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不僅是全國的能源富集區,也是獨特厚重的文化資源富集區。然而,由于區位、理念、人才、投入等各方面原因,榆林雄厚的文旅資源還沒能形成文旅產業優勢和文化產能,應堅定信心,發揮文化資源優勢,強弱項,補短板,找到其發展的路徑,榆林的文旅產業必將釋放巨大潛力,取得高質量發展。
文旅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短板
榆林文化底蘊豐厚,文化資源多樣,具有開發文化旅游產業的巨大潛力,但由于地域、觀念、人才等方面的原因,榆林文旅產業的發展還面臨著諸多短板和問題亟待化解。主要表現在:
1、缺乏系統謀劃和頂層設計,規劃、開發和管理比較粗放,各地之間、各景區景點之間缺乏合力,各自為戰,沒能形成服務網絡和整體效應。
2、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不夠,對其包含的文化價值挖掘不足,從而使其大多處在“資源階段”,沒能轉化為旅游產品和產業。
3、文化與旅游之間,文化旅游與其他產業之間的融合度不高,附加值不高,效益有限。
4、景區景點配套服務不到位,“食、住、行、游、購、娛”旅游服務體系不健全,沒能形成良好的游客流、服務流、物資流和商務流,旅游全鏈條開發受限。
5、文旅產品單一,文化創意欠缺,產品和服務缺少賣點,吸引力差。
6、市場主體力量薄弱,沒有形成龍頭,景區景點開發規模小、層次低,帶動性不強,盈利能力較弱。此外,也存在投融資平臺匱乏,投入有限,項目包裝和品牌營銷乏力,知名度和影響力不高等短板。
文旅產業發展的策略與路徑
(一)打好頂層設計牌,統籌產業開發布局
1、要堅定信心,確立文旅產業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將文化旅游作為能源型城市增強文化自信、實現轉型發展、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市民素養,以及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進行系統的頂層設計,以科學規劃引領文旅產業跨越式發展。首先,旅游規劃要因地制宜,能夠有效挖掘和充分彰顯地方文化,確保科學性、前瞻性、精準性和系統性,要起點高、理念好、可操作性強。其次,要實現“兩融合”,即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文化旅游與其他產業的深度融合;“三統籌”,即區域旅游與全域旅游的統籌,景區景點與文旅上下游全產業鏈的統籌,總體規劃與各類專項規劃的統籌。同時,加大對規劃實施的監督力度,防止盲目開發和低水平建設。
2、在榆林市“十四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的基礎上,編制具體的行動計劃,按照“時間表”“路線圖”和“任務書”掛牌作戰。
3、要規劃和優化文旅產業發展空間,構建“一核、三極、兩廊、四區”的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格局,即以榆林市中心城區作為核心引領,以神木、靖邊、綏德三個副中心城市為主要增長極,打造黃河黃土文化風情廊、長城遺址文化旅游廊,形成邊塞風情休閑度假區、黃土民俗風情體驗區、工業文明科普游樂區、紅色文化旅游體驗區。通過統籌謀劃,規劃打造景區景點,開發精品旅游路線,形成點、線、面支撐互動的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
(二)打好融合發展牌,促進產業提質增效
首先是加大加快加深文化與旅游的融合。沒有旅游的文化缺乏活力,沒有文化的旅游缺乏靈魂。要按照國家推動文旅融合的政策要求,借鑒其他區域發展的成功經驗,深入挖掘榆林陜北文化特色和紅色革命文化內涵,“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全面推動榆林各類文化、文物資源跟旅游在各環節的深度融合,開發具有榆林特色、榆林氣派、榆林魅力的旅游路線,進一步提質增效(即提升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服務品質和綜合效益),實現文旅產品供給的結構性改革,滿足大眾消費需求。
