資本進入就成問題。
而陳波認為,保險和倉儲的缺失也阻礙了藝術金融化的發展,“保險是藝術金融化基礎缺失最重要的一環,有了保險,藝術品倉儲和典當才能發展起來。”
此外,在藝術金融化的發展過程中,監管是必須,也是必要的。在藝術金融化發展過程中,配套法律法規的制定、監管的力度和程度、具體落實和執行都需要相應的監管。在藝術金融化的發展過程中,還需要與此配套的服務業,比如藝術顧問、咨詢等業務,服務是其發展的核心。
目前,國內的藝術金融化更多的是產品層面,比如基金或者信托;當然也有文交所這樣的交易形式,或者一些公司提供增值保值的平臺,還有一些提供一些藝術品金融的咨詢服務。雖然諸多金融機構在藝術品產品交易、服務業都有嘗試,藝術金融發展的亮點已經有了,但是目前缺乏的是具有前瞻性、產業化的理念,來把這些點連接、延展,形成一個產業鏈。在宏觀層面缺乏這種戰略規劃的研究,缺少相應的政策、對策。西沐認為,
“只有形成具有共識的機制、有了交易平臺和支撐體系,金融資本和藝術資源的對接才有基礎。”
而在這些需要建立的體系中,每個環節都是巨大的發展機遇和潛力,正如黃文叡所言,“一旦這種架構建立起來,將帶動中國之前并沒有的產業,這是一條很看好的產業鏈。”
3,繼續伸展的發展空間
就藝術金融發展前景而言,陳波作了這樣的比較,2011年,中國二級市場的總成交額接近1000億元,而藝術品基金發行的規模僅50多億元,相對來說,是很小的體量。現在藝術基金的量還是很小,也影響不了整個市場。
西沐在中國經濟和藝術品市場規模的基礎上,計算出藝術品金融發展的潛力。根據巴克利銀行的推薦數據:機構投資者與高端人士會配置5%的資產進行藝術品投資。如果以保守的5%作為對藝術品的潛在的需求進行估計,按中國130萬億元的財富這樣一個保守的數字計算,中國藝術品市場潛在的需求就是6萬多億元。
如果用可流動的有效需求只占總需求的1/3這個假定來計算,也有2萬多億元的規模。而目前的規模只有幾千億元,“潛在的需求非常大,顯現出來的只是冰山一角。”潛在需求與現狀存在巨大差異,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產業鏈發展的缺失,很多想要進入的資本望而卻步。
而黃文叡看重了藝術金融帶來的更大的藝術產業發展空間,他表示,“藝術金融化會引發相關產業的發展,最直接的就是文創產業,這個產業鏈太大了。”比如藝術授權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將藝術資源轉化為日常用品,市場的發展潛力非常大,也有機構試水,比如北京文交所最近所做的限量版畫的交易。藝術金融化會衍生出很多類似藝術文創、版權買賣交易這樣的產業,還有很多無形的藝術文物,他們的價值可以通過文創產業實現。
黃文叡表示,盡管藝術金融化目前還存在諸多問題,大家對這個產業還是有信心。“藝術金融目前還處于混亂的發展階段,需要停下來整理市場的架構。”問題的關鍵是如何發展藝術金融,以及以怎樣的視角與理念去發展藝術金融。西沐則強調,“發展藝術金融必須以產業化的理念與視角,才能將其做大、做強。”
目前,文化產業已上升到國家政策,大力發展文化產業,藝術金融化無疑會成為推動文化藝術產業發展,推進藝術市場壯大,促進中國文化藝術傳播的重要途徑。借助金融化的手段,促進藝術的影響,只有以強有力的推廣方式,中國文化藝術在世界競爭中才能站得住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