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后扶貧時代”,在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背景下,城鄉聯動促進鄉村振興預防貧困群體返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城鄉聯動是實現新型城鎮化的必由之路,而新型城鎮建設又是城鄉聯動的重要載體。以人作為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推動城鎮化質量提升形成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以甘肅省城鄉聯動促進鄉村振興的路徑選擇為例,提出三點建議:按發展需求分類施策,精準解決鄉鎮突出問題;綜合規劃生態資源,建設發展田園綜合體;鼓勵青年回鄉創業、企業家“衣錦還鄉”。
一、引言
城鄉關系是人類社會發展歷程中最基本的關系之一。割裂城鄉聯系,最終必然導致城鄉關系的不協調,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整體效率。推動城鄉截然分野到融合發展的轉變,將大幅度提高農民的福利,進而促進經濟發展協調可持續,實現城鄉平等與社會和諧。在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背景下,改變過去小城市發育不足、數量多但規模嚴重偏小的城鎮等級體系,以小城鎮作為城鄉聯動發展的載體,以人作為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推動城鎮化質量提升形成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經過八年的持續奮斗,我國脫貧攻堅也如期取得重大勝利,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但是,絕對貧困在統計意義上的消失并不意味著我國貧困治理的結束。進入“后扶貧時代”,如何解決好較為隱蔽的相對貧困,讓脫貧群眾穩定脫貧不返貧,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新課題。
二、中國城鄉聯動發展的歷程
“聯動”是一個機械動力學名詞,“聯動”過程中,高一方的能級將動力傳導至低一方能級,并引致低方能級的變化,雙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先動方處于主導地位,后動方處于從屬地位。但從長遠來看,隨著低一方所有的能量不斷增加,它的能級層次會逐步上升。從短期看,城鄉聯動是指城市對農村地區在城鄉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影響和帶動作用。
中國城鄉差別和工農差別由來已久,具有典型的二元經濟特征。一方面,城市與農村在生產力和生產方式上具有歷史性差異。農民的生產受天氣和季節的影響嚴重,生活質量難以保證。另一方面,長期偏向城市的傾斜性政策引致了城鄉間和工農間的巨大差別,使農村、農業和農民處于相對貧弱和被動的狀態。
長期割裂的城鄉二元結構導致城鄉差別持續擴大,農村貧弱,城鄉間的能級層次具有較大落差。農村低下的人力資本稟賦和科技水平,決定了大多數農村還難以自主站在同等能級層次與城市進行平等式互動。因此,在當前的背景下,只有通過以城帶鄉式的聯動發展,才能幫扶農村增強“造血”能力。
三、城鄉聯動與新型城鎮化
(一)城鄉聯動是實現新型城鎮化的必由之路
一方面,城鄉聯動與新型城鎮化都強調城鄉間的優勢互補,以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促進鄉村振興。要想實現新型城鎮化,必須打開“城門”,促進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保證城與鄉在聯動發展中資源和能力的互補,形成城鄉分工合作體系,進而統一為一個有機整體。另一方面,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城市群的重要地位不斷突出。在政府的主導作用下,城鄉聯動可以發揮大城市群的動力牽引作用,以城帶鄉,以工哺農,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協調發展。
(二)以城鎮建設作為城鄉聯動的載體
改革開放以來,過快的工業化與城鎮化背后,是小城市發育不足、小城鎮數量偏多且規模嚴重偏小、產業價值鏈短缺的局面。與此同時,大城市所吸納不了的大量務工農民通常不愿返鄉務農而滯留于以縣域經濟為主的新型城鎮,既是遵循市場規律的普遍現象,也反映出縣域的新型城鎮是一處人口密集、產值較低但具有充分發展潛力的區域。不完全的城鎮化局面,阻礙了城鎮化的可持續發展。
習主席在2020年于南京市召開的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要以人為核心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要以縣域為重要載體拉動城鄉聯動,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同時,提升人民收入和應得的公共服務水平,提振鄉村經濟。這表明我國的城鎮化建設已經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從以城市單核發展為特征的城鎮化逐步轉向城鄉聯動和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
新型城鎮化建設已然成為了城鄉聯動的重要載體,當前國家發展鄉村的邏輯仍是通過工業化推進鄉村城市化進程,但考慮到外部資本很少進入農村地區,所以農村更多做的是新農村建設、特色農村建設等政策性的扶貧建設,走的其實也是先工業化再城市化,然后以城市反哺農業的道路。那些優先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地區,往往存在三種不同的身份:
其一,本身就毗鄰中心都市區的郊區。推進發展的著重點就在于如何在有效吸納城市產業轉移并提供足夠的配套工人、資金、產業鏈條件,并在這個過程中逐步承接中心城都市功能的擴散,表現為并不獨立于大都市而是整體被充當為擴大的城市的一部分;