其次,要實施“大文旅”戰略、“旅游+”戰略和“全域化”戰略,推動文化旅游與科技、教育、體育、農業、工業行業全面融合,培育文旅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全域旅游共建共享,增加旅游附加值。在傳統旅游景區之外,開發面向不同消費群體的研學旅行游、農業觀光游、工業文化游、康養度假游、自駕休閑游、民俗體驗游、紅色教育游等等,配套完善交通、食宿等旅游服務設施。特別是,要結合鄉村文化振興、產業振興,挖掘特色鮮明的鄉土文化和民間藝術,努力拓展農業的文化功能,發展鄉村民俗游和休閑農業游,助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振興。
(三)打好項目帶動牌,引領產業市場突圍
一方面,要牢牢抓住國家和陜西的重大文化項目,如國家長城、長征、黃河、長江“四大”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國家陜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等的契機,加快實施好納入其中的榆林段文化公園,非遺博物館等項目,對地方文化產業起到龍頭引領和示范作用。
另一方面,全面梳理盤點,包裝建設一批對產業鏈上下游很有帶動作用的地方性關鍵文旅項目做優做強。如加快推進榆林古城升級改造、石峁遺址公園、統萬城考古遺址公園、麻黃梁黃土地質公園、楊家溝革命紀念地、北國風光景區、高家堡影視基地、非遺博物館、煤炭博物館等重點項目建設。同時,注重產業聚集發展,建設一批文化產業園區、特色文化街區、影視拍攝基地、田園綜合體、沿黃旅游廊道等面上項目。此外,向陜西和國家爭取一批文化和旅游重大專項。通過重大項目帶動戰略推進文化資源開發轉化,推進文化、旅游與科技等的融合。
(四)打好產業鏈開發牌,助推文旅體系構建
在統籌推進文化與旅游融合,文化旅游與其他相關產業融合,以及全域旅游發展過程中,特別要注重文化旅游全產業鏈培育,構建文旅全產業鏈運營體系。首先,要按照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結合榆林文旅產業實際,進行文旅產業鏈細分。按照不同領域和主題,榆林文旅產業鏈大致可細分為紅色旅游產業鏈、黃河風情產業鏈、邊塞古堡旅游產業鏈、鄉村旅游產業鏈、能源化工旅游產業鏈等。
其次,針對各細分產業鏈的上、中、下游各環節,找準產業鏈發展的痛點、堵點、弱點和斷點,創新體制機制,配置政策、項目、資金,以及企業、產品和服務。比如,理順政府管理服務職能,創新項目培育機制、獎補機制、投融資機制等,并組織開展招商引資、招才引智等。通過行政手段和市場力量,進行有效的“延鏈”“補鏈”“強鏈”和“優鏈”,提升產業鏈整體發展實力、市場競爭力和規模效益。
(五)打好品牌營銷牌,推進文化影響力
在不斷提升文旅產品品質和內涵,推動榆林全域旅游和全產業鏈運營的同時,需要面向海內外市場,進行城市文旅的宣傳策劃和品牌打造,讓品牌營銷賦能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通過可持續、多元化、全渠道、多媒體整合營銷傳播,講好榆林故事,傳播榆林聲音。充分展示榆林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神奇、獨特、厚重、壯麗的全新形象,使榆林成為富有吸引力、感召力、美譽度的海內外旅游目的地。
1、開展活動營銷。組織全國性峰會、論壇、會展和賽事。對內升級打造“榆林過大年”“清爽榆林”“全國煤博會”等品牌活動,對外參加絲博會、旅博會、文博會等展示推介,同時瞄準國家戰略、區域發展、行業熱點等關注點,發起舉辦“白云山論道”“中國古城大會”等活動;甚至爭取吸引國內外政府和組織設立永久性會址。在增加城市活力、拉動服務經濟的同時,擴大城市影響力。
2、開展全媒體整合傳播。利用好央視大屏以及互聯網新媒體渠道,進行廣告投放、頭部文化節目植入、影視紀錄片攝制、短視頻、網絡直播等多樣化品牌宣傳,提升榆林文旅在全國和全球的知名度、影響力,樹立國內、國際旅游品牌。
3、加大對于榆林本土文化的創意開發力度,不斷開發彰顯榆林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和文創產品,打造榆林獨一無二的文創IP。
4、利用各大互聯網平臺的大數據資源,同時開發自己的文旅大數據平臺,深入分析游客喜好,開展文旅產業數字化產品開發,數字化營銷、管理和服務,賦能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作者:康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