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市數字經濟發展得到了吉林省委、長春市委的高度重視。2023年2月,省委領導在長春市進行數字經濟調研時指出,要提速產業數字化改造步伐,積極打造振興突破新引擎。2023年3月,市委領導針對長春市數字經濟發展進行了專題調研并提出,長春市要加快推進“兩化”發展,促進長春市數字經濟各領域實現跨越趕超。2023年4月,隨著《長春市數字經濟發展行動計劃》的印發,關于推進長春市數字經濟發展的一系列政策制度不斷完善,為數字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
一、數字產業化發展初具規模
近年來,長春市數字產業化發展不斷提速。從數字產業內部各細分行業發展情況來看,2020年長春市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營業收入為356.89億元,2021年營業收入416.06億元,同比增長16.58%,2022年營業收入為415.77億元,與2021年相比略有減少;2022年長春市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實現同比增長16.0%;2022年全市電信業務總量為97.93億元,同比增長15.1%。
二、數字新基建不斷升級
一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長春市不斷優化5G網絡覆蓋和城市光纖寬帶網絡建設,持續推進網絡深度覆蓋和應用推廣,提升網絡速度和穩定性,實現移動電話用戶1 170.03萬戶,互聯網絡寬帶接入用戶641.57萬戶,較上一年增長0.4%。二是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突破。長春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綜合型)節點已經投入使用,同時,面向重點行業的行業級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建設工作也在有序進行。三是算力基礎設施能級不斷提升。2023年長春算力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形成了100P智能算力、5P超算算力,遠期算力將達到300P智算算力、10P超算算力。至此,長春市在高性能大規模計算設施應用領域邁出重要一步。四是數據開發應用建設邁出新征程。2023年4月7日,長春大數據深加工基地正式揭牌,入駐企業以圖像、文本、音頻、視頻、3D點云數據標注服務為主要業務。數據加工領域的發展前景廣闊,市場需求規模大?;爻朔毡就劣袛祿庸ば枨蟮钠髽I,未來還會與省內乃至全國各地區相關企業展開深度合作,實現供需對接。2023年8月29日,長春數據交易中心正式啟動運營,實現了全市統一的數據要素采集、存儲、加工、確權和登記的制度和規范。

三、數字經濟產業集群規模持續擴大
長春市各區基于區域資源優勢,按照自身發展需要,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數字經濟產業集群。目前,長春市擁有高新硅谷數字經濟產業園,實現了政企合作打造數字經濟發展新高地的典范;凈月高新區數字經濟產業園,全區高新技術企業已達476家,這里也是長春市重點打造數據交易、數字技術支撐服務平臺的數字經濟產業核心區;2023年長春新區入選國家知識產權服務業高質量集聚發展試驗區,試驗區營業收入高達3 800萬元,備案服務機構近百家,獲得了省市領導的認可和大力支持,“東北知識產權大數據中心”“長春知識產權運營服務平臺”正式揭牌,已發展成省內知識產權要素資源集聚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地區。目前,長春市一半以上的各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由長春新區培育,同時,長春新區還擁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5個、國家級研發機構55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近100個,還擁有孵化載體58個、上市企業11家、“新三板”掛牌企業15戶。
四、數字企業集群初步顯現
在長春市“六區一帶多園”的數字經濟空間布局發展戰略指導下,長春市的數字企業集群開始顯現。除了吉林移動、吉林聯通、吉林電信三家通信運營商的鼎力支持外,還有華為長春云計算數據中心及網易(長春)數字產業中心的落戶加持。此外,京東科技集團、神州數碼旗下的北京因特睿軟件有限公司、杭州安恒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易啟科技有限公司、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啟明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長春吉大正元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等數字領域骨干企業也為長春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五、數字核心技術創新能力持續升級
一是科創企業孵化能力持續提升。華為入駐長春市,在云計算產業發展領域與長春本地優質企業開展多項合作,共商共建長春市云計算產業生態。華為長春云數據中心項目將成為大數據時代長春乃至吉林省域發展數據經濟的關鍵性支撐項目。除了華為,還集聚了京東、百度、360、科大訊飛等50多家頭部企業,以龍頭企業為主體的科創基地快速發展。二是科技創新載體建設持續增強。長春市現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1個、科研機構83家、高等院校49所、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9個、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8個、博士后工作站63個,以及200多個省級研發平臺資源,積極推進長春市“六城聯動”戰略宏圖科技創新城的發展。三是科技企業孵化不斷提速。2022年4月,長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長春凈月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獲國務院批復建設長春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據統計,2023年長春市科技成果本地轉化超過2 000項,科技型中小企業超過4 000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超過2 900戶,實現5年增加10倍的高速發展。年度認定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5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09家,全年認定登記1 902份技術合同,技術合同成交額達44.28億元。(作者:袁帥)