其二,對于原本就遠離中心城且已經獨立為縣級市或縣城的行政區劃。在大力扶持他們蛻變為中小型現代城市的同時,應當著眼于緩和地區間發展錯配的不平衡問題,此時除縣城以外的縣域小城鎮應該隨著縣城功能的轉變走上特色服務業或工業的道路,并和縣城融合形成小都市區;
其三,本身密度較高且較難自發走向都市區化的小城鎮。可通過剔除發展質量較低且人口結構處于收縮狀態的小城鎮,依托鄉鎮合并的行政手段擴大小城鎮的市場服務范圍,打通縣域層面的“生產—流通—消費—分配”格局,提高發展效率實現高質量發展。
四、甘肅省城鄉聯動促進鄉村振興的路徑選擇
甘肅省的城鄉經濟是典型的二元經濟結構,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農業所占人口比例高,根據甘肅省統計局發布的統計公報顯示,2019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僅為48.49%。二是城鄉收入差距大,2019年全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323.4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28.9元,農村整體發展呈現落后態勢。從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構成看,2019年經營性收入占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44.9%,因此,經營性收入的增長直接影響農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
甘肅省作為脫貧攻堅主戰場,承載著500多萬人的脫貧任務。據甘肅省扶貧主管部門統計,由于病痛、自然災禍、子女上學、婚喪嫁娶和舉債等情況,導致正常年景下每年約有10%的農村低收入人口返貧。甘肅省在城鄉聯動發展方面還有很大發展空間,需要時刻預防貧困群體再度返貧。
(一)按發展需求分類施策,精準解決鄉鎮突出問題
根據甘肅省鄉鎮的實際情況,將鄉鎮分為人口眾多型、農業主導型、特色保護型、生態涵養型、空心撤并型五大類。人口大鎮應科學認識人口發展趨勢,嚴守生態保護紅線、保護永久基本農田、嚴控建設占用耕地和基本農田的沖突。農業主導型鄉鎮主要是指位于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區,域內耕地面積比重大,且在農業發展優勢突出的鄉鎮,如定西市安定區的馬鈴薯產業。特色保護型鄉鎮主要是指歷史文化名鎮、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如天水市秦安縣隴城鎮和蘭州市榆中縣青城古鎮。生態涵養型鄉鎮主要是指位于省級以上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敏感度較高的鄉鎮,以及資源枯竭后需生態修復的鄉鎮,主要典型為白銀市、玉門市、紅古區的鄉鎮。空心撤并型鄉鎮主要是指資源稟賦不足,區位條件較差,人口流失特別嚴重的鄉鎮。這類鄉鎮在甘肅中部的農村很普遍,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綜合規劃生態資源,建設發展田園綜合體
田園綜合體是城鄉要素雙向配置良好循環的重要紐帶,也是新型城鎮化與扶貧減貧聯動發展的有效載體。甘肅的農業極具特色,張掖等地更是風景宜人。同時,田園綜合體建設主張因地制宜,可以充分利用甘肅省少數民族聚居地豐富的民族民俗人文資源,發揮特色民族文化產業的引擎力量,為鞏固脫貧減貧成果發揮重要推動作用,為鄉村注入新的活力。
打造田園綜合體可以跨越化利用農村資產,構建觀光農業、循環農業、農事體驗,堅守農村田園生態風光,延長農業產業鏈。另一方面,打造田園綜合體也有利于打破甘肅城市和鄉村的壁壘,通過鼓勵城市居民來鄉村消費,真正做到城市反哺農村,實現甘肅城鄉統籌、融合、齊步發展。
(三)鼓勵青年回鄉創業,企業家“衣錦還鄉”
一二線城市大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相對而言,在農村創業有著更低的成本、更低的風險和較弱的競爭。鼓勵大學生回鄉創業,在廣闊的天地中一展抱負的同時,還能促進鄉村振興。針對青年大多向往城市的現實情況,需要鄉村政府提供稅收補貼和創業保障支持,也需要城市開放市場準入限制,并創新金融衍生物,提供普惠金融的信貸支持,甚至是給予優待,以吸引青年返鄉報效。
另一方面,傳承好鄉風文明,挖掘本地文化,在傳統文化基因的基礎上,結合本地特色植入新的文化元素,留住鄉愁。在村鎮中建一個精神地標,如祠堂、雕塑廣場等公共空間,對村鎮發展有重大貢獻者可立碑揚名,達到滿足外出創業的優秀企業家精神需求的目的。同時培育良好的營商環境,厲行良法善治和良政寬容之道,對待企業家做到有求必應、無事不擾。通過以上兩個方面鼓勵企業家“衣錦還鄉”,通過無償捐獻或投入資本的方式帶動鄉村振興。涵養“雁歸生態”,促進人才、項目、資金、技術反哺農村。
五、結語
在新型城鎮化的背景下,必須認識到城市發展的有限承載力。近年來,我國部分官員一味追求政績,亂占耕地,盲目建設開發區,導致城市空間開發和人口聚集過密,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接近極限,環境污染與資源浪費現象突出。必須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論作為新型城鎮化建設和鄉村振興的指導思想,注重鄉村繁榮,以城帶鄉。新型小城鎮建設作為當今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是吸納就業、承接產業轉移和提振地方經濟,鞏固扶貧成果和提高居民福利的主戰場。新型城鎮化建設不僅承接了以往以工哺農的后工業化發展思路,更著眼于城鄉聯動以及背后的區域協調思路。這反應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以及追求高質量發展所需要完成的制度建設與生態保護。(作者:張煜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